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講錄▪P13

  ..續本文上一頁除疑惑,而生正信。

  (釋疑)問:若一日到若七日中,分成上中下叁根。上根的人若一日就能念到一心不亂,下根的人若七日才能念到一心不亂,中根人從若二日至若六日,就能念到一心不亂。那麼我們參加打佛七的人,有的已經參加過很多次的佛七,也還沒有念到一心不亂,這樣連個下根的衆生也夠不上,那麼往生西方不是沒有希望了嗎?解答這個疑惑,有四種解釋:

  答一:全部阿彌陀經,以信、願、行爲叁大綱要。聽佛說極樂世界依正二報之妙,即生深信之心,由此深信以引發切願,願生彼國。合此深信、切願謂之發菩提心,亦謂之“慧行”(音恨)。由此“慧行”以導生“執持”名號,求得“一心不亂”,謂之“正行”,亦謂之“行行”(上一行字音“形”,是動詞,即是修行。下一行字音“恨”,是名詞,即是功行)。你未曾聽過阿彌陀經,或是聽過此經,而未注意念佛是以“求得一心不亂”爲目的。你來參加念佛七,即不知以求得一心不亂爲目的,如何能證得一心不亂?

  答二:只要你了解念佛是以求得一心不亂爲目的,不管時間的長短,你精進用功,一定會念到一心不亂的。如果你一個佛七裏不能得到一心不亂,你應該兩個佛七、叁個佛七、乃至一百個佛七,接著念下去,以念到一心不亂爲目的。我們知道,衆生的根性不同,如中根的人,也沒規定說若二曰,經中只說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這就知道中根衆生不止一種了,那下根衆生也不止是一種的。九品往生中,下品有叁種,即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若七日能念到一心不亂,是個下上品的人。我們打了一個佛七,沒有得到一心不亂,可能是個下中品的人。若是已經參加過好幾次佛七,仍然沒有得到一心不亂的,可能是個下下品的衆生了。但是你不能就因此退了道心,要相信佛是不打妄語的,只要往前精進,把阿彌陀佛念下去,決定可以達到一心不亂的目的。

  答叁:若一日至若七日,得到一心不亂,都是一心精進的人。前面講過理持和事持,理持的人根機很高,所以不用說了。事持的人不能了達“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只相信西方極樂世界有個阿彌陀佛,發願懇切的念下去,這就是一心精進,而且精進得“如子憶母”;兒子想念母親,能夠如母親想念兒子一樣。就是說,我們想念阿彌陀佛的心,要好像阿彌陀佛想念我們衆生一樣,無時暫忘的。所以不要退心,要回光返照,照照我們念佛的心,是否一心精進。若沒有,就應當大生慚愧!至于經上說的若七日,千萬不要懷疑,你雖然打了一個念佛七,其實只是“混”過去的,一方面念佛號,一方面打妄想,怎麼能得到一心不亂?

  答四:我們打佛七時,爲什麼不能精進?爲什麼不能降伏妄想和散亂昏沈呢?這都是我們了生死的心不夠懇切,也就是願力不懇切。古人說:“生死心不切,雲何能令念佛成片呢”?“念佛成片”就是念念不間斷的意思,念到所念的阿彌陀佛,就是我能念的心。佛與心、心與佛打成一片,不就很快證得一心不亂,很快可以開悟了嗎?“盡此一報身,得生極樂國”,這是願力,願力不懇切就是信心不堅固。已經相信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但信心不堅固,所以想的不是西方極樂世界,而是打五欲六塵的妄想。所以要回想一下,自己念佛的心,是不是懇切的念,千萬別被魔境魔倒了。若是你一方面念佛,一方面打妄想,這樣怎能求得一心不亂?念佛不在于貪多念,在于是否能念到一心不亂,有很多人在那裏天天念佛,沒有間斷,實際上是在那裏數念珠,心想我只要念一萬聲阿彌陀佛,把功德做完就算了,這樣只是種了一個飄渺的善根,並不是實在的善根。所以古人警策我們:“念佛切莫貪多念,且念一百心不亂,九十九聲一念差,捋轉數珠從頭念”。即是捋轉數珠念佛的時候,就算念了九十九聲,有一念之差,打妄想了,那這一百聲的佛號都不算,就要從頭再算起!若能依照這樣去念一百聲阿彌陀佛,就是念一串珠子,觀照到不打妄想,已經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爲沒有妄想就是如來,這就是“有令是衆生,無念即如來”。這個“念”就是妄念,即是妄想,若不打妄想,我們不就成佛了嗎?其實我們本來就是佛,所以釋迦世尊成佛後叁歎:“奇哉!奇哉!奇哉!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一切衆生都是佛,不但皆有如來智慧,還皆有如來的功德相好,爲什麼我們還是當一個苦惱的衆生呢?“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就是打妄想起了執著,把如來的智慧、功德、相好統統隱蔽起來,而不能證得。“妄想”就是楞嚴經上講的“狂心”,“狂心頓歇,歇即菩提”,狂心一歇下來,當下就是菩提現前,當下就成佛了。若歇不下來,淨土法門有方法,念阿彌陀佛對治妄想。對治妄想要拿出功夫認真念佛,因爲妄想與衆生同時俱來的,無始劫來打妄想已成習慣,而念佛還沒念成習慣,所以要了生死,就要靠這一句阿彌陀佛。換句話說,離開念佛的法門,沒有再更好的法門了。即是說要想渡過生死大海,就看你能不能好好的把持著這一句阿彌陀佛救命的大船。所以念阿彌陀佛要下功夫去念,牢牢的觀照這一聲阿彌陀佛的名號來念,不要讓這個“心”走掉,決定可以得到一心不亂。以上把若一日乃至若七日,得到一心不亂的疑惑解釋好了。

  問:正宗分叁大科,一信,二願,叁行。第叁科爲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又分二科,一、正示無上因果,一、重勸。應當再勸持名,何故重勸發願?

  答:信、願、行,叁法本來平等。但平等之中,不礙差別。前面講過,信、願爲“慧行”,行爲“行行”。現在再將這叁法的關系,詳細講講。有信者未必有願,而有願者必定有信。設若無信,何能發願?既有信、願以爲前導引發持名,方爲“正行”。只要信心堅固,願力懇切,無論持名多少,皆得往生。十六觀經之十念往生,無量壽經之一念往生,皆由信願之力以, 爲前導之故。設無信願,縱令念至一心不亂,亦不能往生,何以故?不信不願故。這就是“以願引行,以行填願”。所以蕅益大師說:“生西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以有願必有行之故,所以重勸發願。

  問:有人對于“執持名號”生起疑惑,佛法最忌諱就是“執著”,古人說:“著即不是”,你執著就不是佛法了。那麼阿彌陀經上開示我們要“執持名號”,這不是叫我們生執著心嗎?

  答:開經的時候講過,八萬四千法門分成兩大類,一類是空門,一類是有門。從空門入手定要一切皆空,切勿執著。所以金剛經上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就是你若執著有個佛的色身可見,有個佛說法的聲音可求,那你已走上邪道,怎麼能成佛呢?所以從空門入手,要一切皆空,連空也空,空得幹幹淨淨,這樣才能以明心見性。從有門入手則相反,相信西方有個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有個阿彌陀佛,不怕執著,爲什麼不怕執著呢?因爲執著的是阿彌陀佛,不是執著五欲六塵。阿彌陀佛的名號是萬德洪名,西方極樂世界是依報,阿彌陀佛是正報,依正二報都是“妙有”。你執著的是妙有的有,執著到一心不亂的時候,生到西方,就悟到無生法忍,則生即無生,這就是“殊途同歸”,目的是一個。“妙有不有,即是真空”,真空的空不是頑空,也不是斷滅空,“真空不空,即是妙有”。所以只要執著阿彌陀佛,執著西方,不怕執著,只怕你執著得不專一!因爲五欲六塵是無始劫以來的習氣,假如你對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執著的不專一,娑婆世界這一邊放不下,又怎麼生到西方去呢?這就是以“淨執”對治“妄執”的方法,等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個有是妙有,當下即空。所以對于“執持名號”不必懷疑。

  問:前面所說,若無信、願,但持名號,縱令持至一心不亂亦不得往生,何以故?不信不願故。這個人即不相信極樂,又不發願往生,他怎麼肯念佛呢?

  答:這就是因爲“佛法難聞,善知識難遇”的緣故。他聽到有人告訴他,念佛的利益很多,不但來生可以轉爲富貴人,而且可以升到天上享受天福。他聽到念佛有這樣好的利益,所以就懇切的念起佛來。他竟將萬德洪名換取一些人天福報,實在可惜!又有一種人,聽說現在念一聲佛,死後可當一圓錢用。設若一天能念叁萬聲佛,在“陰間銀行”就可以存叁萬元。這個人聽了就努力念佛。念佛是想著死後做一個有錢的鬼,這種人不但可笑,而且很可憐!

  問:念佛七日,證得一心不亂,是平時,或是臨命終時?

  答:是平時。因爲平時證得一心不亂之後,決定不會再造業,臨命終時,心不顛倒,阿彌陀佛及諸聖衆,決定接引往生極樂。

  問:十念往生,一念往生是平時?或是臨命終時?

  答:是臨命終時。

  問:既然臨命終時,十念、一念皆得往生,何必平時忙著念佛呢?

  答:設若平時不念佛,臨命終時,誰能保證你能念佛。古人爲證明十念得能往生,特舉出一則公案(故事):“唐朝有一殺牛爲業的人,名爲張善和。臨命終時,地獄相現前,被殺之牛皆來討命,張善和驚恐萬狀!正在危急之時,恰好來一位僧人,勸導他趕快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張善和聽了即念南無阿彌陀佛...剛念十聲,張善和說:群牛不見了!阿彌陀佛來接我了!含笑而逝。”這個故事,只是證明十念得能往生而已,他人不得仿效。如張善和這個人,前世必定有大善根。若無善根,臨終危急之時,何能得遇善知識,開示念佛法門。而且一聞便信,立即發願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如此人者,萬中無一,生死事大,豈可存僥幸之心?

  問:依據阿彌陀經的開示,必須執持彌陀名號,得到一心不亂,臨命終時,心不顛倒,佛及聖衆現在其前,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是則必須得到一心不亂,方能往生極樂!但是有人念佛數年,甚至數十年,因爲未能得到一心不亂,竟不能往生極樂,豈非大大的遺憾?

  答:往生極樂,唯…

《佛說阿彌陀經講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