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须达多回国后想找一个理想的好地方,结果找到只陀太子的花园,地方很大环境清幽,实在太好了。于是他向只陀太子要求买下这个花园,只陀太子听了笑笑说:“我是一国的太子,怎么能卖花园呢?”给孤独长者说:“您一定要卖给我,因为我要请佛来说法。”只陀太子的善根没有给孤独长者的深厚,虽然听见了佛字,但没有反应,而他却说了一句戏言:“如果你一定要买我的花园,必须用黄金把我花园的地面全部铺满了,我就卖给你。”给孤独长者说:“好!我请佛说法甚为重要,黄金算什么呢?”给孤独长者是个大财主,家里黄金很多,于是用象把金库里的黄金送往只陀太子的花园,把花园里的地面都铺满了黄金。看管花园的人把此事报告太子。太子听了很惊讶说:“有这回事吗?他真的连黄金也不要吗?”于是到花园一看,真的是拿黄金铺地。太子对长者说:“我是一国的太子,怎么可以卖花园给你呢?我只是跟你开玩笑!”给孤独长者说:“你既然是一国的太子,怎能跟我开玩笑呢?是你说黄金铺满了地面就卖给我,怎么又说不卖呢?”这一说把只陀太子的善根发动了,心想此人这么多的黄金都舍得,这位佛一定是了不起的人。于是就说:“我是太子,不能卖花园的,你一定要,我就送给你好了!”这位给孤独长者是位初发心的人,对于功德之相还是有所执著,认为非买不可。只陀太子说:“空地已铺满了黄金,就算是卖给你了,可是树底下没铺到黄金,仍是我的权利。若是把树拔掉,这个花园就不好看了。不如这样吧!树算我供养,花园算你供养的!”给孤独长者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答应了。给孤独长者立刻动工,把讲堂、宿舍都建好了,就礼请佛及其诸大弟子来,并把此段因缘讲给佛听,并请佛给此处取个名。佛说:“纪念你们两位大施主,树是只陀太子的,花园是给孤独长者以黄金铺地买的。因为只陀贵为太子,所以把他的名列在前面,称为祇树给孤独园。”
“处成就”是很重要的,我们发菩提心要弘法利生,要讲经说法,若没有讲堂,怎么讲给人听呢?所以讲经的处所非常重要。现在所有翻译过来的经典中,大部份都是在祇树给孤独园里讲的;因为佛说法四十九年,单在给孤独园就讲了二十五年之久。为什么呢?因为它环境清幽,设备完善,佛讲经时,常随众就有一千二百五十个比丘,还有其他的人。若是讲堂小,宿舍小怎么能容纳得下呢?由此可知,成就一个讲堂,其功德真是不可思议的。
讲到这里,把“丙一、标法会时处”一科讲完。
丙二、引大众同闻分三
丁一、声闻众 丁二、菩萨众 丁三、天人众
丁一、声闻众分三
戊一、明类标数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此为声闻众的第一科,明类标数。声闻众即指这些“大比丘僧”,这是“明类”,“千二百五十人俱”,这是“标数”。“比丘”是梵语含有三义。第一怖魔,第二破恶,第三乞士。第一怖魔者,即出家后要受比丘戒,登坛正受具足戒白四羯摩的时候,第六天的天王,魔王波旬的天宫便会起大震动。因为他认为欲界的众生都是他的子孙,凡是有人出家,他的子孙就少了一个,所以他会惊怖,这叫“怖魔”。第二破恶者,出家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断烦恼,烦恼是恶法,所以要“破恶”。第三乞士者,释迦佛规定出家人要去托钵化饭吃。化即是“乞”,有学问有道德的人称为“士”。出家人的托钵化饭与社会上讨饭的贫人不同,因为出家人虽然托钵乞食,但是具有学问道德,而且受人尊敬,故称为“乞士”。具足以上这三种意义,叫做“比丘”。这部阿弥陀经是大乘经,而参加弥陀法会的都是回小向大的比丘,故称之为“大比丘”。
“僧”是梵语“僧伽耶”的略译,华言和合众。和合众分事和、理和。理和者,同证无为之理;事和者有六种,即身、口、意、戒、见、利,称为六和僧。就是要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这六种事和再加上理和,即是和合众。
“千二百五十人俱”,此为常随众,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之多。佛成道后,度了舍利弗、目犍连两位尊者出家,他们两位未出家前皆是外道的首领,有外道的弟子各一百人,出家后就带来了二百个弟子。以后再度三迦叶,即“优楼频螺迦叶”,“那提迦叶”和“伽耶迦叶”,这三兄弟也都是外道的首领。优楼频螺迦叶带了五百个弟子来,那提迦叶、伽耶迦叶,各带二百五十个弟子,三迦叶共带了一千个弟子,与舍利弗和目犍连的二百个弟子加起来,就有一千二百人。还有耶舍长者子带来五十个弟子,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个人。这些弟子在没有见到佛之前,皆是学外道的,受些无益的苦行。见佛之后,都断了烦恼,证得四果阿罗汉。由于感念佛恩深厚,所以发愿尽此一报身,常随于佛。自此以后,佛走到什么地方,他们就跟随到什么地方,故称“常随众”。并不是释迦佛讲经时只有一千二百五十个比丘来听,另外还有很多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也都在法会听讲。以上是“戊一、明类标数”讲完。
戊二、表位叹德
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皆是大阿罗汉”是表其果位。声闻众所证的圣果有四种,即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最高的是四果。阿罗汉含有三义,第一杀贼,第二无生,第三应供。第一杀贼者,是个譬喻之词,把烦恼断除,等于把烦恼贼杀死了。第二无生者,把烦恼贼杀死后,就证得无生,永远不再流转生死了,故称无生。第三应供者,因为已证得最高的四果阿罗汉,应受人天的供养,所以称为“应供”。比丘三义与阿罗汉三义,是因果对照。比丘因位中之“破恶”,即阿罗汉果位中之“杀贼”;因位中之“怖魔”,即果位中之“无生”;因位中之“乞士”,即果位中之“应供”。现在的在家弟子要打斋供众,就是请出家师父来“应供”,我们出家人不能说去“应供”,只能说“赶斋”,因为我们还未证得阿罗汉的果位。为什么叫“大”阿罗汉?因为阿罗汉是声闻乘最高的果位,故称“大”阿罗汉。再一种解释,来此听讲阿弥陀经者,都是回小向大的阿罗汉,故称“大”阿罗汉。
“众所知识”者,此为“叹德”。前面是表明其果位,现在是赞叹他们的功德。“众”是大众,就是一切众生所知所识,不但知其名,而且识其面,这就是他们功德的成就。众生怎么都知道他们的大名,甚至于都认识他们的面貌呢?因为他们常常跟众生结缘,平常讲的声闻众是小乘人,只肯自利,不肯利他。但是回小向大的声闻,不但自利,且常利益众生,与众生结缘,所以功德也就无量。“众所知识”,就是赞叹他们的功德。以上将“戊二、表位叹德”讲完了。
今天就讲到这里,话说多了打闲岔,大众好好念佛吧!
第二天
诸上善人慈悲,道源讲几句话打打闲岔!昨天已将“戊二表位叹德”一科讲完,今天接讲“戊三列上首名”。
戊三、列上首名
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伽、难跎、阿难陀、罗侯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冕楼驮,如是等诸大弟子。
“上首”就是上座,如现在学校“班长”的意思。这一千二百五十个大比丘叫什么名字呢?因为不可能把每个人的名字都列举出来,所以只列举上首的名字,也就是“上座”的名字,一共有十六位,称为“十六尊者”。
“长老舍利弗”,“长老”,就是德腊俱尊的意思。他的功德很“长”,戒腊很“老”,称为“长老”。说到戒腊,出家人不是以世俗上的年龄来论定的,而是从受戒后结夏安居的那一年算起,初夏的比丘就是第一年的戒腊,二夏就是第二年的戒腊,功德和戒腊又长又老的,即称为“长老”。“长老舍利弗”,不单是舍利弗才称为长老,“长老”这两个字是一直贯通到下面这十五位尊者的,在一千二百五十个大比丘中,他们十六位都是德腊俱尊的长老。
这十六位尊者都是上首,为什么把舍利弗列为第一名呢?因为舍利弗在声闻众中“智慧第一”。梵语“舍利弗”,华言“身子”亦译“鹙子”,“身”与“鹙”都是他母亲的名字。因为他的母亲身材窈窕,故名为“身”;眼睛像鹙鸟的眼睛那样美丽,故名为“鹙”。印度的风俗与我们中国不同,中国人对于父母的名字有忌讳,若取了与父母同名的是为不敬。印度则相反,用父母亲的名字来取名,才是最尊敬的。舍利弗就是用他母亲的名,母亲的名字称为“鹙”,他就称为“鹙子”;母亲的名字称为“身”,他就称为“身子”,“弗”就是子的意思。
第二位“摩词目犍连”,华言大采菽氏。“摩诃”即大,采菽氏是他的姓,他在声闻众中“神通第一”。
第三位“摩诃迦叶”,华言大饮光,也就是隐蔽之意。他身上的光明很大,只要有他在的地方,所有的光都会被他身上的光明吸饮去了。他身上为何有这样大的光明呢?原来过去有一尊佛像的金脱落了,当时有一个讨饭的女子,生活很困苦,为了求佛的加被,每天都到佛前去礼拜。礼拜时,他看见佛脸上的金脱掉一块,心里很难过,心想若我有了钱,一定要为佛装金。她发了这个愿马上就有感应,一天走到路上捡了一枚金币。印度以前最尊贵的钱是用黄金造的,这枚金币可卖得很多钱,等于发了一笔财,这下可满她的愿了,于是就拿到金店里去找打金的师傅。而迦叶尊者的前身就是这个造金师,他见了这贫穷讨饭的女子,就问道:“你从那里得来的金钱呢?”贫女答:“我在路上捡的!”造金师再问:“捡了金钱,为什么不买衣服穿,买些吃的,或者住间好的房子呢?”她说:“我曾经发了愿,要为佛像装金的,我不能用这些钱,请您替我把佛像装金,我就满愿了!”这下子把造金师傅感动了!世上竟然有这样的人,宁愿贫穷得没饭吃,捡到钱还要为佛装金。造金师就说:“好,我也随喜你的功德,我去替佛…
《佛说阿弥陀经讲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