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講錄▪P12

  ..續本文上一頁到此已將“丙二、特勸淨土殊勝”一科講完,也就是將正宗分第二大科“乙二、特勸衆生應求往生以發願”講完了。下面接講“乙叁、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

  乙叁、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分二

  丙一、正示無上因果 丙二、重勸

  正宗分第叁大科是“正示行者持名號以立行”。“行者”就是修行人,你發了願就要修行,不修行所發的願是空願。應如何修呢?執持名號以立行,執持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淨土法門修行的行門。

  乙叁、再分兩科,丙一、正示無上因果,由前面揭示的無上因緣,而發願念佛求生極樂是爲無上之因。依此無上之因,執持阿彌陀佛名號證得一心不亂,往生極樂國土,是爲無上之果。丙二、重勸。先講第一小科。

  丙一、正示無上因果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修行要有多善根、多福德,少了就生不了西方。多善根就是因,多福德就是緣。古人對于“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有兩種解釋:一種是你只要念阿彌陀佛,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另一種解釋,多善根就是多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多福德就是多修六度萬行。我們現在不采取第一種的解釋,而采取第二種的解釋。

  不采取第一種的解釋,是因爲我們是末法時代的衆生,善根越來越淺薄,業障越來越深重。若以爲只要念阿彌陀佛,就可以多善根多福德,假藉這種解釋,反而懈怠放逸,一點好事也不做,也就是不肯去修六度萬行,結果善根也沒有增加,福德也沒有成就,只是打自己的閑岔罷了!又因爲不合時代的要求,現時代的人只注意現實,他們對于佛教徒,尤其僧衆的要求,須要多做福利事業。我們若是專門念佛,不做慈善,他們批評“出家人對于社會,毫無利益”!過去所遭遇的爭奪廟産,毀寺逐僧的災難,都是由這種惡批評引起的。

  我們采取第二種的說法,多善根就是要多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多福德就是要修六度萬行,多去度衆生。行六度法門,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亦就是多福德。多念佛是多善根的因,多度衆生是多福德之緣。善根多了,福德多了,因緣殊勝,就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因此,多善根、多福德就是生到極樂世界的無上之因。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曰、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善男子、善女人,就是聞說淨土法門,發了信心,發了大願,求生西方的這些有善根的男子及有善根的女人,就稱爲善男子、善女人。“聞說”就是聽說了阿彌陀佛,便要執持名號,發心修行。若不修行,聞了等于沒聞。“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念佛念了一天乃至七天,得到一心不亂,決定往生西方。阿彌陀經的經文很短,鸠摩羅什法師翻譯,很多地方都簡略掉,像下面經文的十方佛,就只說六方佛,而這“若一日至若七日”此段經文不省略,一直說到若七日,這裏有很重要的意義。蕅益大師把念佛的衆生,分爲上中下叁根。上根的衆生,若一日就得到一心不亂。下根的衆生,若七日才得到一心不亂。從若二日到若六日中間的這五天,都屬于中根的衆生。總而言之,是以達到一心不亂爲目的。有的人若一日就得到一心不亂。有的需要念兩天,就是若二日。有的需要念叁天,就是若叁日。有的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才得到一心不亂。這是因衆生的根機不同,所以日期時間也不一定。這個“若”字沒有省略掉,一直說得很清楚,而重要性就在此。

  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的“執持”是個方法,應當如何執持呢?有“事持”和“理持”。先講“事持”,事就是事相,雖對“即心即佛”的道理不明白,但在事相上他是相信,而且發了願的,這叫“事持”。亦是相信有個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裏有個阿彌陀佛,但還未了達“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他相信不疑,決定發願往生西方。一心念佛,“如子憶母,無時暫忘”,像兒子憶念母親的那樣念,沒有一刻時間暫時忘記的。這個母親就等于阿彌陀佛,母親是沒有一刻不念兒子的,現在兒子也是如此,無時暫忘母親,二人相憶,二憶念深,這樣才能以得到一心不亂,決定可以往生西方,如是名爲“事持”。

  理持者,“信西方阿彌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這道理比較高深。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並非在我心外,而是心內本具有的。什麼是我心本具的呢?凡夫的心,具有十個法界,就是四聖六凡。四聖即佛、菩薩、聲聞、緣覺。六凡爲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這十法界全在我們的心內,是我們的心地本具有的。“具”就是具有的意思,以“佛法界”來講,十方叁世佛都在我心裏,那麼阿彌陀佛也是在我心裏,這叫“是我心具”。“是我心造”者,即是西方極樂世界和阿彌陀佛,都是由我心造出來的。華嚴經上有講“十方叁世佛,一切唯心造”。我們的心怎麼會造一切諸佛呢?上面講到我們的心具十法界,當你一念上品十惡之心現前,這就造了地獄法界,一定墮地獄的。若是你動了善心,造上品十善,將來就生天堂。這地獄天堂從何而來的呢?都是心造的,有所謂“心造天堂,心造地獄”之說。同樣的,你念佛就造個佛出來,這叫“心造如來”。即“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初念的時候,凡夫的善惡還不能完全控製,一時念善,一時念惡。只要你念佛繼續念下去,念得這心純粹只有佛,成了念佛的心,再不會念凡夫了,那是已得到一心不亂的境界,而且決定能往生西方的,這就是“理持”。

  “理持不廢事持”,雖然明白了“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但往往有些研究大乘學理的人,懂得了一點大乘的道理後,卻沒有起行,就是他不念佛了,結果還是個凡夫。所以一定要“即以自心所具所造之洪名,爲系心之境,令不暫忘也”。就是你明白了阿彌陀佛是我心所具有,是我心所造出來的;你就要將這本心所具所造的萬德洪名,也即是阿彌陀佛的洪名,作爲我們系心之境。要知道我們凡夫的心是妄念不停的,若要使心不打妄想,應以阿彌陀佛的洪名作爲我們系心之境,一心執持不使暫忘,這就是理持不廢事持,念到一心不亂,決定往生西方。

  以上是執持名號下手的一個方法,事持或理持的目的是爲達到一心不亂。這又分事一心、理一心兩種不同,什麼是“事一心”呢?“不論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煩惱,乃至見思先盡,皆是事一心”。我們爲什麼要念佛呢?念佛就爲斷除煩惱,乃至念到斷除叁界以內的見思二惑煩惱,這是“事一心”。那什麼是“理一心”呢?“不論事持理持,持至心開見本性佛,皆是理一心”。猶如大勢至菩薩之“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念到理一心不亂,見到本性佛而開悟了,這還有什麼生死可了,涅槃可證呢?我們學佛法,一時學空門,一時學有門,要了解真空即是妙有,妙有即是真空,明白了這點就不會被空有二邊所亂,如是名爲“理一心”。了解了理一心的道理,還是要從事相念佛下手修行,按事相上來持,就是信心要堅固,願力要懇切的來執持名號。“執持”照字面上來解釋;“執”就是信心不搖,“持”就是憶念不忘。從堅固執持來下手念佛,一定能念出功夫來,也一定能斷除煩惱。我們的根本煩惱就是貪、嗔、癡。天天都在打貪嗔癡的妄想。現在我們不念貪嗔癡,只念阿彌陀佛,這樣以淨念來代替妄念。念到一心不亂,就能降伏妄想,進而再斷除煩惱了。

  再看經文,“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不是一個佛弟子死了,就能稱爲“往生西方”了,他究竟能否往生呢?須要有個證據,“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來接引他,還有“諸聖衆”,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清淨大海衆菩薩都會現在其前。以上的瑞相,或是他本人見到,或是助念的人同時見到,這就證明他決定生西方了。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阿彌陀佛與諸大菩薩來接引他的時候,若他只有一個念佛的心,沒有起顛倒心,這叫“心不顛倒”。假如臨命終時,有念到世俗之事;一下想念兒女,一下想念夫婦,卻不想阿彌陀佛,心已顛倒了,怎麼能生到西方去呢?所以要只有一個念佛的心,西方叁聖及諸大菩薩都會來接引你,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正宗分第叁大科“乙叁、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分兩科,“丙一、正示無上因果”,這是勸行的文,可說是阿彌陀經的經心,也可以說是阿彌陀經的經眼。“丙一、正示無上因果”一科講演已竟,下面接講“丙二、重勸”。

  丙二、重勸

  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衆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叫一聲當機者“舍利弗”,也就是在叫我們注意。“我見是利”。“我”是釋迦世尊的自稱,說他親眼看見這種利益,即念七天阿彌陀佛,念到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無始劫以來的生死,念七天佛號就可以了脫,真是太大的利益,這都是佛親見的。“故說此言”,所以才說前面正示無上因果這段經文。“若有衆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我們相信了佛所說的話,亦就是聽到前面佛說的阿彌陀經,就應當懇切的發願,求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講到這裏將“乙叁、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一大科講完,也就是將正宗分叁大科全部講完。今天就講到這裏,話說多了打閑岔,大衆好好念佛吧!

  第六天

  諸上善人慈悲,道源講幾句話打打閑岔!昨天雖將正宗分講完,但還有很多疑問,需要解釋,以…

《佛說阿彌陀經講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