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空法师答疑解惑▪P7

  ..续本文上一页相貌会变,变好还是变坏,与自己的心行(起心动念、生活行为)有决定的因果关系。

  

  佛说菩萨修行作佛,特别用一百劫的时间专门修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善因得的善果。佛为何用这么长的时间来修相好?这是一种示现,表演给我们看的。众生都希望自己相貌好、身体好,佛就做这些示现,什么样的相貌是由什么样的业因修成的;你能修这个因,就一定得好果报。21-90-40

  

问:相貌较差的修行人,请问应如何克服自卑的心理?

  

答:要想把自卑的烦恼消除,只有一心念佛,不要想相貌的好坏。我们念佛修因证果,果报是究竟圆满。现在相貌丑陋一点没有关系,到极乐世界就是最殊胜的相好。十八罗汉、五百罗汉的造像,相貌各个不相同,有很多稀奇古怪的相貌,但是他有慈悲智慧,所以并不难看。明白这个道理,不要在相貌上生分别、执着,只要一心念佛,不知不觉我们的身体、相貌都会转变。

  

  《无量寿经》讲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相貌就相同。为什么要相貌相同?因为他方世界相貌好的人傲慢,相貌不好的人自卑。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在极乐世界把这桩事情消除了。所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每个人的相好都与阿弥陀佛相同,决定没有差别。大家相貌都一样,是否会混淆?到极乐世界每个人都有智慧,具足六种神通,所以绝对不会混淆。21-90-40

  

问:在对禅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当时为解脱麻烦而参加打七。老师打板的当时,我也进入了无量无边的境界。当我入佛门选择了净土法门之后,才知道此事之大,怕妄语不该说,身边又无明人,为此远道来求法师开示。

  

答:在禅堂里面参究,目的是要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他的手段很特殊,他不给你讲经,也不给你说法,只教你规规矩矩坐在那里一念不生。你若生了妄想、分别、执着的念头,禅师就用香板供养你,这是真打,是要把你的妄想、分别、执着打掉。你不打妄想了,老老实实什么也不想了,还是要打,为什么?无明。不是打你的妄想,就是打你的无明;总而言之,你非挨打不可。

  

  不过真正禅堂的堂主是不打人的,为什么?这香板打下去,你会开悟,他就打你;打死都不开悟,他不打你。今天这样的堂主已经找不到了,这些都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人,他能观机,知道你的缘是否成熟。哪一天缘熟了,一敲你就觉悟了,这个板子打下去是无量功德;若打下去,你不开悟,这个板子打下去有罪过。所以,一定要有真正的道眼,看到这个人缘快成熟了,这一下帮助他,马上就成功了。

  

  倓虚老法师是天台宗的传人,但他是修净土念佛往生的,他曾经跟大众说:「他一生当中亲眼看到念佛往生预知时至,站着走、坐着走的,有二十多人,听到的都还不算数。而禅宗修禅得定的,他见过也听过,但是开悟的,他一生当中没有见过,也没有听过。」你就晓得禅之难!

  

  诸位要知道,参禅不开悟就不能了生死,将来到哪里去?到四禅天、四空天;如果禅定不够水平,就生欲界上面的四层天。欲界的四王天跟忉利天是靠福德往生的,修上品十善业道能生忉利天。而夜摩天不能全凭福德,还要加上定功,这个定功称作「未到定」。换言之,这个定功还在欲界,不能生初禅天。参禅一定要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才能了生死,所以参禅不如净土宗,净土宗只要小小的定功,甚至没有定功都能带业往生,可见这个法门之殊胜不可思议。你能回过头来念佛,这是过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因缘成熟。21-90-62

  

问:感谢老法师苦口婆心讲解《无量寿经》,使我学会做人。我坚定信心,走成佛之道,请问应如何提高修学?

  

答:修学在总原则上是讲「相应」,也就是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经典讲的道理、方法一定要相应。譬如不杀生,我们对于一切众生,如果还有伤害的念头,我们就造杀业。菩萨戒跟比丘戒不同,比丘戒是论事不论心,我想杀它但是没有杀,这不犯戒。菩萨戒是论心不论事,你想杀它而没有杀,你已经破戒了。又如偷盗,如果还有占别人便宜的念头,这是盗心。所以,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去用功夫,这才是真正会用功。

  

  我们每天念《无量寿经》,为什么要把经典念熟?因为念念当中都能想到经典中佛的教导,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有标准。遇到顺境、善缘,我们要存好心、做好事、做好人;遇到逆境、恶缘,别人想杀害我们,我们还是对人真诚,这是真功夫。

  

  经典上记载,释迦牟尼佛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歌利王是个恶王,将释迦牟尼佛凌迟处死,用刀一片一片将他割死。释迦牟尼佛心地非常清净,没有一点瞋恨心,而且非常感激歌利王成就自己的忍辱波罗蜜。何以歌利王要这么做?无知,不了解事实真相。他要是了解事实真相,他会非常恭敬,不会有如此粗鲁的行为。

  

  所以,真正功夫要在逆缘当中修,在顺境决定没有贪爱、留恋,在恶境决定没有丝毫瞋恚,永远保持平常心。平常心是道,心地平静绝不起波浪,称作「平常心」。我们总结佛的教诲:「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不管在任何环境,不管面对任何人,这个心永远不变,你的修行境界一定会显著的提高,月月境界不同,而且法喜充满。21-90-68

  

问:请问静坐和禅坐有何不同?如果要修炼禅坐该如何入手?

  

答:你要修禅坐,你去请教禅宗的大德,我不答复你。21-90-70

  

问:当发心行善时,结果众生所获的利益并非美满,自觉在其中必定有漏,请问如何做才能无漏?

  

答:这种事情总在「缘」字,缘的关键是众生的善根、福德。众生有善根、有福德,菩萨、有心人来提倡善法,提倡正法,自己依教奉行为大众做榜样,对他一定有启发性。如果众生没有善根、福德,我们做再好的榜样,他看了也无动于衷,麻木不仁。这种状况,古人已经做出榜样给我们看,所谓是「进则利益天下,退则独善其身」。这是告诉我们,如果有缘,我们应当舍己为人,纯粹做利益众生的工作。如果没有缘分,应当隐居,佛家讲「住山」,就是隐居不下山,或者是闭关,完全做独善其身的工作,把自己的德行与学问向上提升,等待机缘成熟。

  

  如果你「厚积薄发」,你积得愈厚,你发的力量就愈强。印光大师给我们做了好榜样,他老人家七十岁之前,没有人知道,这是独善其身;七十岁之后才被人发现,但八十岁就往生了,他利益众生的时间只有末后这十年,所谓是兼善天下,那个力量太大太大了。虽然时间短,但因为积得深厚,所以发的力量强,影响力就大了。

  

  鸠摩罗什大师也是如此,他到中国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无法发挥,一直到姚兴作皇帝,才把他请出来。他在中国弘法利生的事业只有七年,但七年的影响太大了。所以,要影响面大,影响的时间长,积德、积学一定要深厚。21-90-73

  

问:修心时要做到忍、让、退,必能成大果,请问这是否为修心的一部分?

  

答:若错会「忍、让、退」的意思,则是一无所成,不要说证大果,连小果都得不到。所以,不能曲解经典的意义,解要正解,千万不能错解,这非常重要。21-90-76

  

问:盲目受了菩萨戒后却不能受持,学蕅益大师在佛前退戒,先持五戒,等以后境界提升时再重受菩萨戒,请问这样做是否如法?

  

答:如法。古来祖师大德有例子,先学五戒十善,这就好。21-90-86

  

问:听讲经带子或看讲经书籍的时间多于念佛,请问是否能帮助自己提高修行?

  

答:可以的。大势至菩萨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你多看书、多看录相带,加深自己的印象,这是属于忆佛。再加上念佛,就是古人讲的「解行并重」。21-90-88

  

问:请问坐禅时如何安住其心?

  

答:你先要懂得什么叫禅,你必须读《六祖坛经》,依照《坛经》的方法修学。而念这句「阿弥陀佛」也是修禅,《大集经》讲:「念佛法门是无上深妙禅」。禅的定义,就是《金刚经》说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不着相,用现在话说,决定不会受外面境界影响,这是禅。「坐」,不是真的叫你坐在那里,坐是比喻不动。人坐在那个地方是很安稳的、不动的,这是讲你的心在五欲六尘里面不动了,这是「坐禅」。你读了《坛经》,读了禅宗语录就会明了,念佛人二六时中,心安住在阿弥陀佛佛号上,就是无上深妙禅。21-90-88

  

<…

《净空法师答疑解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