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講錄▪P3

  ..續本文上一頁。須達多回國後想找一個理想的好地方,結果找到只陀太子的花園,地方很大環境清幽,實在太好了。于是他向只陀太子要求買下這個花園,只陀太子聽了笑笑說:“我是一國的太子,怎麼能賣花園呢?”給孤獨長者說:“您一定要賣給我,因爲我要請佛來說法。”只陀太子的善根沒有給孤獨長者的深厚,雖然聽見了佛字,但沒有反應,而他卻說了一句戲言:“如果你一定要買我的花園,必須用黃金把我花園的地面全部鋪滿了,我就賣給你。”給孤獨長者說:“好!我請佛說法甚爲重要,黃金算什麼呢?”給孤獨長者是個大財主,家裏黃金很多,于是用象把金庫裏的黃金送往只陀太子的花園,把花園裏的地面都鋪滿了黃金。看管花園的人把此事報告太子。太子聽了很驚訝說:“有這回事嗎?他真的連黃金也不要嗎?”于是到花園一看,真的是拿黃金鋪地。太子對長者說:“我是一國的太子,怎麼可以賣花園給你呢?我只是跟你開玩笑!”給孤獨長者說:“你既然是一國的太子,怎能跟我開玩笑呢?是你說黃金鋪滿了地面就賣給我,怎麼又說不賣呢?”這一說把只陀太子的善根發動了,心想此人這麼多的黃金都舍得,這位佛一定是了不起的人。于是就說:“我是太子,不能賣花園的,你一定要,我就送給你好了!”這位給孤獨長者是位初發心的人,對于功德之相還是有所執著,認爲非買不可。只陀太子說:“空地已鋪滿了黃金,就算是賣給你了,可是樹底下沒鋪到黃金,仍是我的權利。若是把樹拔掉,這個花園就不好看了。不如這樣吧!樹算我供養,花園算你供養的!”給孤獨長者一聽,覺得很有道理,于是就答應了。給孤獨長者立刻動工,把講堂、宿舍都建好了,就禮請佛及其諸大弟子來,並把此段因緣講給佛聽,並請佛給此處取個名。佛說:“紀念你們兩位大施主,樹是只陀太子的,花園是給孤獨長者以黃金鋪地買的。因爲只陀貴爲太子,所以把他的名列在前面,稱爲祇樹給孤獨園。”

  “處成就”是很重要的,我們發菩提心要弘法利生,要講經說法,若沒有講堂,怎麼講給人聽呢?所以講經的處所非常重要。現在所有翻譯過來的經典中,大部份都是在祇樹給孤獨園裏講的;因爲佛說法四十九年,單在給孤獨園就講了二十五年之久。爲什麼呢?因爲它環境清幽,設備完善,佛講經時,常隨衆就有一千二百五十個比丘,還有其他的人。若是講堂小,宿舍小怎麼能容納得下呢?由此可知,成就一個講堂,其功德真是不可思議的。

  講到這裏,把“丙一、標法會時處”一科講完。

  丙二、引大衆同聞分叁

  丁一、聲聞衆 丁二、菩薩衆 丁叁、天人衆

  丁一、聲聞衆分叁

  戊一、明類標數

  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此爲聲聞衆的第一科,明類標數。聲聞衆即指這些“大比丘僧”,這是“明類”,“千二百五十人俱”,這是“標數”。“比丘”是梵語含有叁義。第一怖魔,第二破惡,第叁乞士。第一怖魔者,即出家後要受比丘戒,登壇正受具足戒白四羯摩的時候,第六天的天王,魔王波旬的天宮便會起大震動。因爲他認爲欲界的衆生都是他的子孫,凡是有人出家,他的子孫就少了一個,所以他會驚怖,這叫“怖魔”。第二破惡者,出家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斷煩惱,煩惱是惡法,所以要“破惡”。第叁乞士者,釋迦佛規定出家人要去托缽化飯吃。化即是“乞”,有學問有道德的人稱爲“士”。出家人的托缽化飯與社會上討飯的貧人不同,因爲出家人雖然托缽乞食,但是具有學問道德,而且受人尊敬,故稱爲“乞士”。具足以上這叁種意義,叫做“比丘”。這部阿彌陀經是大乘經,而參加彌陀法會的都是回小向大的比丘,故稱之爲“大比丘”。

  “僧”是梵語“僧伽耶”的略譯,華言和合衆。和合衆分事和、理和。理和者,同證無爲之理;事和者有六種,即身、口、意、戒、見、利,稱爲六和僧。就是要身和同住,口和無诤,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這六種事和再加上理和,即是和合衆。

  “千二百五十人俱”,此爲常隨衆,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之多。佛成道後,度了舍利弗、目犍連兩位尊者出家,他們兩位未出家前皆是外道的首領,有外道的弟子各一百人,出家後就帶來了二百個弟子。以後再度叁迦葉,即“優樓頻螺迦葉”,“那提迦葉”和“伽耶迦葉”,這叁兄弟也都是外道的首領。優樓頻螺迦葉帶了五百個弟子來,那提迦葉、伽耶迦葉,各帶二百五十個弟子,叁迦葉共帶了一千個弟子,與舍利弗和目犍連的二百個弟子加起來,就有一千二百人。還有耶舍長者子帶來五十個弟子,共有一千二百五十個人。這些弟子在沒有見到佛之前,皆是學外道的,受些無益的苦行。見佛之後,都斷了煩惱,證得四果阿羅漢。由于感念佛恩深厚,所以發願盡此一報身,常隨于佛。自此以後,佛走到什麼地方,他們就跟隨到什麼地方,故稱“常隨衆”。並不是釋迦佛講經時只有一千二百五十個比丘來聽,另外還有很多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也都在法會聽講。以上是“戊一、明類標數”講完。

  戊二、表位歎德

  皆是大阿羅漢,衆所知識。

  “皆是大阿羅漢”是表其果位。聲聞衆所證的聖果有四種,即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叁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最高的是四果。阿羅漢含有叁義,第一殺賊,第二無生,第叁應供。第一殺賊者,是個譬喻之詞,把煩惱斷除,等于把煩惱賊殺死了。第二無生者,把煩惱賊殺死後,就證得無生,永遠不再流轉生死了,故稱無生。第叁應供者,因爲已證得最高的四果阿羅漢,應受人天的供養,所以稱爲“應供”。比丘叁義與阿羅漢叁義,是因果對照。比丘因位中之“破惡”,即阿羅漢果位中之“殺賊”;因位中之“怖魔”,即果位中之“無生”;因位中之“乞士”,即果位中之“應供”。現在的在家弟子要打齋供衆,就是請出家師父來“應供”,我們出家人不能說去“應供”,只能說“趕齋”,因爲我們還未證得阿羅漢的果位。爲什麼叫“大”阿羅漢?因爲阿羅漢是聲聞乘最高的果位,故稱“大”阿羅漢。再一種解釋,來此聽講阿彌陀經者,都是回小向大的阿羅漢,故稱“大”阿羅漢。

  “衆所知識”者,此爲“歎德”。前面是表明其果位,現在是贊歎他們的功德。“衆”是大衆,就是一切衆生所知所識,不但知其名,而且識其面,這就是他們功德的成就。衆生怎麼都知道他們的大名,甚至于都認識他們的面貌呢?因爲他們常常跟衆生結緣,平常講的聲聞衆是小乘人,只肯自利,不肯利他。但是回小向大的聲聞,不但自利,且常利益衆生,與衆生結緣,所以功德也就無量。“衆所知識”,就是贊歎他們的功德。以上將“戊二、表位歎德”講完了。

  今天就講到這裏,話說多了打閑岔,大衆好好念佛吧!

  第二天

  諸上善人慈悲,道源講幾句話打打閑岔!昨天已將“戊二表位歎德”一科講完,今天接講“戊叁列上首名”。

  戊叁、列上首名

  長老舍利弗、摩诃目犍連、摩诃迦葉、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羅、離婆多、周利槃陀伽、難跎、阿難陀、羅侯羅、憍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诃劫賓那、薄拘羅、阿冕樓馱,如是等諸大弟子。

  “上首”就是上座,如現在學校“班長”的意思。這一千二百五十個大比丘叫什麼名字呢?因爲不可能把每個人的名字都列舉出來,所以只列舉上首的名字,也就是“上座”的名字,一共有十六位,稱爲“十六尊者”。

  “長老舍利弗”,“長老”,就是德臘俱尊的意思。他的功德很“長”,戒臘很“老”,稱爲“長老”。說到戒臘,出家人不是以世俗上的年齡來論定的,而是從受戒後結夏安居的那一年算起,初夏的比丘就是第一年的戒臘,二夏就是第二年的戒臘,功德和戒臘又長又老的,即稱爲“長老”。“長老舍利弗”,不單是舍利弗才稱爲長老,“長老”這兩個字是一直貫通到下面這十五位尊者的,在一千二百五十個大比丘中,他們十六位都是德臘俱尊的長老。

  這十六位尊者都是上首,爲什麼把舍利弗列爲第一名呢?因爲舍利弗在聲聞衆中“智慧第一”。梵語“舍利弗”,華言“身子”亦譯“鹙子”,“身”與“鹙”都是他母親的名字。因爲他的母親身材窈窕,故名爲“身”;眼睛像鹙鳥的眼睛那樣美麗,故名爲“鹙”。印度的風俗與我們中國不同,中國人對于父母的名字有忌諱,若取了與父母同名的是爲不敬。印度則相反,用父母親的名字來取名,才是最尊敬的。舍利弗就是用他母親的名,母親的名字稱爲“鹙”,他就稱爲“鹙子”;母親的名字稱爲“身”,他就稱爲“身子”,“弗”就是子的意思。

  第二位“摩詞目犍連”,華言大采菽氏。“摩诃”即大,采菽氏是他的姓,他在聲聞衆中“神通第一”。

  第叁位“摩诃迦葉”,華言大飲光,也就是隱蔽之意。他身上的光明很大,只要有他在的地方,所有的光都會被他身上的光明吸飲去了。他身上爲何有這樣大的光明呢?原來過去有一尊佛像的金脫落了,當時有一個討飯的女子,生活很困苦,爲了求佛的加被,每天都到佛前去禮拜。禮拜時,他看見佛臉上的金脫掉一塊,心裏很難過,心想若我有了錢,一定要爲佛裝金。她發了這個願馬上就有感應,一天走到路上撿了一枚金幣。印度以前最尊貴的錢是用黃金造的,這枚金幣可賣得很多錢,等于發了一筆財,這下可滿她的願了,于是就拿到金店裏去找打金的師傅。而迦葉尊者的前身就是這個造金師,他見了這貧窮討飯的女子,就問道:“你從那裏得來的金錢呢?”貧女答:“我在路上撿的!”造金師再問:“撿了金錢,爲什麼不買衣服穿,買些吃的,或者住間好的房子呢?”她說:“我曾經發了願,要爲佛像裝金的,我不能用這些錢,請您替我把佛像裝金,我就滿願了!”這下子把造金師傅感動了!世上竟然有這樣的人,甯願貧窮得沒飯吃,撿到錢還要爲佛裝金。造金師就說:“好,我也隨喜你的功德,我去替佛…

《佛說阿彌陀經講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