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除疑惑,而生正信。
(释疑)问:若一日到若七日中,分成上中下三根。上根的人若一日就能念到一心不乱,下根的人若七日才能念到一心不乱,中根人从若二日至若六日,就能念到一心不乱。那么我们参加打佛七的人,有的已经参加过很多次的佛七,也还没有念到一心不乱,这样连个下根的众生也够不上,那么往生西方不是没有希望了吗?解答这个疑惑,有四种解释:
答一:全部阿弥陀经,以信、愿、行为三大纲要。听佛说极乐世界依正二报之妙,即生深信之心,由此深信以引发切愿,愿生彼国。合此深信、切愿谓之发菩提心,亦谓之“慧行”(音恨)。由此“慧行”以导生“执持”名号,求得“一心不乱”,谓之“正行”,亦谓之“行行”(上一行字音“形”,是动词,即是修行。下一行字音“恨”,是名词,即是功行)。你未曾听过阿弥陀经,或是听过此经,而未注意念佛是以“求得一心不乱”为目的。你来参加念佛七,即不知以求得一心不乱为目的,如何能证得一心不乱?
答二:只要你了解念佛是以求得一心不乱为目的,不管时间的长短,你精进用功,一定会念到一心不乱的。如果你一个佛七里不能得到一心不乱,你应该两个佛七、三个佛七、乃至一百个佛七,接著念下去,以念到一心不乱为目的。我们知道,众生的根性不同,如中根的人,也没规定说若二曰,经中只说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这就知道中根众生不止一种了,那下根众生也不止是一种的。九品往生中,下品有三种,即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若七日能念到一心不乱,是个下上品的人。我们打了一个佛七,没有得到一心不乱,可能是个下中品的人。若是已经参加过好几次佛七,仍然没有得到一心不乱的,可能是个下下品的众生了。但是你不能就因此退了道心,要相信佛是不打妄语的,只要往前精进,把阿弥陀佛念下去,决定可以达到一心不乱的目的。
答三:若一日至若七日,得到一心不乱,都是一心精进的人。前面讲过理持和事持,理持的人根机很高,所以不用说了。事持的人不能了达“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只相信西方极乐世界有个阿弥陀佛,发愿恳切的念下去,这就是一心精进,而且精进得“如子忆母”;儿子想念母亲,能够如母亲想念儿子一样。就是说,我们想念阿弥陀佛的心,要好像阿弥陀佛想念我们众生一样,无时暂忘的。所以不要退心,要回光返照,照照我们念佛的心,是否一心精进。若没有,就应当大生惭愧!至于经上说的若七日,千万不要怀疑,你虽然打了一个念佛七,其实只是“混”过去的,一方面念佛号,一方面打妄想,怎么能得到一心不乱?
答四:我们打佛七时,为什么不能精进?为什么不能降伏妄想和散乱昏沉呢?这都是我们了生死的心不够恳切,也就是愿力不恳切。古人说:“生死心不切,云何能令念佛成片呢”?“念佛成片”就是念念不间断的意思,念到所念的阿弥陀佛,就是我能念的心。佛与心、心与佛打成一片,不就很快证得一心不乱,很快可以开悟了吗?“尽此一报身,得生极乐国”,这是愿力,愿力不恳切就是信心不坚固。已经相信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但信心不坚固,所以想的不是西方极乐世界,而是打五欲六尘的妄想。所以要回想一下,自己念佛的心,是不是恳切的念,千万别被魔境魔倒了。若是你一方面念佛,一方面打妄想,这样怎能求得一心不乱?念佛不在于贪多念,在于是否能念到一心不乱,有很多人在那里天天念佛,没有间断,实际上是在那里数念珠,心想我只要念一万声阿弥陀佛,把功德做完就算了,这样只是种了一个飘渺的善根,并不是实在的善根。所以古人警策我们:“念佛切莫贪多念,且念一百心不乱,九十九声一念差,捋转数珠从头念”。即是捋转数珠念佛的时候,就算念了九十九声,有一念之差,打妄想了,那这一百声的佛号都不算,就要从头再算起!若能依照这样去念一百声阿弥陀佛,就是念一串珠子,观照到不打妄想,已经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为没有妄想就是如来,这就是“有令是众生,无念即如来”。这个“念”就是妄念,即是妄想,若不打妄想,我们不就成佛了吗?其实我们本来就是佛,所以释迦世尊成佛后三叹:“奇哉!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都是佛,不但皆有如来智慧,还皆有如来的功德相好,为什么我们还是当一个苦恼的众生呢?“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就是打妄想起了执著,把如来的智慧、功德、相好统统隐蔽起来,而不能证得。“妄想”就是楞严经上讲的“狂心”,“狂心顿歇,歇即菩提”,狂心一歇下来,当下就是菩提现前,当下就成佛了。若歇不下来,净土法门有方法,念阿弥陀佛对治妄想。对治妄想要拿出功夫认真念佛,因为妄想与众生同时俱来的,无始劫来打妄想已成习惯,而念佛还没念成习惯,所以要了生死,就要靠这一句阿弥陀佛。换句话说,离开念佛的法门,没有再更好的法门了。即是说要想渡过生死大海,就看你能不能好好的把持著这一句阿弥陀佛救命的大船。所以念阿弥陀佛要下功夫去念,牢牢的观照这一声阿弥陀佛的名号来念,不要让这个“心”走掉,决定可以得到一心不乱。以上把若一日乃至若七日,得到一心不乱的疑惑解释好了。
问:正宗分三大科,一信,二愿,三行。第三科为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又分二科,一、正示无上因果,一、重劝。应当再劝持名,何故重劝发愿?
答:信、愿、行,三法本来平等。但平等之中,不碍差别。前面讲过,信、愿为“慧行”,行为“行行”。现在再将这三法的关系,详细讲讲。有信者未必有愿,而有愿者必定有信。设若无信,何能发愿?既有信、愿以为前导引发持名,方为“正行”。只要信心坚固,愿力恳切,无论持名多少,皆得往生。十六观经之十念往生,无量寿经之一念往生,皆由信愿之力以, 为前导之故。设无信愿,纵令念至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何以故?不信不愿故。这就是“以愿引行,以行填愿”。所以蕅益大师说:“生西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以有愿必有行之故,所以重劝发愿。
问:有人对于“执持名号”生起疑惑,佛法最忌讳就是“执著”,古人说:“著即不是”,你执著就不是佛法了。那么阿弥陀经上开示我们要“执持名号”,这不是叫我们生执著心吗?
答:开经的时候讲过,八万四千法门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空门,一类是有门。从空门入手定要一切皆空,切勿执著。所以金刚经上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就是你若执著有个佛的色身可见,有个佛说法的声音可求,那你已走上邪道,怎么能成佛呢?所以从空门入手,要一切皆空,连空也空,空得干干净净,这样才能以明心见性。从有门入手则相反,相信西方有个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有个阿弥陀佛,不怕执著,为什么不怕执著呢?因为执著的是阿弥陀佛,不是执著五欲六尘。阿弥陀佛的名号是万德洪名,西方极乐世界是依报,阿弥陀佛是正报,依正二报都是“妙有”。你执著的是妙有的有,执著到一心不乱的时候,生到西方,就悟到无生法忍,则生即无生,这就是“殊途同归”,目的是一个。“妙有不有,即是真空”,真空的空不是顽空,也不是断灭空,“真空不空,即是妙有”。所以只要执著阿弥陀佛,执著西方,不怕执著,只怕你执著得不专一!因为五欲六尘是无始劫以来的习气,假如你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执著的不专一,娑婆世界这一边放不下,又怎么生到西方去呢?这就是以“净执”对治“妄执”的方法,等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个有是妙有,当下即空。所以对于“执持名号”不必怀疑。
问:前面所说,若无信、愿,但持名号,纵令持至一心不乱亦不得往生,何以故?不信不愿故。这个人即不相信极乐,又不发愿往生,他怎么肯念佛呢?
答:这就是因为“佛法难闻,善知识难遇”的缘故。他听到有人告诉他,念佛的利益很多,不但来生可以转为富贵人,而且可以升到天上享受天福。他听到念佛有这样好的利益,所以就恳切的念起佛来。他竟将万德洪名换取一些人天福报,实在可惜!又有一种人,听说现在念一声佛,死后可当一圆钱用。设若一天能念三万声佛,在“阴间银行”就可以存三万元。这个人听了就努力念佛。念佛是想著死后做一个有钱的鬼,这种人不但可笑,而且很可怜!
问:念佛七日,证得一心不乱,是平时,或是临命终时?
答:是平时。因为平时证得一心不乱之后,决定不会再造业,临命终时,心不颠倒,阿弥陀佛及诸圣众,决定接引往生极乐。
问:十念往生,一念往生是平时?或是临命终时?
答:是临命终时。
问:既然临命终时,十念、一念皆得往生,何必平时忙著念佛呢?
答:设若平时不念佛,临命终时,谁能保证你能念佛。古人为证明十念得能往生,特举出一则公案(故事):“唐朝有一杀牛为业的人,名为张善和。临命终时,地狱相现前,被杀之牛皆来讨命,张善和惊恐万状!正在危急之时,恰好来一位僧人,劝导他赶快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张善和听了即念南无阿弥陀佛...刚念十声,张善和说:群牛不见了!阿弥陀佛来接我了!含笑而逝。”这个故事,只是证明十念得能往生而已,他人不得仿效。如张善和这个人,前世必定有大善根。若无善根,临终危急之时,何能得遇善知识,开示念佛法门。而且一闻便信,立即发愿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如此人者,万中无一,生死事大,岂可存侥幸之心?
问:依据阿弥陀经的开示,必须执持弥陀名号,得到一心不乱,临命终时,心不颠倒,佛及圣众现在其前,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是则必须得到一心不乱,方能往生极乐!但是有人念佛数年,甚至数十年,因为未能得到一心不乱,竟不能往生极乐,岂非大大的遗憾?
答:往生极乐,唯…
《佛说阿弥陀经讲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