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空法師答疑解惑▪P7

  ..續本文上一頁相貌會變,變好還是變壞,與自己的心行(起心動念、生活行爲)有決定的因果關系。

  

  佛說菩薩修行作佛,特別用一百劫的時間專門修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善因得的善果。佛爲何用這麼長的時間來修相好?這是一種示現,表演給我們看的。衆生都希望自己相貌好、身體好,佛就做這些示現,什麼樣的相貌是由什麼樣的業因修成的;你能修這個因,就一定得好果報。21-90-40

  

問:相貌較差的修行人,請問應如何克服自卑的心理?

  

答:要想把自卑的煩惱消除,只有一心念佛,不要想相貌的好壞。我們念佛修因證果,果報是究竟圓滿。現在相貌醜陋一點沒有關系,到極樂世界就是最殊勝的相好。十八羅漢、五百羅漢的造像,相貌各個不相同,有很多稀奇古怪的相貌,但是他有慈悲智慧,所以並不難看。明白這個道理,不要在相貌上生分別、執著,只要一心念佛,不知不覺我們的身體、相貌都會轉變。

  

  《無量壽經》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相貌就相同。爲什麼要相貌相同?因爲他方世界相貌好的人傲慢,相貌不好的人自卑。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在極樂世界把這樁事情消除了。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每個人的相好都與阿彌陀佛相同,決定沒有差別。大家相貌都一樣,是否會混淆?到極樂世界每個人都有智慧,具足六種神通,所以絕對不會混淆。21-90-40

  

問:在對禅一無所知的情況下,當時爲解脫麻煩而參加打七。老師打板的當時,我也進入了無量無邊的境界。當我入佛門選擇了淨土法門之後,才知道此事之大,怕妄語不該說,身邊又無明人,爲此遠道來求法師開示。

  

答:在禅堂裏面參究,目的是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他的手段很特殊,他不給你講經,也不給你說法,只教你規規矩矩坐在那裏一念不生。你若生了妄想、分別、執著的念頭,禅師就用香板供養你,這是真打,是要把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打掉。你不打妄想了,老老實實什麼也不想了,還是要打,爲什麼?無明。不是打你的妄想,就是打你的無明;總而言之,你非挨打不可。

  

  不過真正禅堂的堂主是不打人的,爲什麼?這香板打下去,你會開悟,他就打你;打死都不開悟,他不打你。今天這樣的堂主已經找不到了,這些都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人,他能觀機,知道你的緣是否成熟。哪一天緣熟了,一敲你就覺悟了,這個板子打下去是無量功德;若打下去,你不開悟,這個板子打下去有罪過。所以,一定要有真正的道眼,看到這個人緣快成熟了,這一下幫助他,馬上就成功了。

  

  倓虛老法師是天臺宗的傳人,但他是修淨土念佛往生的,他曾經跟大衆說:「他一生當中親眼看到念佛往生預知時至,站著走、坐著走的,有二十多人,聽到的都還不算數。而禅宗修禅得定的,他見過也聽過,但是開悟的,他一生當中沒有見過,也沒有聽過。」你就曉得禅之難!

  

  諸位要知道,參禅不開悟就不能了生死,將來到哪裏去?到四禅天、四空天;如果禅定不夠水平,就生欲界上面的四層天。欲界的四王天跟忉利天是靠福德往生的,修上品十善業道能生忉利天。而夜摩天不能全憑福德,還要加上定功,這個定功稱作「未到定」。換言之,這個定功還在欲界,不能生初禅天。參禅一定要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才能了生死,所以參禅不如淨土宗,淨土宗只要小小的定功,甚至沒有定功都能帶業往生,可見這個法門之殊勝不可思議。你能回過頭來念佛,這是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因緣成熟。21-90-62

  

問:感謝老法師苦口婆心講解《無量壽經》,使我學會做人。我堅定信心,走成佛之道,請問應如何提高修學?

  

答:修學在總原則上是講「相應」,也就是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經典講的道理、方法一定要相應。譬如不殺生,我們對于一切衆生,如果還有傷害的念頭,我們就造殺業。菩薩戒跟比丘戒不同,比丘戒是論事不論心,我想殺它但是沒有殺,這不犯戒。菩薩戒是論心不論事,你想殺它而沒有殺,你已經破戒了。又如偷盜,如果還有占別人便宜的念頭,這是盜心。所以,我們要在日常生活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去用功夫,這才是真正會用功。

  

  我們每天念《無量壽經》,爲什麼要把經典念熟?因爲念念當中都能想到經典中佛的教導,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有標准。遇到順境、善緣,我們要存好心、做好事、做好人;遇到逆境、惡緣,別人想殺害我們,我們還是對人真誠,這是真功夫。

  

  經典上記載,釋迦牟尼佛被歌利王割截身體,歌利王是個惡王,將釋迦牟尼佛淩遲處死,用刀一片一片將他割死。釋迦牟尼佛心地非常清淨,沒有一點瞋恨心,而且非常感激歌利王成就自己的忍辱波羅蜜。何以歌利王要這麼做?無知,不了解事實真相。他要是了解事實真相,他會非常恭敬,不會有如此粗魯的行爲。

  

  所以,真正功夫要在逆緣當中修,在順境決定沒有貪愛、留戀,在惡境決定沒有絲毫瞋恚,永遠保持平常心。平常心是道,心地平靜絕不起波浪,稱作「平常心」。我們總結佛的教誨:「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不管在任何環境,不管面對任何人,這個心永遠不變,你的修行境界一定會顯著的提高,月月境界不同,而且法喜充滿。21-90-68

  

問:請問靜坐和禅坐有何不同?如果要修煉禅坐該如何入手?

  

答:你要修禅坐,你去請教禅宗的大德,我不答複你。21-90-70

  

問:當發心行善時,結果衆生所獲的利益並非美滿,自覺在其中必定有漏,請問如何做才能無漏?

  

答:這種事情總在「緣」字,緣的關鍵是衆生的善根、福德。衆生有善根、有福德,菩薩、有心人來提倡善法,提倡正法,自己依教奉行爲大衆做榜樣,對他一定有啓發性。如果衆生沒有善根、福德,我們做再好的榜樣,他看了也無動于衷,麻木不仁。這種狀況,古人已經做出榜樣給我們看,所謂是「進則利益天下,退則獨善其身」。這是告訴我們,如果有緣,我們應當舍己爲人,純粹做利益衆生的工作。如果沒有緣分,應當隱居,佛家講「住山」,就是隱居不下山,或者是閉關,完全做獨善其身的工作,把自己的德行與學問向上提升,等待機緣成熟。

  

  如果你「厚積薄發」,你積得愈厚,你發的力量就愈強。印光大師給我們做了好榜樣,他老人家七十歲之前,沒有人知道,這是獨善其身;七十歲之後才被人發現,但八十歲就往生了,他利益衆生的時間只有末後這十年,所謂是兼善天下,那個力量太大太大了。雖然時間短,但因爲積得深厚,所以發的力量強,影響力就大了。

  

  鸠摩羅什大師也是如此,他到中國很長的一段時間都無法發揮,一直到姚興作皇帝,才把他請出來。他在中國弘法利生的事業只有七年,但七年的影響太大了。所以,要影響面大,影響的時間長,積德、積學一定要深厚。21-90-73

  

問:修心時要做到忍、讓、退,必能成大果,請問這是否爲修心的一部分?

  

答:若錯會「忍、讓、退」的意思,則是一無所成,不要說證大果,連小果都得不到。所以,不能曲解經典的意義,解要正解,千萬不能錯解,這非常重要。21-90-76

  

問:盲目受了菩薩戒後卻不能受持,學蕅益大師在佛前退戒,先持五戒,等以後境界提升時再重受菩薩戒,請問這樣做是否如法?

  

答:如法。古來祖師大德有例子,先學五戒十善,這就好。21-90-86

  

問:聽講經帶子或看講經書籍的時間多于念佛,請問是否能幫助自己提高修行?

  

答:可以的。大勢至菩薩雲:「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你多看書、多看錄相帶,加深自己的印象,這是屬于憶佛。再加上念佛,就是古人講的「解行並重」。21-90-88

  

問:請問坐禅時如何安住其心?

  

答:你先要懂得什麼叫禅,你必須讀《六祖壇經》,依照《壇經》的方法修學。而念這句「阿彌陀佛」也是修禅,《大集經》講:「念佛法門是無上深妙禅」。禅的定義,就是《金剛經》說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動」。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不著相,用現在話說,決定不會受外面境界影響,這是禅。「坐」,不是真的叫你坐在那裏,坐是比喻不動。人坐在那個地方是很安穩的、不動的,這是講你的心在五欲六塵裏面不動了,這是「坐禅」。你讀了《壇經》,讀了禅宗語錄就會明了,念佛人二六時中,心安住在阿彌陀佛佛號上,就是無上深妙禅。21-90-88

  

<…

《淨空法師答疑解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