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句佛號。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對于外面的境界,學著不去理會它。在繞佛時,我們只注意前面的路,不要顧及路人及兩旁的狀況,這樣就能收到「都攝六根」的效果。念佛是消業障最殊勝的方法,這樣去做就好了。21-90-88
問:請問爲什麼愈修行障礙愈多?
答:因爲你的冤親債主太多了。你欠人的命還沒有還命,你欠人的錢還沒有還債,生生世世跟多少衆生結冤仇,所以你修行時,這些冤親債主都來找麻煩了。如何排除障礙?把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向給他們。「我修行不是爲我自己修的,我是爲你們修的」,他們知道就會歡喜。如果你自己修行,是想跑掉、想賴帳,他們不會饒你,魔障是這麼來的。
因此,我們在世間,別人騙我們、欺詐我們,我們很歡喜。爲什麼?債還清了。縱然不是討債,他是真的欺騙我們,我們也隨他,也不要了,這樣才能出叁界。「別人欠我的,我統統不要了;我欠別人的,我盡量的還」。如果你還有絲毫留戀,就離不開六道輪回,那個麻煩大!因此,一切要放下,真正了解「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連自己身體都不能保住,更何況身外之物!有,很好;沒有,也很好。有,很快樂;沒有,也很快樂。決定不爲這些事情操心,真得大自在!21-90-90
修持篇
問:聽《無量壽經》覺得很相應,很能契入,但是聽《華嚴經》就覺得很茫然。請問是不是境界不夠?
答:人有過去、今生,學佛同修決不是這一生才開始學佛,每個人的善根都很深厚。過去你所修學的法門,這一生遇到了,就會覺得很投緣,很歡喜;從前沒有學過,這一生遇到了,就感覺很生疏,很茫然。你這種情形,大概過去生中修過淨土,《無量壽經》念得很多,所以一遇到就生歡喜心;可能《華嚴經》從前沒有學過,所以接觸之後就比較生疏,原因在此地。21-90-03
問:深圳是一個經濟比較發達的城市,有許多密宗的活佛、法王來此地化緣。許多淨宗同修去灌頂,請問這樣做對嗎?
答:這是各人的因緣不同,無可厚非。但是要了解灌頂真正的意義,不是形式上的。形式上,用一點水灑在頭上就開悟了,那我們何必學經教,學得這麼辛苦!釋迦牟尼佛又何必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每天拿著水灑就好了。要明白道理。
你去接受灌頂,他將水灑在你的頭上,你是不是真開悟?果然開悟,有效!黃念祖老居士是密宗的上師,他在《無量壽經》注解裏講得很清楚,「灌」是慈悲加持,「頂」是佛法裏最殊勝的第一法門;灌頂就是將佛法裏的精華傳授給你。不是拿水灑頭。
懂得這個道理,我們每天將《無量壽經》或《阿彌陀經》從頭到尾念一遍,就是阿彌陀佛給我們灌頂一次,念兩遍就灌頂兩次。那不是密宗的仁波切活佛給你灌頂,而是阿彌陀佛給你灌頂,十方諸佛如來給你灌頂。所以,一定要懂得佛法的道理,知道怎樣修學才是對的。
你明白就好,遇到這些親朋好友,也應該將這些道理說清楚。至于他去不去,各有因緣,不必障礙,這樣就好。21-90-07
問:深圳經常有法師來結緣,並且講法,多數淨宗同修也去聽。請問這樣是否不專一?
答:佛法的修學,最重要的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最好是跟一個老師學。何時才能離開老師?古人的標准是要開悟,就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你就畢業了。古時候叫出師,可以離開老師了。假如你還沒有明心見性,不能離開老師;離開老師,你一定會走錯路。
修學淨土宗,條件沒有那麼高,只要達到功夫成片,自己有把握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什麼人講經你都可以聽,什麼地方你都可以去,因爲沒有妨礙。如果自己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把握,還是專修比較好,也就是說不要離開老師。誰是我們的老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哪裏?就是《無量壽經》,因此天天要讀誦,天天要思惟,要懂得經上所講的道理與方法,依教奉行。佛教我們做的,一定認真努力去做;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決定不能做。只要兩、叁年的時間,你就有把握往生。
淨土法門成就快,我們看《淨土聖賢錄》和《往生傳》,念佛叁年五載往生的人很多。曾經有同修問我,是不是他們修了淨土宗,壽命只有叁年、五年,剛好往生?我說不見得,哪有那麼巧的事!何以他們念佛叁年五載就往生?他具足了往生的條件,什麼妄想都沒有,對于這個世間一切人事物毫無留戀,所以壽命不要,提早走了。因爲兩個世界相比,一個是極樂,一個是極苦,既然極樂世界去得了,何必還在極苦世界受苦?但是有個例外,能去還不去,就是這個世間還有很多有緣的人需要幫助,所以遲一點走。如果在這個世間沒有緣,就先走了。明白這個道理,修行不能不專一,不專一很難有成就。21-90-07
問:朝陽寺有一位居士,止語修行兩年多。後來我發現他的心地並不清淨,言談中現煩惱相。我認爲這種修行即斷了與衆生的法緣,這種苦行是很悲憫的事。請問這種修行方法對嗎?
答:你的想法很正確。止語目的是在專心,遠離外緣的幹擾。口雖不說話,還常用筆寫東西傳遞給人,這個多麻煩!不如講話方便。他的這種止語是形式上的,念頭上並沒有止住。祖師大德教導我們修行要從根本修,根本是心地,要求的是心地清淨,心地不染,心地離緣。形式上,遇到有緣的衆生也要幫助,止語也可以幫助人。幫助哪些人?廢話太多的人。看到人家不說話,多話不如少話,少話不如不說話。但是要契機,你所示現的如果不契機,這個示現是白費,沒有人能懂,沒有人能受感化。
總而言之,我們心之所思、行之所爲,一定要利益衆生,對衆生有好處;不能利益衆生的,我們不做。我們的時間、精力有限,應當多做有利于社會大衆的事,感化社會大衆的事。21-90-08
問:實施觀心法門後,雜念妄想不多,能保持空念和無念的狀態。古德有雲:「起心動念是天魔,不起心動念是陰魔,到起不起時是煩惱魔。」有念與無念似乎相違背,請問究竟如何才好?又何謂天魔、陰魔、煩惱魔?
答:「魔」的名稱、含義,《楞嚴經》講得很清楚。《楞嚴經》上說,無論什麼境界現前,決不可執著,這樣就好;而且《金剛經》也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離妄想、執著實在不容易,淨土宗教我們執持名號,專執著阿彌陀佛的名號,其他的都不要執著,這是一個好辦法。用一句「阿彌陀佛」把其他的執著換掉,這個容易,所以念佛法門叫「易行道」。佛教我們要執持,一直到臨命終,還執著阿彌陀佛來接引,到了極樂世界再離一切執著。我們可以用這個方法取得西方淨土,這是穩當、可靠而且快速,往生極樂世界成功的果位是想象不到的,超越了其他法門的成就。正因爲如此,十方世界諸佛如來都贊歎阿彌陀佛。21-90-15
問:小乘的四念處、大乘的禅及密教的大手印,與觀心法門,請問有何不同?可否截長補短,相輔相成?
答:各個宗派用的名詞術語、方法不相同,但是其目標、精神、義趣是相同的。四念處屬于禅。何謂禅?六祖在《壇經》裏說:「外不著相是禅,內不動心是定。」《金剛經》雲:「不取于相,如如不動。」不取于相就是「禅」,如如不動就是「定」。不被外境誘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無論是順境逆境決不受動搖、幹擾,這是「禅」;永遠保持清淨心,不生妄想、分別、執著,這是「定」。
這些法門可以相輔相成,但是修行一定要「一門深入」。其實一門就具足一切門,決不能叁門一起修。所以,修學一定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法門,適合自己現前的工作、程度,這樣容易成就。21-90-15
問:看很多佛書,請問對自己修行是否有障礙?
答:這個完全看自己。如果你看的東西很多,接觸的面很廣,心地依然清淨,沒有分別、執著,就沒有障礙;如果心地不清淨,還是要舍離。21-90-23
問:佛家說「相隨心轉」,法師說我們可以依自己的相貌來對照修行功夫。請問是否相貌較差的修行人,修行功夫也比較差?
答:不一定,因爲人的相貌與前生所修的福報有關。四十歲之前,相貌好壞是前生注定的,這是過去生中的福報;四十歲以後,相貌好壞自己要負責任。這句話是何道理?從出生後,這四十年,心行的善惡決定影響你的相貌。所以,年輕時相貌很好,晚年之後相貌未必就好。…
《淨空法師答疑解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