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以能受持阿弥陀经,皆蒙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故。所以到此再叫一声当机者舍利弗,并且显明的再加“汝等”二字,就是叫我们大众,应当相信我释迦佛所说的话,并及十方诸佛所说的话。相信后就必须发起坚固信心,丝毫无疑!以上把“丙一、劝信流”一科全部讲完了。
丙二、劝愿流通
我们相信之后就要发愿,愿生西方。你若不发愿,信了等于没信。所以现在要讲“丙二、劝愿流通”。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过去的人已经发了愿,称为“已发愿”。现在的人现今就发愿的,称为“今发愿”。未来就是当来,当来的人发愿即称“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就是发愿要生到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些已发愿的人、今发愿的人、当发愿的人,因为受持阿弥陀经起了信心,而发了愿力,就得到诸佛之所护念。所以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一句文是跟著前面劝信流通的文解释的。“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诸佛护念而使你精进不退,必得往生极乐国土。这三个“生”是对著前面三个“愿”而说的,就是已发愿的人,已经生到极乐国土。现今发愿的人,现今就能生到极乐国土。当来发愿的人,当来决定能生到极乐国土。总而言之,有愿必生,只要你发愿往生西方,一定能往生西方的。“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是故”者,有愿必生之故。不但你们要发愿,一切有信心的善男子、善女人,就是相信西方有个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有个阿弥陀佛的人,就应该赶快发愿,往生极乐国土。以上把“丙二、劝愿流通”一科讲完了。
(释疑)问:十方众生悉皆信愿念佛,往生极乐,极乐世界只是一个世界,如何能容纳十方世界念佛的众生呢?
答:这种疑惑,皆是凡夫“偏计所执”而起的。须知极乐世界,乃是阿弥陀佛无量功德之所成就,是妙有世界。妙有是不可思议,非是凡夫执著大小局定之有。例如,维摩丈室,只有一丈见方之地,能容纳三万二千师子宝座,你就应该相信,一个极乐世界就能容纳十方世界念佛的众生了。
丙三、劝行流通分二 丁一、诸佛转赞 丁二、教主结叹
丁一、诸佛转赞
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释迦牟尼佛”,释迦佛是我们的本师;本师者,根本教师。西方阿弥陀佛、东方阿(音同触ㄔㄨˋ)鞞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释迦佛说出来的。设若释迦佛不说,我们连一尊佛,亦不会知道。因此,我们称念释迦佛名号时,特加“本师”二字,称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以表感念佛恩,特别尊重!我们对于本师的名义,尤应留心详记。梵语“释迦牟尼”,华言能仁寂默。“能仁”者,能以仁慈一切众生,“寂默”者,不著相。“寂”是不著身相;所谓“不离菩提场,而至鹿野苑”。终日出入往返,著衣吃饭,及至赤足走遍全印度,悉皆寂无身相。“默”是不著语相;所谓“终日说法,无法可说”。乃至说法四十九年,不曾说出一字,是皆默无语相。兹再详解其义:能仁者,是大悲;寂默者,是大智。凡夫有悲无智,二乘有智无悲,菩萨虽具悲智,而未能究竟。佛是大乘极果圣人;大乘者,即是大白牛车。这辆大白牛车,有两个轮子,一个是悲轮,一个是智轮。释迦佛驾著这辆大白牛车,悲智二轮,一齐双运,普载一切众生,由凡夫地越过化城,直抵宝所。唯佛一人,悲智双运,究竟圆满,故号为能仁寂默。一切万法,悉皆含摄于悲智二法之中,故称为万德洪名。又能仁是事,寂默是理,理事无碍故号能仁寂默。又能仁是相,寂默是性,性相圆融故号能仁寂默。又能仁是俗谛,寂默是真谛,真俗一如故号能仁寂默。广而言之,三藏十二部,一切功德莫不具足于释迦牟尼四个字中,故称为万德洪名。
“娑婆世界”,就是我们所住的这个世界。梵语“娑婆”,华言堪忍。谓这个世界的众生堪能忍受痛苦,而不愿出离三恶道的痛苦。或因转世为人,已不能记忆;就现在人道之中,有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等八苦交煎,亲身体验,应不忘记!但是堪能忍受痛苦,而不愿出离。或因未闻佛法,而不知苦乐。既闻佛法,而又闻到净土法门,就应愿离娑婆,求生极乐。我佛慈悲,苦口婆心,再说明娑婆世界是如何的痛苦,极乐世界是如何的快乐,为什么不愿出离娑婆,而求生极乐呢?此为娑婆众生“刚强成性,难调难伏”之故!
“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五浊恶世”者;“浊”是浑浊不清,“世”即世界。世界本无浊恶,因有下面所说之五种浊,而变成五浊恶世。
第一、劫浊:梵语“劫波”,华言时分,按现在来讲,就是时间。在娑婆世界没有好时间,因为有下面四种浊,把清净的时间,变成浑浊的时间,故名劫浊。
第二、见浊者:即有身、边、邪、见取、戒禁取等五种知见浑浊不清,故名见浊。一、身见:由妄执地水火风四大假合之身体为“我”,而起的知见,故名身见。我们的身体,本来污秽充满,常流不净之臭皮囊;但因起了我见,执著是我,反而爱护的无微不至。总想多得享受,由此而起贪欲心。贪得不顺利,便起嗔恨心。不应贪而贪,不应嗔而嗔,这就是愚痴心。贪嗔痴一起,总名起惑。由起惑而发动身口名曰造业,由今生起惑造业,来生决定受苦报。再由来生受苦报时,又起惑造业。因此生死轮回,受苦无穷,推究原因,皆因“身见”而起的。二、边见:即“断”“常”二见。或执断的一边,或执常的一边,各执一边,故名边见。执著边见的人,皆不相信有来世果报,执断见的人,认为人死了就断灭了,没有来生来世。执常见者,认为人死之后,仍转世为人,生生世世永远为人,不信有天道、阿修罗道及三恶道。执著断常二见,对社会有何弊害呢?这二种人,皆不相信“今生造因,来生受报”。例如,执断见的人,造一切恶业,世间法律最重者处以死刑,但他并不恐怖。他会说,人总要死一次的,死了就算了,有什么可怕的。执常见者,无恶不作,处以死刑,并不恐怖。他说,死了之后,再过二十年,仍然是这样高大,有什么好可怕的。因法律不能镇压,他们就任意作恶,自害害人,扰乱民安,危及国家社会,其关系甚为重大!三、邪见:不正谓之邪。身见、边见皆非正见,悉应谓之邪见,何以第三另标邪见呢?须知第三独标邪见者,乃是拨无因果之大邪见。这种人绝对不相信因果,他认为眼见有很多作恶的人,享受富有之乐;反而有很多行善的人,却遭受贫穷之苦,还有什么因果报应可谈呢!我们要知道,因果是通三世的,现在享受富有之乐的人,是前世所造的善因,今生才得到富有之乐果。可惜,他不知道依福培福,反而依福作恶,来世决定受苦。现世受贫穷之苦的人,是因为前世没有培福,所以今生才遭受贫穷之苦。幸而他在恶劣的环境中能以行善,来世决定享受富有之乐。更要知道,果报有三种:一、今生报。二、来生报。三、多生报。今生报者,所造善业、恶业之力强,今生即受到善报或恶报。来生报者,今生所造善业、恶业之力不太强,须要等到来生方受果报。多生报者,今生所造之业因,来生因缘未能遇合,要等到多生,方能受报。例如,今生你害死一个人,来生他应该害死你。但因彼此都在流转生死,就算都转世为人,但以所生的地方不同,亦不能受报。须要等到第三生、第四生乃至多生,会到面时,方能受报。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遇会时,果报还自受”。尤其要知道“一切法唯心造”的道理,现在是二十世纪末叶,多数人皆信现实,不信来生。由众生之心力所感,将“来生报”及“多生报”,悉皆变为“现世报”,造了善业,很快就得到善报。造了恶业,很快就得到恶报。因果报应摆在眼前,还能不相信吗?四、见取见:如世间哲学家,见到一部份道理,就认为见到全部份的道理。“见取见”者,上面这个“见”字,是他“见”到一部份道理。中间这个“取”字,是他取著不舍。下面的“见”字,因他见到一部份道理,取著不舍,以偏盖全,而生出一种知“见”,故名见取见。五、戒禁取见:如世间一切外道,各有其戒条,他认为他们所定的戒条,是最完善的。因此取著不舍,而生出一种知见,故名戒禁取见。以上五种见,名曰“五利使”。“利”是锐利,生起来很快,断除亦很快,故名五利使。
第三、烦恼浊:昏烦恼乱,故名烦恼,亦有五种:一、贪欲:遇到财、色、名、食、睡的境界,便起贪欲。一、嗔恚:遇到不顺利的境界,便生嗔恚。三、愚痴:一切正当道理,全不了解,故名愚痴。四、我慢:他认为他是最高最大,任何人都比不上他而看不起别人,故名我慢。五、疑惑:对于佛理,不是不信,因为多疑之故,而不能决定相信,故名疑惑。以上五种名曰“五钝使”,“钝”是迟钝,此五种烦恼生起时,是慢慢生起,断除时亦须慢慢断除。五利使、五钝使,名曰“十使”,使者驱使之意。由这十种烦恼,驱使众生起惑造业,流转生死。在生死道中,众生自己毫无主宰,实在太可怜了!
第四、众生浊:由五阴等众法和合而生,故名“众生”。六道凡夫,皆名众生。现在专讲人道的众生,乃由粗陋弊劣之五阴而生。旧译“五阴”,新译“五蕴”。“阴”者,…
《佛说阿弥陀经讲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