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第叁十一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9-23-031
請掀開經本,第七十七面,看注解第十五段:
【相即性體之用,有體必有用。性相一如,相何可滅。則知欲見本性,必應離名絕相,破其我見。我見不除,便生分別心,而起念即著相矣。】
這幾句說得是很簡單,可是它的義理有相當的深度,我們必須要把它搞清楚,然後修行才有著力之處;一般講,功夫才用得上力。性跟相是一樁事情,是一體的。性是體,相是作用,有體一定有用。古人說到這個地方,唯恐聽衆不能體會,所以用比喻來說。譬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賢首大師的《金師子章》,就是這樣的比喻。用金比喻作性,用器比喻作相,相可以變化的。譬如我們講十法界,佛相、菩薩相、緣覺相、聲聞相、天相、人相或者是畜生相,這相很多,這個相用什麼造的?都是用黃金造的,黃金是一樣的,黃金是體。用黃金做一個佛像,我不喜歡佛,喜歡觀音菩薩,我把佛像融掉,再鑄一尊觀音菩薩的像,還是這個黃金。金沒有變,相變了。相就是體的起用,用會變,體不會變。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們用黃金做的器,何止千萬種花樣,花樣很多,可是那個金、它的體只有一個。明白的人知道,金就是器,器就是金,沒有兩樣。無論用黃金做成什麼樣的器皿,器都是金,無二無別。因此它的作用不會消滅的,也就是說相不會滅的。我不要佛像,造一個菩薩像;不要菩薩像,我什麼都不要,不要的時候,那個黃金一團,它一團的相,一塊有一塊的相,它總有個相。相沒有了,相沒有金也沒有了。只要有金,它一定有相,這個道理一定要懂。我們把黃金比作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會現相,現的什麼相?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現象。我們知道,金跟器是隨著我們意思在變化;我們想要什麼,就把它鑄成什麼像。
十法界這些依報、正報的現象怎麼來的?誰去主宰它的?我們在這一次講席前面也都曾經報告過,是隨著衆生妄念在變化,妄想、執著在變化。有妄想就現出十法界,有執著就變現出六道輪回。由此可知,十法界、六道輪回從哪裏來的?是我們妄想執著當中變現出來的。如果離一切妄想執著,我們真性所現出來的相是什麼?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在《華嚴經》上稱之爲不思議境界。這不思議用得太好!普賢行願品,四十華嚴,《四十華嚴》的題目比較詳細,它這個題目前面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經題這麼長。入是證入,《華嚴》四分,這是末後一分;信、解、行、證,入法界品是證,入就是證入。《八十經》裏面省略了。入法界,什麼法界?《四十經》上講得詳細,入不思議解脫境界,不思議解脫境界就叫一真法界。如果有思有議那就不能入,有思有議就掉到十法界去了。十法界是我們本經裏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十法界也是虛妄。可見得一定要離開思議,思就是妄想,議就是執著。離一切妄想執著,一真法界就現前,這個才是恢複性德,我們的真心本性完全顯露。所以要曉得,相不能滅,它會轉變。就是因爲相會轉變,佛才叫我們生心;雖然現相,這個相決定是了不可得,「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佛教我們一定要無住。由此可知,無住生心,生心無住,與法性的現相完全相應,這樣才叫做隨順法性,稱性起修,宗門裏面稱之爲明心見性,就是這樣的境界。相不能滅,因此教我們生心,生什麼心?生一個無條件爲一切衆生服務的心,無有任何條件。這是世尊在這個經上教給我們的,「應無所住而行布施」。無所住而行布施,布施就是爲衆生服務,無住布施就是無條件的爲衆生服務,就與性相的事實相應。這裏面義理甚深,而且極其微細。
如果有住生心,住相生心,你就造六道輪回,就造業。無住要是不生心,你就著空,著空若不能出叁界,四禅有無想天,到那個地方去受生去了。功夫更高一點的就到四空天去了,這就是無住不生心,落得這麼一個果報。生心要有住,就落在色界、欲界裏面去輪回。所以佛教給我們無住生心,生心無住,就超越六道輪回,這把方法都教給我們。因此,必應離名絕相,必是必須、應該,不這樣做不行!離名不是不要名字,不要名字,我們跟別人溝通往來就沒有方法。名相是與一切衆生溝通的方便,一種方法,沒有這個方法不能溝通,所以名相要。佛經裏面多少專門的名詞術語,怎麼能不要!什麼叫離名?心裏面不能執著,心裏面執著它就錯了,它只是一個工具而已,與一切衆生溝通的工具而已,這種工具是假設的,並不是真的。我們知道這個性質,心裏頭對於名字相就不執著。不但名字相不執著,言說相也不執著,言語還是跟衆生溝通的工具,也是因緣所生。所以不應當執著,我們要用它,不要執著它,那就對了,離就是不執著。絕相,相是講形相,我們一個人,人有人的形相;畜生有畜生的形相,在我們環境裏面,我們住的房子,房屋有房屋的形相,桌椅板凳各有它的形相,可見得形相也是性體的起用,都是性體的起用。無論是動物的相、植物的相、礦物的相,全是性體的作用,相也是隨著分別執著在那裏變化的。這些相我們可以用它,但是不能執著它。絕,絕就是斷絕心中對於一切形相的執著。離名字,離言說,離一切形相。
「破其我見」,我見是對於自身的執著,這是我見;對於所有一切形相的執著也是我見。這個地方的我是廣義的,凡是一個形體,你執著它真的存在,這就叫我見。佛在這個經上說得好,「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這是告訴你相雖然有,它的性質就像夢幻泡影一樣,不是真的存在,是假有、是幻有、是暫時的存在。說暫時都不很妥當,要跟你說真話,它根本就不存在,這是講真話,講真話我們不懂,沒法子體會。說暫有、暫時有我們還能夠勉強同意,它暫時有,其實根本就沒有,「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那才是它的真相。真正明了真相才不執著,心裏面妄想執著真的放下、沒有了。然後就能夠隨緣,像佛與大菩薩「恒順衆生,隨喜功德」。可見得這兩句,普賢菩薩的十大願,這兩願不容易做到,你沒有徹底透徹的了解,你怎麼會做得到?恒順衆生要真正看破才能做到,隨喜功德要真的放下才能隨喜,成就自利利他,無量功德,這樣才能夠破除我見。我見破除,《金剛經》上講的四相都破了,四相、四見都破了,那才是真正的菩薩。菩薩就是覺悟的人,真正的菩薩就是真正覺悟之人。如果還有絲毫我見未除,那他還有分別。有分別,換句話說,他還是會起心動念,只要起心動念就著相。著什麼相?我們用《金剛經》上的話,四相具足,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四相就具足,四相具足不是菩薩。佛在經上講得很好,「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是爲我們說明爲什麼要離相,怎麼個離法?這裏講得很清楚、講得很透徹。
【我見是無始病根,必應依佛所說法,返觀內照,息攀緣妄想。遵依儀軌、持戒、忏悔、布施等,求消業障,開發本智。令信心增長,解行成就。】
這一小段,對我們修行來說非常重要。要想真正發心修行,這幾句話要記住。佛在大經上告訴我們,我們本來是佛,一切衆生本來成佛,又說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可見得我們本來跟十方如來無二無別。爲什麼今天會落到這種地步?佛也是一句話把我們的病根道破,「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是世尊在《華嚴.出現品》裏頭說的,跟這個經上講的,說的語句不同,意思沒有兩樣。本經講的四相、四見,我見是無始病根,我見就是妄想執著。修行修什麼?除我見而已。它爲什麼不說我相?我相跟我見是一個意思,相講得比較粗,見講得比較微細,我相是從我見裏面生的。我見除了,四相都沒有了,它不但是六道輪回的病根,也是十法界的病根;除掉之後,一真法界就現前。怎麼除法?「必須依佛所說法」。必是必須、必定,這個字非常肯定,一絲毫猶豫疑惑都沒有,一定要這樣做,不這樣做不行。
返觀內照,跟前面所講的必須離相返照,返照,怎麼個返法?上一次已經跟大家報告出來,要從相裏面觀其性,從事裏面觀其理,這叫做返照;就是觀世音菩薩用功的方法,「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第一句是講方法,第二句是講效果,成就無上菩提。功夫都在返聞聞自性,就是教你從相上見性;也就是從有上見空,從現相上觀察它的體性,這叫返聞,這叫返照。一定要懂,如果不懂,你就會逐相遷流,那就錯了,你的心就被外頭境界所轉。《楞嚴》上所說的,「若能轉境,則同如來」,可見得諸佛菩薩他不會隨外頭境界轉,他爲什麼不轉?境界一現前,他就觀到性裏面去了,觀到理裏面去了,觀到空裏面去了,他不隨外面境界轉。這個跟諸佛菩薩就相同。要懂得返觀內照,內就是指的自性。
息攀緣妄想,攀緣是執著,妄想是分別,分別、執著真的很不容易斷,我們無始劫以來,分別執著從來沒斷過。怎麼知道沒斷過?因爲你一斷,你就超越叁界,你今天還在六道裏輪回,可見得你沒斷,一斷就超越。念佛人往生,在臨命終時那一刹那之間,不要多,一念的時間他斷了,佛就把他接引去,佛真慈悲!念佛人臨終佛爲什麼不來接引?不是佛不來接引,是他的妄念還是不斷,這就沒有辦法,佛對他無可奈何。古德常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那一念相應就是妄想分別斷了,跟佛相應,他就行了,一念就行。淨土四十八願,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第十八願裏面,臨命終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一念十念,必須要息攀緣妄想,攀緣妄想不斷,沒有辦法。這的確是我們這一生關鍵的大問題,我們還是要搞六道輪回?還是要想出離叁界?要出離叁界,息攀緣妄想就非常重要。實在講我們這一生當中,沒有任何一樁事情比這個事情更重要。要真在這上下功夫,要真正看破放下,那才行…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叁十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