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能受持阿彌陀經,皆蒙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之故。所以到此再叫一聲當機者舍利弗,並且顯明的再加“汝等”二字,就是叫我們大衆,應當相信我釋迦佛所說的話,並及十方諸佛所說的話。相信後就必須發起堅固信心,絲毫無疑!以上把“丙一、勸信流”一科全部講完了。
丙二、勸願流通
我們相信之後就要發願,願生西方。你若不發願,信了等于沒信。所以現在要講“丙二、勸願流通”。
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過去的人已經發了願,稱爲“已發願”。現在的人現今就發願的,稱爲“今發願”。未來就是當來,當來的人發願即稱“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就是發願要生到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些已發願的人、今發願的人、當發願的人,因爲受持阿彌陀經起了信心,而發了願力,就得到諸佛之所護念。所以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一句文是跟著前面勸信流通的文解釋的。“于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諸佛護念而使你精進不退,必得往生極樂國土。這叁個“生”是對著前面叁個“願”而說的,就是已發願的人,已經生到極樂國土。現今發願的人,現今就能生到極樂國土。當來發願的人,當來決定能生到極樂國土。總而言之,有願必生,只要你發願往生西方,一定能往生西方的。“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是故”者,有願必生之故。不但你們要發願,一切有信心的善男子、善女人,就是相信西方有個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有個阿彌陀佛的人,就應該趕快發願,往生極樂國土。以上把“丙二、勸願流通”一科講完了。
(釋疑)問:十方衆生悉皆信願念佛,往生極樂,極樂世界只是一個世界,如何能容納十方世界念佛的衆生呢?
答:這種疑惑,皆是凡夫“偏計所執”而起的。須知極樂世界,乃是阿彌陀佛無量功德之所成就,是妙有世界。妙有是不可思議,非是凡夫執著大小局定之有。例如,維摩丈室,只有一丈見方之地,能容納叁萬二千師子寶座,你就應該相信,一個極樂世界就能容納十方世界念佛的衆生了。
丙叁、勸行流通分二 丁一、諸佛轉贊 丁二、教主結歎
丁一、諸佛轉贊
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贊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贊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爲甚難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諸衆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釋迦牟尼佛”,釋迦佛是我們的本師;本師者,根本教師。西方阿彌陀佛、東方阿(音同觸ㄔㄨˋ)鞞佛、十方叁世一切諸佛,都是釋迦佛說出來的。設若釋迦佛不說,我們連一尊佛,亦不會知道。因此,我們稱念釋迦佛名號時,特加“本師”二字,稱曰:“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以表感念佛恩,特別尊重!我們對于本師的名義,尤應留心詳記。梵語“釋迦牟尼”,華言能仁寂默。“能仁”者,能以仁慈一切衆生,“寂默”者,不著相。“寂”是不著身相;所謂“不離菩提場,而至鹿野苑”。終日出入往返,著衣吃飯,及至赤足走遍全印度,悉皆寂無身相。“默”是不著語相;所謂“終日說法,無法可說”。乃至說法四十九年,不曾說出一字,是皆默無語相。茲再詳解其義:能仁者,是大悲;寂默者,是大智。凡夫有悲無智,二乘有智無悲,菩薩雖具悲智,而未能究竟。佛是大乘極果聖人;大乘者,即是大白牛車。這輛大白牛車,有兩個輪子,一個是悲輪,一個是智輪。釋迦佛駕著這輛大白牛車,悲智二輪,一齊雙運,普載一切衆生,由凡夫地越過化城,直抵寶所。唯佛一人,悲智雙運,究竟圓滿,故號爲能仁寂默。一切萬法,悉皆含攝于悲智二法之中,故稱爲萬德洪名。又能仁是事,寂默是理,理事無礙故號能仁寂默。又能仁是相,寂默是性,性相圓融故號能仁寂默。又能仁是俗谛,寂默是真谛,真俗一如故號能仁寂默。廣而言之,叁藏十二部,一切功德莫不具足于釋迦牟尼四個字中,故稱爲萬德洪名。
“娑婆世界”,就是我們所住的這個世界。梵語“娑婆”,華言堪忍。謂這個世界的衆生堪能忍受痛苦,而不願出離叁惡道的痛苦。或因轉世爲人,已不能記憶;就現在人道之中,有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等八苦交煎,親身體驗,應不忘記!但是堪能忍受痛苦,而不願出離。或因未聞佛法,而不知苦樂。既聞佛法,而又聞到淨土法門,就應願離娑婆,求生極樂。我佛慈悲,苦口婆心,再說明娑婆世界是如何的痛苦,極樂世界是如何的快樂,爲什麼不願出離娑婆,而求生極樂呢?此爲娑婆衆生“剛強成性,難調難伏”之故!
“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五濁惡世”者;“濁”是渾濁不清,“世”即世界。世界本無濁惡,因有下面所說之五種濁,而變成五濁惡世。
第一、劫濁:梵語“劫波”,華言時分,按現在來講,就是時間。在娑婆世界沒有好時間,因爲有下面四種濁,把清淨的時間,變成渾濁的時間,故名劫濁。
第二、見濁者:即有身、邊、邪、見取、戒禁取等五種知見渾濁不清,故名見濁。一、身見:由妄執地水火風四大假合之身體爲“我”,而起的知見,故名身見。我們的身體,本來汙穢充滿,常流不淨之臭皮囊;但因起了我見,執著是我,反而愛護的無微不至。總想多得享受,由此而起貪欲心。貪得不順利,便起嗔恨心。不應貪而貪,不應嗔而嗔,這就是愚癡心。貪嗔癡一起,總名起惑。由起惑而發動身口名曰造業,由今生起惑造業,來生決定受苦報。再由來生受苦報時,又起惑造業。因此生死輪回,受苦無窮,推究原因,皆因“身見”而起的。二、邊見:即“斷”“常”二見。或執斷的一邊,或執常的一邊,各執一邊,故名邊見。執著邊見的人,皆不相信有來世果報,執斷見的人,認爲人死了就斷滅了,沒有來生來世。執常見者,認爲人死之後,仍轉世爲人,生生世世永遠爲人,不信有天道、阿修羅道及叁惡道。執著斷常二見,對社會有何弊害呢?這二種人,皆不相信“今生造因,來生受報”。例如,執斷見的人,造一切惡業,世間法律最重者處以死刑,但他並不恐怖。他會說,人總要死一次的,死了就算了,有什麼可怕的。執常見者,無惡不作,處以死刑,並不恐怖。他說,死了之後,再過二十年,仍然是這樣高大,有什麼好可怕的。因法律不能鎮壓,他們就任意作惡,自害害人,擾亂民安,危及國家社會,其關系甚爲重大!叁、邪見:不正謂之邪。身見、邊見皆非正見,悉應謂之邪見,何以第叁另標邪見呢?須知第叁獨標邪見者,乃是撥無因果之大邪見。這種人絕對不相信因果,他認爲眼見有很多作惡的人,享受富有之樂;反而有很多行善的人,卻遭受貧窮之苦,還有什麼因果報應可談呢!我們要知道,因果是通叁世的,現在享受富有之樂的人,是前世所造的善因,今生才得到富有之樂果。可惜,他不知道依福培福,反而依福作惡,來世決定受苦。現世受貧窮之苦的人,是因爲前世沒有培福,所以今生才遭受貧窮之苦。幸而他在惡劣的環境中能以行善,來世決定享受富有之樂。更要知道,果報有叁種:一、今生報。二、來生報。叁、多生報。今生報者,所造善業、惡業之力強,今生即受到善報或惡報。來生報者,今生所造善業、惡業之力不太強,須要等到來生方受果報。多生報者,今生所造之業因,來生因緣未能遇合,要等到多生,方能受報。例如,今生你害死一個人,來生他應該害死你。但因彼此都在流轉生死,就算都轉世爲人,但以所生的地方不同,亦不能受報。須要等到第叁生、第四生乃至多生,會到面時,方能受報。經雲:“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遇會時,果報還自受”。尤其要知道“一切法唯心造”的道理,現在是二十世紀末葉,多數人皆信現實,不信來生。由衆生之心力所感,將“來生報”及“多生報”,悉皆變爲“現世報”,造了善業,很快就得到善報。造了惡業,很快就得到惡報。因果報應擺在眼前,還能不相信嗎?四、見取見:如世間哲學家,見到一部份道理,就認爲見到全部份的道理。“見取見”者,上面這個“見”字,是他“見”到一部份道理。中間這個“取”字,是他取著不舍。下面的“見”字,因他見到一部份道理,取著不舍,以偏蓋全,而生出一種知“見”,故名見取見。五、戒禁取見:如世間一切外道,各有其戒條,他認爲他們所定的戒條,是最完善的。因此取著不舍,而生出一種知見,故名戒禁取見。以上五種見,名曰“五利使”。“利”是銳利,生起來很快,斷除亦很快,故名五利使。
第叁、煩惱濁:昏煩惱亂,故名煩惱,亦有五種:一、貪欲:遇到財、色、名、食、睡的境界,便起貪欲。一、嗔恚:遇到不順利的境界,便生嗔恚。叁、愚癡:一切正當道理,全不了解,故名愚癡。四、我慢:他認爲他是最高最大,任何人都比不上他而看不起別人,故名我慢。五、疑惑:對于佛理,不是不信,因爲多疑之故,而不能決定相信,故名疑惑。以上五種名曰“五鈍使”,“鈍”是遲鈍,此五種煩惱生起時,是慢慢生起,斷除時亦須慢慢斷除。五利使、五鈍使,名曰“十使”,使者驅使之意。由這十種煩惱,驅使衆生起惑造業,流轉生死。在生死道中,衆生自己毫無主宰,實在太可憐了!
第四、衆生濁:由五陰等衆法和合而生,故名“衆生”。六道凡夫,皆名衆生。現在專講人道的衆生,乃由粗陋弊劣之五陰而生。舊譯“五陰”,新譯“五蘊”。“陰”者,…
《佛說阿彌陀經講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