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弥陀经讲录▪P11

  ..续本文上一页话说多了打闲岔,大众好好念佛吧!

  第五天

  诸上善人慈悲,道源讲几句话打打闲岔!昨天将“乙一、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一科讲完,今天接讲“乙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

  乙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分二

  丙一、揭示无上因缘 丙二、特劝净土殊胜

  正宗分依信、愿、行分为三大科。第一大科,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广为陈说极乐世界之“依报”是如何庄严,及阿弥陀佛之“正报”如何庄严,以启发众生的信心。信心生起之后,第二大科,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设若不发愿往生,则信了等于无信。因此,揭开显示往生极乐世界的无上因缘,共有六种:

  第一、带业往生:无明、烦恼、惑,总名为“业”。众生的罪业极多极重,如何能带业往生呢?譬如一块轻微之铁,放在水里便沉没下去。若是放在船上,不但轻微之铁不会沉没,就是极多极重的铁亦不会沉没。阿弥陀佛所发四十八愿,等于一只大船。众生的罪业虽然深重,乘著阿弥陀佛的大愿船,决定可以带业往生。

  第二、横出三界:在娑婆世界修行,要想超出三界,甚为困难。三界以内有“见思二惑”,见惑有八十八使,思惑有八十一品。三界的见惑,需要一齐断,断尽见惑,证得初果。三界分为九地,每一地有九品思惑,欲界九品思惑,断除前六品,证得二果。断除后三品,证得三果,方能超出欲界。单单超出欲界,就不知道要何年何月。所以要竖出三界,甚为困难!若是往生极乐,则不须断除惑业。带业往生,等于横出三界。前面提过譬如一根九节长的竹竿,最下一节,有一只虫,要想超出这根竹竿,必须咬穿九个节,方能超出竹竿之外。若是横著咬穿一洞,不就出来了吗?横出三界,亦复如是。

  第三、同居横具四土:四土者;凡夫居住的,名曰凡圣同居土。二乘人居住的,名曰方便有余土。菩萨居住的,名曰实报庄严土。诸佛居住的,名曰常寂光土。娑婆世界则四土障隔,未能圆融,极乐世界则四土融通。带业往生的凡夫,所住的凡圣同居土,则与其他三土同时并存,不相障隔。

  第四、开显四教*轮:往生极乐的众生,虽然同是念佛往生的,但所具的善根各有不同。阿弥陀佛一音演说,众生随类各解。若带业往生,见思二惑未断者,则所闻的是藏通二教之法。若是大乘善根深厚者,则所闻的是别圆二教之法。

  第五种因缘复含三种:一、圆净四土。二、圆见三身。三、圆证三不退。圆净四土者:娑婆世界的凡夫,所居住的虽然亦名“凡圣同居土”,但圣人所住的是清净土,而凡夫所住的是染污土。极乐世界的凡夫所住的,同名“凡圣同居土”,但因极乐世界本是净土世界,所以带业往生的凡夫,所住的亦是净土。凡夫所住的既是净土,则与圣人所住的三种净土,自然同时可以圆满清净了。圆见三身者:佛有三种身,凡夫二乘所见的是应身,菩萨所见的是报身,补处菩萨所见的是法身。凡夫精进修行,到一生补处,即可从应身而圆见三身。圆证不退者:一、位不退;证入“初住位”,即永不退堕凡夫地。二、行不退;证入“十回向位”,即永不退堕二乘地。三、念不退;证入“初地位”,则念念流入萨婆若海,梵语萨婆若,华言一切种智,即佛之智慧,广深如海,故名萨婆若海。证入初地者,既不念凡夫,亦不念二乘,念念趣向于佛之智慧,故名念不退。

  第六、人民皆一生成佛:凡生于极乐世界者,因无退道之因缘,而寿命无量,但进不退,自然可以一生成佛了。

  阿弥陀经不可思议之“力用”,全在此二科经文之中,信仰净土法门者,必须特别注意!现在先讲第一科:

  丙一、揭示无上因缘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

  “又舍利弗”,再叫一声当机者要注意听!“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梵语“阿鞞跋致”,华言“不退”。不退有三种:一、位不退。二、行不退。三、念不退。三不退之意义,在前面已经有详细解释了。这里必须注意的,若依其他经教,由“初住”到“初地”,需要修一大阿僧祇劫。净土法门,只要往生极乐,即“圆证三不退”。更要注意的,娑婆世界的众生,分为三聚。聚者类也,就是把一切众生,分为三大类:一、“邪定聚”;这一类的众生不信佛法,拨无因果,决“定”于“邪”,故名邪定聚。二、“不定聚”;此类众生,虽然信仰佛法,但因十种信心,未修圆满,进进退退,故名不定聚。经中说十信位的菩萨,名为“毛道菩萨”。十信菩萨所修之道,犹如空中的羽毛,随风吹东西,“风”譬喻境界。十信未满的菩萨,自己不能作主。遇到佛法的境界,亦知精进修行;但遇到五欲的境界,则又懈怠退堕,如是进退不定,故名不定聚。三、“正定聚”;证入初住位之后,永不起邪知邪见,其心决定于佛之正法,故名正定聚。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都是正定聚,悉皆圆证三不退。

  “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一生补处”者,即一生补处佛位。“因行”已修圆满,只此一生便成佛果,不待第二生,故名一生补处。“其中多有”者,谓即此圆证三不退之众生中,多有一生补处。又者“多有”是接著上句“皆是”说的,必须特加注意!十六观经上说:往生极乐是莲花化生,而莲分九品,即使五逆十恶的众生,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他念佛,乃至十念(十声),即得往生。生极乐后,即能“圆证三不退”,所以经文中说“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下句接著说,不但皆证三不退,而且证得“一生补处”。其数之多,不是算数所能算出的,只好用一句形容词,说是有无量无边的无央数之多。若与娑婆世界对照著说:娑婆众生,即使发心修行,要想修到十信圆满,证得初住“位不退”,不知道要修多少劫,真是难上加难,更何况证得“行不退”及“念不退”呢?至于“一生补处”,娑婆世界,只有弥勒菩萨一人而已,更无第二人证得“一生补处”,那里有“其数甚多”呢?

  (释疑)问:大乘起信论说:“十信”圆满,须要一万大劫,怎么说十信圆满,不知劫数呢?

  答:起信论是约自从发心修行,但进不退,尚须一万大劫。因为十信位的众生,属于“不定聚”,虽然不能说绝对没有“一经发心,但进不退”的众生,但多数皆是进进退退,故说“不知劫数”。

  问:一生补处佛位,名曰“一生补处”。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应身,有始有终。但其寿命却甚长久,要经过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方能涅槃。涅槃之后,观世音菩萨,始能补处佛位。又经过无量无边阿僧祇劫,观世音方能涅槃;大势至菩萨,始能补处佛位。而极乐世界的“一生补处”,却甚多甚多,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这样多的“补处菩萨”,要到什么时候始能“补处佛位”呢?

  答:虚空无边,世界无量,需要的佛,亦非算数之所能知。既然有此需要,极乐世界的一生补处菩萨,就分发到各世界,应机成佛!不必怀疑。现在假设一个譬喻,以除疑惑。比方说:政府开办一座师范大学,凡是这座师大毕业的学生,都有“一生补处师位”的资格。而国内的学校很多,需要教师亦很多。于是师范大学就分发这些“一生补处师位”的学生,到各校去当教师。极乐世界的一生补处佛位的菩萨,到各世界应机成佛,即是如此。

  讲到这里已将“丙一、揭示无上因缘”一科讲完了,现在接讲“丙二、特劝净土殊胜”。

  丙二、特劝净土殊胜

  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众生要有善根才可以闻到净土法门,这个“闻”就是善根,诸位不要轻视自己的善根,我们能听经闻法,乃至参加念佛,这都是我们的善根,没有善根的人根本闻不到净土法门的!你闻到了念佛法门,就“应当”切切实实的“发愿”,愿生到极乐世界去,设若不发愿往生,岂非等于不闻。“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菩萨、罗汉,只能称为善人。唯有“一生补处菩萨”,是因位之极,方能称“上善人”。“诸”者多也,其数甚多,故称“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者,即是同在一处。全部阿弥陀经都是佛自问自答的,唯有这一问答,特别重要!前面已经说过了“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将往生极乐世界的利益,已经说明白了,这里为什么又提出“所以者何”的征问呢?答释是“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因为前面所说的“圆证三不退,一生成佛”的利益,皆因得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方能得到的,这是何等重要!又“俱会一处”,即是“凡圣同居”。娑婆世界的凡夫,所住的亦是“凡圣同居土”,这在世尊住世时,有缘的凡夫,可以见到佛、菩萨、罗汉。世尊涅槃后,尤其到了末法时代,不但见不到佛,连菩萨、罗汉,亦见不到;“凡圣同居”,只是空有其名而已。极乐世界之“凡圣同居”,却是名实相符,带业往生的凡夫,常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在娑婆世界修行,退道的因缘很多,助道的因缘很少,而且魔障很多。这个“魔”千差万别,大致分两种:一是硬魔,就是你的冤家对头,忌妒障碍,使你不能好好用功修行,这叫硬魔。二是软魔,就是你的家亲眷属,你要修行用功,他就跟你恩恩爱爱牵缠不已,硬把你拖下去,无论硬魔、软魔都是退道的因缘,所以说在娑婆世界修行不容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修行用功,亲近善知识和善友是最重要的。善知识就是要有好的老师,善友就是要有好的道友共修。在娑婆世界要亲近善知识和亲近善友,毕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西方极乐世界却没有一个恶人,皆都是“诸上善人”。所以在极乐世界修行,只有进步,没有退步的。这是极乐世界的殊胜因缘,修净业者,应当特加注意,铭记于心!

  讲…

《佛说阿弥陀经讲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