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2010/12/2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大家好!歡迎諸位到香港這個小道場來參學,我們這個道場也希望做一個帶頭的作用,把佛教回歸到教學。我們想到世尊在當年,照中國人曆史的記載,釋迦牟尼佛滅度到今年是叁千零叁十七年,跟外國人的算法不一樣,外國人是二千五百多年,相差六百年。到底哪個對哪個不對,不要去計較,都有依據。

  這個事情曾經有人問我,佛滅度幾年的事情,我就告訴大家,我說這個是沒法子解答的。不要問佛,問我們自己,我們自己小時候,二、叁歲的事情,六、七歲的事情,你能曉得到底是哪一天,哪一月哪一日?搞不清楚,連自己出生的時辰都搞不清楚,一個時辰是兩個小時。你說是叁千年前的事情,找誰?只有找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來了問他,他曉得,除他之外,沒人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所以不必在這上打妄想,佛法叫我們學的是清淨心,不要去計較這些事情。但是我們中國老一代的法師,像我們熟悉的虛雲老和尚、印光老法師、谛閑老法師,他們都用中國的紀年,都是用叁千零叁十七年,都用這個紀年。世尊成道之後,叁十歲成道之後,一生都在教學,這是我們從經典裏面都能看得出來的,每一天講經教學,沒有中斷過。所以佛法是教育,佛法不是宗教,這一點一定要認識清楚。

  可是佛法變成宗教,被人誤以爲是宗教,而且以爲是低級宗教,給我們的印象很深。我在沒有遇到方東美先生之前,我也認爲佛教是宗教、是迷信,所以從來不接觸宗教,不願意接觸。自己以爲自己是個知識分子,不願意跟宗教爲伍,你說這個毛病犯得多大!我二十六歲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方老師非常難得,特別給我開的課程,給我講一部《哲學概論》。《哲學概論》是從西方講起,講到中國,最後講到印度,從印度哲學裏頭,最後一個單元他跟我講的是「佛經哲學」。我那個時候感到很驚訝,我說佛教是宗教,是多神教,它什麼神都拜,是多神教,多神教在宗教裏頭是屬於低級宗教,高級宗教只有一個真神,沒那麼複雜。佛教裏面你看看佛菩薩,不知道,都以爲是神,所以就很輕視它。

  老師告訴我,他說你還年輕,你不知道,釋迦牟尼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我們學哲學,找哲學家學,他是哲學家。說「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這我們從來沒有聽人說過,「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從這個課程裏面,才把從前那些誤會洗刷幹淨,接受佛教是偉大的教育,這才開始接觸佛經。老師告訴我(那些話都很重要),他說你要真正修學佛經哲學,佛經哲學不在寺廟。我問在哪裏?過去的出家人真正都是有學問、有德行,真的是大哲學家,這是過去的。他說現代出家人他們不學,不研究經典了,經典在,沒有人去研究它,所以現在佛經哲學在經典裏頭。他叫我從經典上下手,這條路指得非常正確,所以以後我們就進入寺院,也參加些活動,主要的目的是找經書。

  在我那個時代,就是六十年前,經書非常稀少,一般書店沒有得買。那時候我住在臺灣,臺灣印經書只有叁家,臺北有個佛經流通處,是居士們辦的,種類少,數量也很少。第二個就是臺中瑞成書局,第叁個是臺南有個慶芳書局,這兩個書局印一點佛書,數量、種類都非常稀少,都是一般寺廟裏讀誦的,像《彌陀經》、《金剛經》、《地藏經》,這些類普遍,他們印這些東西。我們所要學習的典籍、經論幾乎都找不到,所以必須要找《大藏經》。寺廟裏頭有藏經樓,有圖書館,我們到寺廟裏面去借經書。《藏經》是借不出來的,因爲它整套的,他怕散失,多半我們帶筆記本,一整天在裏頭抄經,所以學東西都非常辛苦。我還抄過十幾部經典,這在那個環境之下,才真正認識了這個東西。

  以後我認識章嘉大師,這是藏傳的四大喇嘛之一。很多人都曉得達賴、班禅,其實還有兩個,他們是四兄弟,宗喀巴大師的弟子。前藏達賴,後藏班禅,內蒙章嘉,外蒙哲布尊丹巴,這四大活佛,從元朝時候就開始受帝王的封號。章嘉是內蒙古的。我認識他之後,我的佛學基礎是他老人家奠定的,這位大師非常開明,真的一點迷信都沒有,跟方東美先生一樣。他告訴我,你要學佛,首先要認識釋迦牟尼佛;你要不認識釋迦牟尼佛,你可能就會走向歧途,在我們國內人講的,你要走彎路了。教我看什麼?這書都他指點的,我第一部正式看的佛經是《釋迦譜》、《釋迦方志》。這是唐朝時候人編的釋迦牟尼佛的傳記,才認識釋迦牟尼佛,從這兒開始。才知道世尊一生的行誼,曉得他是王子,聰明好學,代表我們現前的所謂知識分子,他代表知識分子。我們也是知識分子,所以就很投緣,好學,廣學多聞!他十九歲離開家庭,離開宮廷的生活,榮華富貴的生活,出去參學。

  印度在那個時候,我們學哲學知道,印度對於哲學的造詣都非常之高深,印度的學派他都學過,印度的宗教他也都學過。在古印度,不論是宗教還是哲學,他們都非常重視禅定,所以六道輪回不是佛說的,是婆羅門教講的。婆羅門教的曆史至少有一萬叁千年,我們能信得過,他是世代相傳,他不重視曆史,不像中國人,中國人對曆史是記載得很詳細,他們不重視曆史,重視禅定。禅定裏面的境界突破了時空,他能看到過去,能看到未來;六道裏面,他上面能夠看到非想非非想處天,下面能看到阿鼻地獄,他有這種能力。所以對於六道就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四禅八定,學佛的人也要修,四禅八定是婆羅門教的,那叫世間禅定,你有這個禅定,你就能夠突破六道的空間維次,你就都知道了。修這種禅定的人很多,不是一個、二個,所以這個事是事實真相,他跟我們說出來。可是這裏頭有問題,六道的真相明白了,六道從哪裏來的?爲什麼會有六道?六道之外還有沒有世界?像這些問題,你想想看,一個聰明的年輕人肯定打破沙鍋問到底。我年輕時候就是這樣的,就要追根究柢,沒人能解答。這就是釋迦牟尼佛教學的一種方式,真正是了不起,跟我們走的一條路,讓我們完全心悅誠服,你不能不服他。

  在這個狀況之下,佛學了十二年,叁十歲,到叁十歲了,大概值得去學習的地方他都去過,也就算圓滿了。這答案沒解決,而且一般學術界跟宗教界的解釋不能滿意,他就到恒河邊大樹底下入定,入更深的禅定,把十二年所學的東西統統放下。要不放下,那是障礙,叫所知障。所以,佛跟我們講,煩惱障他放下了,他很早就放下了,這個時候把所知障放下。兩種障礙放下之後,他開悟了,畢缽羅樹現在我們叫它做菩提樹,他在這棵樹底下開悟。夜睹明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我們一般講成佛了,問題全部解決,完全了解了。

  了解之後,他把他所見到的境界全都說出來,用了多少時間?經典上講二七日,二個星期,也有經上講叁七日,都有根據的,那就是二十一天,換句話說,不超過二十一天。在哪裏講?定中講的。我們看到釋迦牟尼佛是在菩提樹下打坐,在那裏入定,誰知道他在那裏講經。這是什麼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佛開悟的時候,看到整個宇宙的境界,他把它說出來。這定中,我們人看不到,誰參加他這一次的講演、報告?這經上說,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有這個能力參與釋迦牟尼佛這個大會的報告,那都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這些菩薩們。

  這個經講完之後,大龍菩薩,這也是一位等覺菩薩,把這個經典就收到龍宮裏面去收藏,我們世間人不知道。是佛出定之後,看看這些世間人水平都不高,都像小學生一樣,得從頭來起。從頭來起講什麼?講阿含,阿含是什麼?人天法。就等於是辦學,從小學辦起,慢慢再培養他,所以阿含是小學,十二年,基礎教育,教你怎麼做人。你知道有天上,婆羅門都講天,諸天,二十八層天他都知道,佛教你怎麼樣生天,你想到天上去,怎麼個修法,滿大家的願,這是小乘法。小乘講完之後,等於說小學畢業了,再向上提升,這就好比是中學,就是方等,方等八年;八年之後再接著講般若,般若二十二年。這我們就知道,他老人家一生講經是四十九年,般若占二十二年,幾乎是一半,換句話說,我們就知道這是主要的、最重要的,般若好比是大學。最後的八年《法華》,《法華》就又回到了《華嚴》,跟《華嚴》是同樣的境界。這八年像是研究所一樣,這是最高的,成佛的《法華》,開智慧的《楞嚴》,古大德常常說的。所以,釋迦牟尼佛一生,你看他的循序,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他確實是這樣辦的,一生沒休息。

  他常隨弟子,我們現在經裏面所看到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是他的常隨弟子,臨時來的,經上就不提了。我們估計他老人家教學,應該聽衆人數不少過叁千人,這很正常的,臨時來的很多。所以說非常非常殊勝。你真正了解之後你才曉得,他老人家是教育家,它不是迷信、不是宗教,跟宗教挂不上號的,確確實實是教育家,一生搞教學。印度人稱佛、菩薩、阿羅漢,都是學位的名稱,就像現在大學裏頭學士、碩士、博士叁個學位。所以佛經裏頭,人人可以成佛,這個學位人人可以拿得到,你只要好好修學,學位可以拿到。菩薩也是學位,阿羅漢也是學位,都是平等的。佛、菩薩、阿羅漢他不是神,他也不是仙,他是人,這個要搞清楚。

  什麼樣的資格才能拿到這個學位?有的。佛法所追求的終極目標,梵語稱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我們在經上常常念的。這句話可以翻,但是不翻,爲什麼不翻?尊重不翻。這是佛法修學的總目標,學佛人就求這個,不是求升官發財,不是求名聞利養,是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翻成中國意思叫無上正等正覺,換句話說,這是智慧!佛告訴我們,真正能夠把見思煩惱斷了,阿羅漢就拿到了,見思煩惱斷了,你證得了正覺,這是第一個學位,你拿到了;再向上提升,你就學第二個…

《生活在感恩的世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尊師重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