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
“并诸菩萨摩诃萨”,梵语“菩提萨埵”,略译菩萨。“菩提萨埵”翻成中国话为“觉有情”,就是“上求觉道,下化有情”的大乘弟子。“摩诃”是大,“摩诃萨”即大菩萨。在菩萨众中有三贤菩萨、十地菩萨、等觉菩萨。等觉菩萨都是大菩萨,下面列举的四位菩萨,都是等觉菩萨,也都是菩萨众中的大菩萨。
“文殊师利法王子”,文殊师利华言“妙德”。“妙”者不可思议,文殊菩萨,为过去八佛之师;现在于释迦佛座前,示现菩萨之身,其功德不可思议,故称妙德。又译妙吉祥,凡有见其相,乃至闻其名,皆发菩提心,永脱轮回苦,其吉祥不可思议,故称妙吉祥。佛称为法王,为何他在众菩萨中独被称为“法王子”呢?因为他在菩萨众中智慧第一,故称为“法王子”。
“阿逸多菩萨”梵语“阿逸多”,华言“无能胜”,“阿逸多菩萨”就是弥勒菩萨。“弥勒”是他的姓,翻到中国话称为“慈氏”,名“阿逸多”。没有那一位菩萨能胜过他的,因为他是补处菩萨之故,所以名为“无能胜”。
“乾陀诃提菩萨”,梵语“乾陀诃提”,华言“不休息”,就是精进用功不休息的意思。
“常精进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前一位“乾陀诃提菩萨”都是一样的。因为不休息就是常精进,意义相同,所以把不休息菩萨的梵音保留,以作分别。
为什么列举这四位菩萨作为代表呢?因为文殊师利菩萨是智慧第一的大菩萨,连他也相信净土法门,我们还能不相信吗?阿逸多就是弥勒菩萨,他是补处菩萨,当来下生成佛的菩萨都相信净土法门,我们还不相信吗?这两位菩萨表示要我们发信心的。发了信心就要发愿生到西方,发愿求生西方,就得精进用功。所以便列举了“不休息菩萨”和“常精进菩萨”给我们做榜样,只要我们不休息常精进,好好的用功念佛,一定能生西方的。
“与如是等诸大菩萨”,像前面列举的这四位大菩萨的还有很多,而且都是大菩萨。“丁二、菩萨众”讲演已竟。
丁三、天人众
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释提桓因”,华言“能为主”,他能为天主。欲界有六层天,他是第二层“忉利天”的天主,就是社会上所说的玉皇大帝。既然欲界有六层天,他不算最高的一层天,为什么把他列举出来做代表呢?因为每一尊佛出世,都是释提桓因出来请法的,而且佛讲经说法时,他们就来做护法,所以就把释提桓因列出来作为天人的代表。“无量诸天大众俱”,指天众的人数很多,即有无量的诸天和无量的人众。“大众”,包括四众弟子都在内,“俱”就是俱集在一起听释迦佛说这部阿弥陀经。讲到这里把众成就讲完了,就是把六种成就讲完,也就是把“通序”讲完了。
六种成就以“主成就”为重要,但比较起来,仍以“众成就”为重要。因为前面五种成就,皆为“众成就”做准备,前面五种成就都准备好了,设无听法大众,讲经法会还是不能成就的。
(释疑)问:经中列举听法大众有三类,第一声闻众,第二菩萨众,第三天人众。声闻众是小乘弟子,菩萨众是大乘弟子,为什么把小乘弟子列在前面呢?
答:对于这个问题,蕅益大师各举三种理由,加以解释。声闻众列为第一者:为“一、出世相故。二、常随从故。三、佛法赖僧传故。”一、出世相者,就是出家相,因为佛示现的是出家相,故将声闻众列为第一,以表僧宝之重要。二、常随从者,这些声闻众就是经中常提到的一千二百五十个比丘,只要佛走到什么地方,他们就随从到什么地方,所以称为常随众。三、佛法赖僧传者,这个理由很重要,佛教要具足佛、法、僧三宝。佛宝就是释迦佛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法宝就是佛说的一切经典,僧宝就是出家的弟子。佛宝和法宝必须依赖僧宝,才能流传到十方,流传到后世。佛在世时,以佛宝为重,佛涅槃后,以僧宝为重。因为没有僧宝,佛宝、法宝都不能住世,三宝就会灭亡的。有了僧宝,若没道场他会建立道场,并供佛宝让人礼拜;若没有经典,他会去印经典,这样三宝就具足了。若道场里没有僧宝,大家就不知道佛殿里所供的是什么佛,世人就会将佛像当神像来礼拜;也不了解佛经里讲的是什么,看不懂就把它当成废纸卖。所以没有僧宝,佛宝和法宝都不能流传于后世。因此奉劝听讲的四众弟子,出家二众要负责任度众出家,否则僧宝就没有继承人了。在家二众的男居士与女居士,你们都是三宝弟子,护持三宝是你们的责任,护持三宝首先要护持僧宝,护持了僧宝,也就是护持三宝。若有机会,大家可到泰国去参观一下,泰国的佛教非常兴盛,泰国的比丘仍如释迦佛在世时一样,每天必须出来托钵化饭吃。在家弟子供养这些出家人,如恭敬佛一样的恭敬他们,这点大家应向泰国的居士学习。另一点希望在家居士发心出家,有的居士说:“我在家修行也一样,尤其是净土法门,一样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话虽如此,但有一点要注意的,释迦佛制戒时规定在家弟子不得收徒弟,这是劝导出家众要收徒弟,就是要度在家弟子来出家。如果在家弟子都不发心出家,僧宝没有继承人,不用多久佛教就会灭亡了,所以佛法赖僧传故。因有以上三种理由,故将声闻众列为第一。
菩萨众列为第二者:为“一、相不定故。二、不常随从故。三、表中道义故。”一、相不定者,菩萨是随类现身,有时现出家相,有时现在家相。不像声闻众固定是出家相,所以把菩萨众列为第二众。二、不常随从者,声闻是常随众,而菩萨游化十方,不常随佛,所以不列为第一众。三、表中道义者,声闻著空,凡夫著有。菩萨则内修观道,不住有。外度众生,不沉空。不住二边,是故表中道之义。因有以上三种理由,故将菩萨众列为第二。
天人众列为第三者:为“一、世间相故。二、凡圣品杂故。三、外护职故。”一、世间相者,天人众都是在家的弟子,是世间相,不是出家相,所以列到最后。二、凡圣品杂者,天人众包含有凡夫,也有圣人;他的品类很复杂,所以列到最后。三、外护职者,天人从佛闻法时,都是做外护的职务,所以把他列到最后。因有以上三种理由,故将天人众列为第三,讲到这里把通序讲完了。
乙二、别序
别序者,别于一切经,这一段经文是单叙阿弥陀经的意义。莲池大师的疏钞里只有通序,没有别序。这是蕅益大师特殊手眼把此段经文列为别序,具有深益。别序亦名发起序,有此一段经文以发起正宗分。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在没有讲解经文之前,首先要知道,这部阿弥陀经在“十二部经”中,属于“无问自说部”,十二部经亦名十二分教。孤山大师颂曰:
“长行(非偈颂之经文皆名长行)、重颂(重颂长行经文之义者)、并授记(佛为诸大弟子授成佛之记者)。
孤起(孤起之偈颂,非颂长行文者)、无问而自说(无人请问,佛自说者)。
因缘(经中所说见佛闻法之因缘者)、譬喻(经中所说种种譬喻者)、及本事(佛说诸弟子过去世之因缘者)。
本生(佛说自身过去世因缘者)、方广(说方正广大之真理者)、未曾有(记佛现种种神力不思议之事者)。
论议(以法理论议问答之经文者)、共成十二名。
广如大论三十三(详见大智度论第三十三卷)。”
现在讲解经文:“尔时”,就是佛要开始讲阿弥陀经的这个时候。“佛告长老舍利弗”,佛告诉长老舍利弗,以他作为当机者。我们要注意,就是本经不是舍利弗出来请问的,而是释迦世尊称其名,然后对他说的。全部阿弥陀经里的“舍利弗...”,都是释迦佛叫的,凡讲一段,就叫一声舍利弗,佛怎么说,舍利弗就怎么听;自始至终舍利弗没有请问过一句。这是跟其他经不同的地方,其他经皆由当机者出来请问的,而这部阿弥陀经是“无问自说”的。为什么不叫其他的声闻众,只叫舍利弗呢?因为舍利弗在声闻众中智慧第一,若智慧不够,听净土法门是不容易相信的,所以凡不相信净土法门的人,都是智慧不够者。菩萨众中智慧第一的文殊师利菩萨和声闻众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他们都相信净土法门,我们又怎么不相信呢?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注意这个“是”字。“是”指著娑婆世界。从娑婆世界往西方走,一直经过十万亿个佛土而后到达的地方就是极乐世界。一个佛土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以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做单位。“过”就是超过,要超过十万亿个三千大千世界那个地方“有世界名曰极乐”。十万亿个佛土以外,就是十万亿零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了,那个世界的名字就叫做“极乐世界”。
“其土有佛,号阿弥陀”,极乐国土里有尊佛,号为“阿弥陀”。阿弥陀佛的翻译在下面的经文里,释迦世尊自己会解释,现在暂且不讲。“今现在说法”,佛有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阿弥陀佛是现在佛,现今还在极乐世界里讲经说法。讲到这里,把别序讲完了。
蕅益大师对阿弥陀经研究得最透彻,阿弥陀经有三个要点,就是信、愿、行。此三要点为阿弥陀经的三大纲要,信、愿、行三法亦称为“净土三资粮”。正宗分所分的三大科,就是依著信、愿、行而分的。前面所讲的别序,也是叙述信、愿、行的。本经后面的流通分,还是讲信、愿、行的。在这一段别序里,蕅益大师是怎么解释的呢?要注意此段经文中的“二有”、“现在”皆是劝信序。“有世界名曰极乐”,这是第一个“有”,“其土有佛”,这是第二个“有”,极乐世界是依报,“有”一个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正报,“有”一个阿弥陀佛。释迦佛说法,有八万四千法门,归纳起来不出两种,一是“有”门,一是“空”门。佛是应机说法的,众生根机应该从有门入手,佛就跟他说有门的经;应该从空门入手,佛就跟他说空门的经。比方般若经等是属于“空”门的经,如金刚经说:“凡所有相…
《佛说阿弥陀经讲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