佛说阿弥陀经讲录
道源老法师讲
序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第六天
第七天
序
法航
进入能仁佛学院,亲近源公院长,算来已是整整四年了。在这四年当中,院长一直坐镇院内,为我们讲经授课,而且规定每一学期至少讲一部经。这是他老人家为作育英才,而尽责的一面。院长讲经的本事,早已有口皆碑,不但被誉为台湾独一,就是海内外也无二!我们在他座下四年,深受法益,的确是盛名毫不虚传。
自从受教以来,法恩的化育,使我充满了庆幸与感激!善知识难逢难遇,我终于遇到了,而且是遇得那么长久。这是托福于善根因缘,也是仰赖于佛光的照临。因为亲近院长除了身教、言教可以使我获益良多之外,还使我得到净土法门的究竟利益。院长在了生死的行门当中,是以净土法门为依归。我在他老人家座下学法,也就很自然地认识了净土法门的殊胜。院长说:“末法时代的众生,非念佛无以了生死,非念佛无以度有情!”这正同于印光大师说:“九界众生虽是门,上不能圆成佛道,下不能普利含识”了。所以再一转胞胎,便不知升沈何所的茫茫大海里,我能够直截了当地亲近到慧眼别具的净土宗师,这是何其有幸啊!
由于院长是位净土宗师,所以同学们都一直希望著,能在他老人家座下听一部阿弥陀经。去年佛学院学期满,全体同学由院长的领导下,打了个圆满佛七。佛七期间,院长以阿弥陀经,作为念佛的开示。一来是满同学求法的心愿,二来是特藉此难得的机缘,为我们这些即将毕业的学生,作修行上的最后强调!我常想:得遇明师若此,生死从此有托,只看各人能否死尽偷心,老实念佛吧了!
这次佛七的开示,承蒙源公上人垂慈,给我学习的机会,令我将七天的讲词全部记录下来。我明知自己没有这份能力,但是四年学法千年恩,只好以惶恐的心情,依教奉行了。阿弥陀经的要旨,不出信愿持名,惟愿见闻受持者,都能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倘若信愿真切,报尽命终,便即神超净域,业谢尘劳,莲开九品之花,佛授一生之记。法航智不蕴灵腑,功未到毫端,只是就事论事,略记本末而已,是为序。
中华民国六十九年岁次庚申农历十一月十一日至十七日在台湾省基隆市八堵路正道山海会寺
第一天
诸上善人慈悲,道源讲几句话打打闲岔,今年的念佛七要向各位讲阿弥陀经,所以这部阿弥陀经就当成念佛七的开示,在这七天以内准备把阿弥陀经讲完,请大家留心谛听!
首先介绍几部阿弥陀经的注解:一部是莲池大师的“弥陀疏钞”,莲池大师是净土宗第八位的祖师,他著了阿弥陀经的疏,恐怕我们不懂得这个疏,再作个钞,钞是解释疏的,疏是解释经的,所以就叫“阿弥陀经疏钞”;另外一部是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蕅益大师是净土宗第九位的祖师,他注的“弥陀要解”,在一切阿弥陀经的注解之中,是最好的一部注解。但是“弥陀要解”不太好懂,要想懂得这部“弥陀要解”,我再介绍两部注解:一部是圆瑛法师的“弥陀要解讲义”,一部是宝静法师的“弥陀要解亲闻记”,看这两部就可以懂得“弥陀要解”了。诸位要是发心研究阿弥陀经,就看这几部注解;但是我要劝导诸位,你不是看一遍就可以了解,最好多看几遍。佛经的道理很高深,你看阿弥陀经的经文不是很好懂吗!看了“弥陀经解”反而不好懂,那是什么道理呢?这就是蕅益大师把这部阿弥陀经里面的深奥道理都发现出来了,所以你看一遍是一遍的道理,看两遍是两遍的道理,多看几遍你懂得道理就越多。
解释佛经,必须“分科判教”。不分科,不知经文之节段,不判教,不知经义之浅深。释经的方法,以天台宗与华严宗为最完善,天台宗用的是“五重玄义”,华严宗用的是“十门分别”。此次解释阿弥陀经消文、释义、显理、分科、判教,悉皆依据“弥陀要解”。但有一点与“弥陀要解”不同,就是不与四教相配合。因为初学的人,不懂天台四教,若与四教配合得越详细越看不懂。“弥陀要解”用的天台宗“五重玄义”,即“名、体、宗、用、教”。
第一释名:即解释一经的名题。佛经虽多,其题目之取材不出三种,即人、法、喻,其组织之方式不出七种,即“单三、复三、具足一”等七种立题。单三者:一、单人立题,如本经。二、单法立题,如“涅槃经”。三、单喻立题,如“梵网经”。复三者:一、人法立题,如“文殊问般若经”。二、人喻立题,如“如来师子吼经”。三、法喻立题,如“妙法莲华经”。具足一者:即人、法、喻具足立题,如“大方广佛华严经”。本经叫做“佛说阿弥陀经”,能说的佛及所说的佛,皆是究竟觉悟的人,故为单人立题。
第二辨体:本经以实相妙理为体。一句弥陀名号,体即法界,故本经以实相妙理为体。
第三明宗:本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的宗要。非信不足以启愿,非愿不足以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以满所愿,而证所信。故依信、愿、行为本经之宗要。
第四论用:论用者,论其功能力用。本经以往生极乐,圆证三不退为力用。
第五判教:教者,圣人被下之言,略称“言教”。即是如来所说之经,皆名为“教”。天台宗分判如来四十九年所说之经为“藏、通、别、圆”四教。“藏教”即小乘教。“通教”即通于小乘,通于大乘之初始大乘教。“别教”即别为菩萨所说之大乘教。“圆教”即圆融无碍,圆摄诸教最高之大乘教。圆教之经有二部,即华严经与法华经。蕅益大师则判释阿弥陀经为圆教,他说:“华严之奥藏,法华之秘髓,皆在此经”!华严经最后一品,即普贤行愿品,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故本经信愿持名,往生净土为华严深奥之藏。法华经偈云:“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本经专示持名念佛,圆证三不退,必得成佛,故为法华秘密之髓。因此判本经为圆教。
以上略讲天台宗之五重玄义,以下开始讲解本经之题目及译经之人。
佛说阿弥陀经
先讲“佛”字;“佛”即是娑婆世界的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按我国历史在周昭王甲寅年四月初八日,降生于天竺(印度)之迦维罗卫国;父名净饭国王,母名摩耶夫人,佛名为悉达多太子,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道,说法四十九年,八十岁示现涅槃。
第二个“说”字;“说者悦也,悦所怀也”。佛以普度众生为怀,现在说出阿弥陀经,三根普被,万修万人去,得随其普度众生的心怀,故欢悦而说。“阿弥陀”乃极乐世界的教主;久远劫以前为大国王,是时有佛,号世自在王如来,闻佛说法,发心出家,名法藏比丘。发四十八个大愿,广修无量功德,因圆果满,在西方造成一个极乐世界,接引念佛的众生,往生彼国。“经”者,梵语“修多罗”,华言契经。谓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故名契经,简称为“经”。又经者“径”也。径是一种快路,也就是捷径。走的路不需要绕大弯子,很快就到达目的地,这叫径路。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能了生死成佛道,这是修行法门中一个最快的径路,故“经”字亦可解释径路之“径”也。
经题六个字,有能、有所、有通、有别。第一个“佛”字乃“能说”此经的释迦佛,“阿弥陀”乃“所说”的阿弥陀佛;这是能所一对。“佛说阿弥陀”五个字,乃本经的“别”题,别于一切经故。“经”之一字,乃是“通”题,通于一切经故;这是通别一对。讲解经题已竟,再讲译经之人。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姚秦”是说明译经的时代。我国当时一连有两个秦国,历史家分为前秦、后秦;尤恐不显明,再加上国王之姓以分别。前秦的国王姓苻,称为苻秦。后秦的国王姓姚,称为姚秦。“三藏”是指经藏、律藏、论藏。古时候法师,分的很清楚;通经者称为经师,通律者称为律师,通论者称为论师。经、律、论悉皆通达,方可称“三藏法师”。梵语“鸠摩罗什”,华言童寿。因他七岁时就大彻大悟,讲经弘法,不异于高寿的老法师!以童子之年,而有高寿之德,故称其德号为童寿。“译”是翻译,这部阿弥陀经是在姚秦时代,由贯通三藏的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
以上讲解经题及译经人已竟,以下开始讲解经文。在未讲经文之前,先说说“分科”的重要性。分科就是一部经的纲要,经文分不开,则这一部经的纲要就摄持不住,所以要分科。凡是佛说的经,无论长的经文,短的经文,都分三大科。第一序分,第二正宗分,第三流通分。华严经最长,有六十万字,也是分这三大分。法华经六万字,一样分这三大分。阿弥陀经只有一千八百多个字,还是分这三大分。最初发现每部佛经皆应分为三分的是晋朝道安法师,当时有人批评他,说是“割裂佛经,罪过无边”。到了唐朝玄奘法师翻译出来的“亲光菩萨佛地经论”之后,方知印度早有佛经应分三分之说,大家就认为道安法师有先见之明。因此反毁谤而转为赞叹!称之为“弥天高判”。现在开始分科:
甲一、序分 甲二、正宗分 甲三、流通分
甲一序分分二 乙一、通序 乙二、别序
乙一通序分二 丙一、标法会时处 丙二、引大众同闻
丙一、标法会时处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这是通序的第一科,标法会时处,通序亦名证信序。通序者,通于一切经,一切佛经开始都有这段经文。证信序者,有这段经文证成可信是佛说的经。这段经文亦名六种成就,“如是”二字,是信成就。“我闻”,是闻成就。“一时”,是时成就。“佛”之一字,是主成就。“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处成就。下文“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是众成就。
六种成就之由来,是释迦佛四种遗嘱之一。佛将涅槃时,阿难尊者有四种请示。第一问、佛住世时,依佛为住;佛灭度后,依何而住?佛言:依四念处住。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谓之四念处。第二问、佛住世时,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何为师?…
《佛说阿弥陀经讲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