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話說多了打閑岔,大衆好好念佛吧!
第五天
諸上善人慈悲,道源講幾句話打打閑岔!昨天將“乙一、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啓信”一科講完,今天接講“乙二,特勸衆生應求往生以發願”。
乙二、特勸衆生應求往生以發願分二
丙一、揭示無上因緣 丙二、特勸淨土殊勝
正宗分依信、願、行分爲叁大科。第一大科,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啓“信”。廣爲陳說極樂世界之“依報”是如何莊嚴,及阿彌陀佛之“正報”如何莊嚴,以啓發衆生的信心。信心生起之後,第二大科,特勸衆生應求往生以發“願”,設若不發願往生,則信了等于無信。因此,揭開顯示往生極樂世界的無上因緣,共有六種:
第一、帶業往生:無明、煩惱、惑,總名爲“業”。衆生的罪業極多極重,如何能帶業往生呢?譬如一塊輕微之鐵,放在水裏便沈沒下去。若是放在船上,不但輕微之鐵不會沈沒,就是極多極重的鐵亦不會沈沒。阿彌陀佛所發四十八願,等于一只大船。衆生的罪業雖然深重,乘著阿彌陀佛的大願船,決定可以帶業往生。
第二、橫出叁界:在娑婆世界修行,要想超出叁界,甚爲困難。叁界以內有“見思二惑”,見惑有八十八使,思惑有八十一品。叁界的見惑,需要一齊斷,斷盡見惑,證得初果。叁界分爲九地,每一地有九品思惑,欲界九品思惑,斷除前六品,證得二果。斷除後叁品,證得叁果,方能超出欲界。單單超出欲界,就不知道要何年何月。所以要豎出叁界,甚爲困難!若是往生極樂,則不須斷除惑業。帶業往生,等于橫出叁界。前面提過譬如一根九節長的竹竿,最下一節,有一只蟲,要想超出這根竹竿,必須咬穿九個節,方能超出竹竿之外。若是橫著咬穿一洞,不就出來了嗎?橫出叁界,亦複如是。
第叁、同居橫具四土:四土者;凡夫居住的,名曰凡聖同居土。二乘人居住的,名曰方便有余土。菩薩居住的,名曰實報莊嚴土。諸佛居住的,名曰常寂光土。娑婆世界則四土障隔,未能圓融,極樂世界則四土融通。帶業往生的凡夫,所住的凡聖同居土,則與其他叁土同時並存,不相障隔。
第四、開顯四教*輪:往生極樂的衆生,雖然同是念佛往生的,但所具的善根各有不同。阿彌陀佛一音演說,衆生隨類各解。若帶業往生,見思二惑未斷者,則所聞的是藏通二教之法。若是大乘善根深厚者,則所聞的是別圓二教之法。
第五種因緣複含叁種:一、圓淨四土。二、圓見叁身。叁、圓證叁不退。圓淨四土者:娑婆世界的凡夫,所居住的雖然亦名“凡聖同居土”,但聖人所住的是清淨土,而凡夫所住的是染汙土。極樂世界的凡夫所住的,同名“凡聖同居土”,但因極樂世界本是淨土世界,所以帶業往生的凡夫,所住的亦是淨土。凡夫所住的既是淨土,則與聖人所住的叁種淨土,自然同時可以圓滿清淨了。圓見叁身者:佛有叁種身,凡夫二乘所見的是應身,菩薩所見的是報身,補處菩薩所見的是法身。凡夫精進修行,到一生補處,即可從應身而圓見叁身。圓證不退者:一、位不退;證入“初住位”,即永不退墮凡夫地。二、行不退;證入“十回向位”,即永不退墮二乘地。叁、念不退;證入“初地位”,則念念流入薩婆若海,梵語薩婆若,華言一切種智,即佛之智慧,廣深如海,故名薩婆若海。證入初地者,既不念凡夫,亦不念二乘,念念趣向于佛之智慧,故名念不退。
第六、人民皆一生成佛:凡生于極樂世界者,因無退道之因緣,而壽命無量,但進不退,自然可以一生成佛了。
阿彌陀經不可思議之“力用”,全在此二科經文之中,信仰淨土法門者,必須特別注意!現在先講第一科:
丙一、揭示無上因緣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衆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又舍利弗”,再叫一聲當機者要注意聽!“極樂國土,衆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梵語“阿鞞跋致”,華言“不退”。不退有叁種:一、位不退。二、行不退。叁、念不退。叁不退之意義,在前面已經有詳細解釋了。這裏必須注意的,若依其他經教,由“初住”到“初地”,需要修一大阿僧祇劫。淨土法門,只要往生極樂,即“圓證叁不退”。更要注意的,娑婆世界的衆生,分爲叁聚。聚者類也,就是把一切衆生,分爲叁大類:一、“邪定聚”;這一類的衆生不信佛法,撥無因果,決“定”于“邪”,故名邪定聚。二、“不定聚”;此類衆生,雖然信仰佛法,但因十種信心,未修圓滿,進進退退,故名不定聚。經中說十信位的菩薩,名爲“毛道菩薩”。十信菩薩所修之道,猶如空中的羽毛,隨風吹東西,“風”譬喻境界。十信未滿的菩薩,自己不能作主。遇到佛法的境界,亦知精進修行;但遇到五欲的境界,則又懈怠退墮,如是進退不定,故名不定聚。叁、“正定聚”;證入初住位之後,永不起邪知邪見,其心決定于佛之正法,故名正定聚。生到極樂世界的衆生,都是正定聚,悉皆圓證叁不退。
“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一生補處”者,即一生補處佛位。“因行”已修圓滿,只此一生便成佛果,不待第二生,故名一生補處。“其中多有”者,謂即此圓證叁不退之衆生中,多有一生補處。又者“多有”是接著上句“皆是”說的,必須特加注意!十六觀經上說:往生極樂是蓮花化生,而蓮分九品,即使五逆十惡的衆生,臨命終時,遇善知識教他念佛,乃至十念(十聲),即得往生。生極樂後,即能“圓證叁不退”,所以經文中說“衆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下句接著說,不但皆證叁不退,而且證得“一生補處”。其數之多,不是算數所能算出的,只好用一句形容詞,說是有無量無邊的無央數之多。若與娑婆世界對照著說:娑婆衆生,即使發心修行,要想修到十信圓滿,證得初住“位不退”,不知道要修多少劫,真是難上加難,更何況證得“行不退”及“念不退”呢?至于“一生補處”,娑婆世界,只有彌勒菩薩一人而已,更無第二人證得“一生補處”,那裏有“其數甚多”呢?
(釋疑)問:大乘起信論說:“十信”圓滿,須要一萬大劫,怎麼說十信圓滿,不知劫數呢?
答:起信論是約自從發心修行,但進不退,尚須一萬大劫。因爲十信位的衆生,屬于“不定聚”,雖然不能說絕對沒有“一經發心,但進不退”的衆生,但多數皆是進進退退,故說“不知劫數”。
問:一生補處佛位,名曰“一生補處”。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應身,有始有終。但其壽命卻甚長久,要經過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方能涅槃。涅槃之後,觀世音菩薩,始能補處佛位。又經過無量無邊阿僧祇劫,觀世音方能涅槃;大勢至菩薩,始能補處佛位。而極樂世界的“一生補處”,卻甚多甚多,非是算數之所能知。這樣多的“補處菩薩”,要到什麼時候始能“補處佛位”呢?
答:虛空無邊,世界無量,需要的佛,亦非算數之所能知。既然有此需要,極樂世界的一生補處菩薩,就分發到各世界,應機成佛!不必懷疑。現在假設一個譬喻,以除疑惑。比方說:政府開辦一座師範大學,凡是這座師大畢業的學生,都有“一生補處師位”的資格。而國內的學校很多,需要教師亦很多。于是師範大學就分發這些“一生補處師位”的學生,到各校去當教師。極樂世界的一生補處佛位的菩薩,到各世界應機成佛,即是如此。
講到這裏已將“丙一、揭示無上因緣”一科講完了,現在接講“丙二、特勸淨土殊勝”。
丙二、特勸淨土殊勝
舍利弗,衆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舍利弗,衆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衆生要有善根才可以聞到淨土法門,這個“聞”就是善根,諸位不要輕視自己的善根,我們能聽經聞法,乃至參加念佛,這都是我們的善根,沒有善根的人根本聞不到淨土法門的!你聞到了念佛法門,就“應當”切切實實的“發願”,願生到極樂世界去,設若不發願往生,豈非等于不聞。“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菩薩、羅漢,只能稱爲善人。唯有“一生補處菩薩”,是因位之極,方能稱“上善人”。“諸”者多也,其數甚多,故稱“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者,即是同在一處。全部阿彌陀經都是佛自問自答的,唯有這一問答,特別重要!前面已經說過了“衆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將往生極樂世界的利益,已經說明白了,這裏爲什麼又提出“所以者何”的征問呢?答釋是“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因爲前面所說的“圓證叁不退,一生成佛”的利益,皆因得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方能得到的,這是何等重要!又“俱會一處”,即是“凡聖同居”。娑婆世界的凡夫,所住的亦是“凡聖同居土”,這在世尊住世時,有緣的凡夫,可以見到佛、菩薩、羅漢。世尊涅槃後,尤其到了末法時代,不但見不到佛,連菩薩、羅漢,亦見不到;“凡聖同居”,只是空有其名而已。極樂世界之“凡聖同居”,卻是名實相符,帶業往生的凡夫,常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在娑婆世界修行,退道的因緣很多,助道的因緣很少,而且魔障很多。這個“魔”千差萬別,大致分兩種:一是硬魔,就是你的冤家對頭,忌妒障礙,使你不能好好用功修行,這叫硬魔。二是軟魔,就是你的家親眷屬,你要修行用功,他就跟你恩恩愛愛牽纏不已,硬把你拖下去,無論硬魔、軟魔都是退道的因緣,所以說在娑婆世界修行不容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修行用功,親近善知識和善友是最重要的。善知識就是要有好的老師,善友就是要有好的道友共修。在娑婆世界要親近善知識和親近善友,畢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西方極樂世界卻沒有一個惡人,皆都是“諸上善人”。所以在極樂世界修行,只有進步,沒有退步的。這是極樂世界的殊勝因緣,修淨業者,應當特加注意,銘記于心!
講…
《佛說阿彌陀經講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