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講錄▪P5

  ..續本文上一頁陀诃提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

  “並諸菩薩摩诃薩”,梵語“菩提薩埵”,略譯菩薩。“菩提薩埵”翻成中國話爲“覺有情”,就是“上求覺道,下化有情”的大乘弟子。“摩诃”是大,“摩诃薩”即大菩薩。在菩薩衆中有叁賢菩薩、十地菩薩、等覺菩薩。等覺菩薩都是大菩薩,下面列舉的四位菩薩,都是等覺菩薩,也都是菩薩衆中的大菩薩。

  “文殊師利法王子”,文殊師利華言“妙德”。“妙”者不可思議,文殊菩薩,爲過去八佛之師;現在于釋迦佛座前,示現菩薩之身,其功德不可思議,故稱妙德。又譯妙吉祥,凡有見其相,乃至聞其名,皆發菩提心,永脫輪回苦,其吉祥不可思議,故稱妙吉祥。佛稱爲法王,爲何他在衆菩薩中獨被稱爲“法王子”呢?因爲他在菩薩衆中智慧第一,故稱爲“法王子”。

  “阿逸多菩薩”梵語“阿逸多”,華言“無能勝”,“阿逸多菩薩”就是彌勒菩薩。“彌勒”是他的姓,翻到中國話稱爲“慈氏”,名“阿逸多”。沒有那一位菩薩能勝過他的,因爲他是補處菩薩之故,所以名爲“無能勝”。

  “乾陀诃提菩薩”,梵語“乾陀诃提”,華言“不休息”,就是精進用功不休息的意思。

  “常精進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前一位“乾陀诃提菩薩”都是一樣的。因爲不休息就是常精進,意義相同,所以把不休息菩薩的梵音保留,以作分別。

  爲什麼列舉這四位菩薩作爲代表呢?因爲文殊師利菩薩是智慧第一的大菩薩,連他也相信淨土法門,我們還能不相信嗎?阿逸多就是彌勒菩薩,他是補處菩薩,當來下生成佛的菩薩都相信淨土法門,我們還不相信嗎?這兩位菩薩表示要我們發信心的。發了信心就要發願生到西方,發願求生西方,就得精進用功。所以便列舉了“不休息菩薩”和“常精進菩薩”給我們做榜樣,只要我們不休息常精進,好好的用功念佛,一定能生西方的。

  “與如是等諸大菩薩”,像前面列舉的這四位大菩薩的還有很多,而且都是大菩薩。“丁二、菩薩衆”講演已竟。

  丁叁、天人衆

  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衆俱。

  “釋提桓因”,華言“能爲主”,他能爲天主。欲界有六層天,他是第二層“忉利天”的天主,就是社會上所說的玉皇大帝。既然欲界有六層天,他不算最高的一層天,爲什麼把他列舉出來做代表呢?因爲每一尊佛出世,都是釋提桓因出來請法的,而且佛講經說法時,他們就來做護法,所以就把釋提桓因列出來作爲天人的代表。“無量諸天大衆俱”,指天衆的人數很多,即有無量的諸天和無量的人衆。“大衆”,包括四衆弟子都在內,“俱”就是俱集在一起聽釋迦佛說這部阿彌陀經。講到這裏把衆成就講完了,就是把六種成就講完,也就是把“通序”講完了。

  六種成就以“主成就”爲重要,但比較起來,仍以“衆成就”爲重要。因爲前面五種成就,皆爲“衆成就”做准備,前面五種成就都准備好了,設無聽法大衆,講經法會還是不能成就的。

  (釋疑)問:經中列舉聽法大衆有叁類,第一聲聞衆,第二菩薩衆,第叁天人衆。聲聞衆是小乘弟子,菩薩衆是大乘弟子,爲什麼把小乘弟子列在前面呢?

  答:對于這個問題,蕅益大師各舉叁種理由,加以解釋。聲聞衆列爲第一者:爲“一、出世相故。二、常隨從故。叁、佛法賴僧傳故。”一、出世相者,就是出家相,因爲佛示現的是出家相,故將聲聞衆列爲第一,以表僧寶之重要。二、常隨從者,這些聲聞衆就是經中常提到的一千二百五十個比丘,只要佛走到什麼地方,他們就隨從到什麼地方,所以稱爲常隨衆。叁、佛法賴僧傳者,這個理由很重要,佛教要具足佛、法、僧叁寶。佛寶就是釋迦佛及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法寶就是佛說的一切經典,僧寶就是出家的弟子。佛寶和法寶必須依賴僧寶,才能流傳到十方,流傳到後世。佛在世時,以佛寶爲重,佛涅槃後,以僧寶爲重。因爲沒有僧寶,佛寶、法寶都不能住世,叁寶就會滅亡的。有了僧寶,若沒道場他會建立道場,並供佛寶讓人禮拜;若沒有經典,他會去印經典,這樣叁寶就具足了。若道場裏沒有僧寶,大家就不知道佛殿裏所供的是什麼佛,世人就會將佛像當神像來禮拜;也不了解佛經裏講的是什麼,看不懂就把它當成廢紙賣。所以沒有僧寶,佛寶和法寶都不能流傳于後世。因此奉勸聽講的四衆弟子,出家二衆要負責任度衆出家,否則僧寶就沒有繼承人了。在家二衆的男居士與女居士,你們都是叁寶弟子,護持叁寶是你們的責任,護持叁寶首先要護持僧寶,護持了僧寶,也就是護持叁寶。若有機會,大家可到泰國去參觀一下,泰國的佛教非常興盛,泰國的比丘仍如釋迦佛在世時一樣,每天必須出來托缽化飯吃。在家弟子供養這些出家人,如恭敬佛一樣的恭敬他們,這點大家應向泰國的居士學習。另一點希望在家居士發心出家,有的居士說:“我在家修行也一樣,尤其是淨土法門,一樣可以往生極樂世界!”話雖如此,但有一點要注意的,釋迦佛製戒時規定在家弟子不得收徒弟,這是勸導出家衆要收徒弟,就是要度在家弟子來出家。如果在家弟子都不發心出家,僧寶沒有繼承人,不用多久佛教就會滅亡了,所以佛法賴僧傳故。因有以上叁種理由,故將聲聞衆列爲第一。

  菩薩衆列爲第二者:爲“一、相不定故。二、不常隨從故。叁、表中道義故。”一、相不定者,菩薩是隨類現身,有時現出家相,有時現在家相。不像聲聞衆固定是出家相,所以把菩薩衆列爲第二衆。二、不常隨從者,聲聞是常隨衆,而菩薩遊化十方,不常隨佛,所以不列爲第一衆。叁、表中道義者,聲聞著空,凡夫著有。菩薩則內修觀道,不住有。外度衆生,不沈空。不住二邊,是故表中道之義。因有以上叁種理由,故將菩薩衆列爲第二。

  天人衆列爲第叁者:爲“一、世間相故。二、凡聖品雜故。叁、外護職故。”一、世間相者,天人衆都是在家的弟子,是世間相,不是出家相,所以列到最後。二、凡聖品雜者,天人衆包含有凡夫,也有聖人;他的品類很複雜,所以列到最後。叁、外護職者,天人從佛聞法時,都是做外護的職務,所以把他列到最後。因有以上叁種理由,故將天人衆列爲第叁,講到這裏把通序講完了。

  乙二、別序

  別序者,別于一切經,這一段經文是單敘阿彌陀經的意義。蓮池大師的疏鈔裏只有通序,沒有別序。這是蕅益大師特殊手眼把此段經文列爲別序,具有深益。別序亦名發起序,有此一段經文以發起正宗分。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在沒有講解經文之前,首先要知道,這部阿彌陀經在“十二部經”中,屬于“無問自說部”,十二部經亦名十二分教。孤山大師頌曰:

  “長行(非偈頌之經文皆名長行)、重頌(重頌長行經文之義者)、並授記(佛爲諸大弟子授成佛之記者)。

  孤起(孤起之偈頌,非頌長行文者)、無問而自說(無人請問,佛自說者)。

  因緣(經中所說見佛聞法之因緣者)、譬喻(經中所說種種譬喻者)、及本事(佛說諸弟子過去世之因緣者)。

  本生(佛說自身過去世因緣者)、方廣(說方正廣大之真理者)、未曾有(記佛現種種神力不思議之事者)。

  論議(以法理論議問答之經文者)、共成十二名。

  廣如大論叁十叁(詳見大智度論第叁十叁卷)。”

  現在講解經文:“爾時”,就是佛要開始講阿彌陀經的這個時候。“佛告長老舍利弗”,佛告訴長老舍利弗,以他作爲當機者。我們要注意,就是本經不是舍利弗出來請問的,而是釋迦世尊稱其名,然後對他說的。全部阿彌陀經裏的“舍利弗...”,都是釋迦佛叫的,凡講一段,就叫一聲舍利弗,佛怎麼說,舍利弗就怎麼聽;自始至終舍利弗沒有請問過一句。這是跟其他經不同的地方,其他經皆由當機者出來請問的,而這部阿彌陀經是“無問自說”的。爲什麼不叫其他的聲聞衆,只叫舍利弗呢?因爲舍利弗在聲聞衆中智慧第一,若智慧不夠,聽淨土法門是不容易相信的,所以凡不相信淨土法門的人,都是智慧不夠者。菩薩衆中智慧第一的文殊師利菩薩和聲聞衆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他們都相信淨土法門,我們又怎麼不相信呢?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注意這個“是”字。“是”指著娑婆世界。從娑婆世界往西方走,一直經過十萬億個佛土而後到達的地方就是極樂世界。一個佛土就是一個叁千大千世界,以一個叁千大千世界做單位。“過”就是超過,要超過十萬億個叁千大千世界那個地方“有世界名曰極樂”。十萬億個佛土以外,就是十萬億零一個叁千大千世界了,那個世界的名字就叫做“極樂世界”。

  “其土有佛,號阿彌陀”,極樂國土裏有尊佛,號爲“阿彌陀”。阿彌陀佛的翻譯在下面的經文裏,釋迦世尊自己會解釋,現在暫且不講。“今現在說法”,佛有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阿彌陀佛是現在佛,現今還在極樂世界裏講經說法。講到這裏,把別序講完了。

  蕅益大師對阿彌陀經研究得最透徹,阿彌陀經有叁個要點,就是信、願、行。此叁要點爲阿彌陀經的叁大綱要,信、願、行叁法亦稱爲“淨土叁資糧”。正宗分所分的叁大科,就是依著信、願、行而分的。前面所講的別序,也是敘述信、願、行的。本經後面的流通分,還是講信、願、行的。在這一段別序裏,蕅益大師是怎麼解釋的呢?要注意此段經文中的“二有”、“現在”皆是勸信序。“有世界名曰極樂”,這是第一個“有”,“其土有佛”,這是第二個“有”,極樂世界是依報,“有”一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正報,“有”一個阿彌陀佛。釋迦佛說法,有八萬四千法門,歸納起來不出兩種,一是“有”門,一是“空”門。佛是應機說法的,衆生根機應該從有門入手,佛就跟他說有門的經;應該從空門入手,佛就跟他說空門的經。比方般若經等是屬于“空”門的經,如金剛經說:“凡所有相…

《佛說阿彌陀經講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