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叁十二集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第叁十二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9-23-032

  請掀開經本,第七十八面,看經文,六十一段,總示名題:

  經【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爲金剛般若 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尊者爲我們大衆請示經題,便於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得到實際上修行的綱領。世尊非常慈悲,有求必應,將這個經題爲我們宣布出來,經的名字叫『金剛般若 波羅蜜』。經題的大意在前面已經講過,這個地方可以省略。

  世尊底下兩句話囑咐我們。以是名字,汝當奉持。請看小注:

  【此是令人,顧名思義,因名會體。要知經義,皆是應無所住。所以急當斷除我見,則煩惱障除。而業障、報障,亦隨之而皆除矣。叁障消除,則法、報、應,叁身圓現。】

  這段話是解釋世尊對我們的教誡,要我們從經的名題上,就要聯想到這部經所講的義理,這是初步的功夫。我們常講受持讀誦,這是最低限度的功夫。如果不能從經題聯想到經裏面所說的義理,所開導的教訓,我們縱然是讀誦,也得不到利益。如果是功夫深一點的人,那就因名會體了,這是受持深者。正如同過去襌宗六祖惠能大師,聽五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實在講,要從經文上來說,大概只講到四分之一,他就開悟了,就明心見性。體就是心性,因名會體這是惠能大師做到了。他爲什麼能做到?這個意思我們在前面也曾經透露過,叁學、叁慧圓融成一體,就能入這個境界。我們今天聽經,若能做到顧名思義,就不錯了,總算你沒有白念,你還能想到經典裏面的教訓,發願依教奉行。而本經最重要的開示,就是「應無所住」,這句話在本經,可以說是徹始徹終最要緊的一句經文。我們明白這樁事,一定也能夠聯想到,《金剛般若 》是六百卷《大般若 》的中心,無住既然是《金剛般若 》的核心,當然也就是六百卷《大般若 》的中心。由此可知,無住兩個字的重要性,我們要認真去做。無住就是不執著,不執著法相,不執著非法相,空有兩邊都不住,這就是金剛般若 波羅蜜。果然不住,就像底下所講的效果,能夠有個一分、二分不住,你就能得一分、二分的利益,真所謂是煩惱輕、智慧長,這是真實的利益。惠能大師爲什麼會明心見性?他的確是聽了之後明白,空有兩邊全都放下,這個高明。真正放得下,一聞就開悟,一悟就放下,一放下就證果。

  所以急當斷除我見,我們要把這樁事情,看作最要緊的一樁事情,要趕緊去做的一樁事情,決定不能有稍稍的耽誤,急著去辦。斷我見,我們就經文上來說,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要在這裏下功夫。我見、我相要是斷了,四相、四見統統斷了,一斷一切斷,煩惱障除了;不但見思煩惱沒有了,塵沙煩惱也斷了,塵沙煩惱在哪裏?在衆生相、在壽者相;無明煩惱一定也能破幾分,四十一品無明也能破個一分、二分。所以,業障消了,報障也消了。業障是見思煩惱,報障是六道輪回裏面的果報。報障除了,就是說你已經超越六道輪回,不在輪回之中,已經了生死出叁界。這個身體雖然在,那沒有關系,而不是說證得這個境界,這個人馬上就要死,不是這個說法,大家可不能誤會。證得這個境界,跟你講,生死沒有了,六道輪回沒有了,我們身體還在這個世間,在這個世間是菩薩身。人家常講搖身一變,我們這個身不要搖就變了,就從凡夫變成菩薩,菩薩乘願再來。在這個世間住世,久暫隨意,想多住幾年不礙事,想馬上走就走得了,就這麼樣的自在。他住這個世間的久暫,他不爲別的,他對這個世間毫無留戀,久暫在緣,在衆生那一邊。衆生有感,他就多住幾時,機緣盡的時候,盡就是衆生對他不相信,不願意跟他學,他老人家就走了,到他方世界去。這個時候他的生活空間拓開了,盡虛空遍法界是他生活的空間。哪一個世界緣成熟,就在那個世界現身,像《普門品》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不只現一個身,如果有很多個世界衆生機緣都成熟,他就能現很多身,隨心應量。像《梵網經》所說的,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你要是入這個境界就千百億化身,哪裏是一個身!

  我們凡夫沒有法子,不能分身,不能現第二個身,爲什麼?因爲執著這個身是我。這個身是我,當然另外一個身就不是我,所以你就永遠牢牢死在這個身上,可憐!破了四相,無我相、無我見,無我了,所以那個我就能現無量無邊身,道理就在此地,這才叫真正消業障。《金剛經》消業障是特別有效,問題是要你真的去做,不是把「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念幾遍就消掉,念幾遍消不掉,念十萬遍也消不掉,要真正去做到,就消掉了,消掉就得大自在。

  叁障消除,叁身就現前。注意這個地方,圓現,什麼叫圓?一即是叁,叁即是一,那就圓了。只要四相、四見一破,給諸位說,我剛才講,我們這個身還在世間,就如同六祖惠能一樣,惠能開悟見性是在二十四歲,年歲不大,我們在《壇經》上看到的,他在黃梅得法是二十四歲,得法之後他那個身就是叁身圓現。我們現在這個身是業報身,他覺悟之後,身見沒有了,我見、我相都破了,所以就轉業報身爲圓滿的叁身。這個身就是他的自受用報身,也是他受用報身,對一切衆生來說就是應化身,對他本體來講就是清淨法身,一即是叁,叁即是一。這種利益殊勝,真正不可思議。能大師以後,不是沒有見性的,但是沒有像能大師那麼痛快、那麼快速、那麼殊勝,這的確是沒有。但是在修學過程當中,假以時日,每個朝代都還有幾個,真正是難能可貴。這其中的道理,就是我們常講的看破、放下,是不是真正看破、真正放下。而金剛般若 徹始徹終也就是教給我們看破、放下。

  【必須將不住六塵生心,放在心中,時時觀照起心動念。倘於六塵少有觸著,便當機立斷,堅持不懈。至誠懇切,求叁寶哀憐攝受,放光加被,助我之力。念佛不得力,亦全由未在此中用功也。】

  這一小段,這是把汝當奉持的具體辦法再簡單的說說,我們怎麼個奉持法。「必須」就是一定,要把「不住六塵生心」這個開示常常記住。不住六塵,而生其心;應無所住,把它講得很具體,就是不住六塵。六塵是什麼?色、聲、香、味、觸、法,不可以執著,執著就錯了。時時觀照我們起心動念有沒有住,有沒有住在六塵境界上。實在講我們一定會住,不住就成菩薩、成佛,哪裏是凡夫?凡夫一定住。我們凡夫很苦惱,住而不能夠覺察。真正修行用功的人,他知道他住,他覺察到,比我們就高明多了。我們住而不覺察、不知道,現在先要覺悟,知道自己著相、住相,先要知道,這就是你開始覺悟。在起心動念之處。

  倘於六塵少有觸著,我們現在不但是稍有觸著,而觸著太多,真是無量無邊,深厚的習氣。因此要曉得當機立斷,不能等待,就在這個時候就要斷掉,怎麼個斷法?沒法子斷,能夠當機立斷的都成就了。我們斷不了,實在講也不曉得什麼叫當機立斷。但是有一個方法,念佛,才覺得心裏有住,把這個念頭馬上轉到阿彌陀佛佛號上,讓我們的心不要住在六塵的塵境上,把它轉成阿彌陀佛佛號上,這就對了,這比襌宗容易太多。宗門的修行方法要斷,我們這個地方念頭轉成阿彌陀佛,我們還是有住,住在阿彌陀佛上,念頭換過來了。這有什麼好處?好處很大,因爲你念頭住在六塵,你搞六道輪回,你出不了六道輪回;這個念頭轉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在我們這個六道,不但不在我們這個六道,也不在娑婆世界,而是在娑婆世界的西面過十萬億佛國土,那一邊有個極樂世界。我們念頭一轉,就從娑婆世界轉到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去,這個法子妙!這個法子不難,人人都可以做得到。能夠這樣修行就好,這一生當中,不斷見思煩惱,不離四相,也出了叁界,也永脫輪回。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古大德所說的,「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也就是說,我們把破四見、破四相、斷煩惱、明心見性這個事情,到西方極樂世界再辦,見到阿彌陀佛辦這些事情就很容易,就不難,在這個世界辦非常非常困難,很不容易。所以先求往生極樂世界,生到極樂世界立刻就入金剛般若 的境界。我們用這個方法,一定要堅持不懈,決定不懈怠。宗門大德常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兩句話我們用得上。不怕念起,念起就是住六塵境界,就住相,不怕念起,要覺得快,要轉得快,第一念起來是五欲六塵,第二念就是阿彌陀佛,這個轉得快,這叫真正會用功,這叫真正念佛人,他會念佛、他會用功,功夫得力了。

  雖然如此,我們還是要至誠懇切求叁寶加持,怎麼個至誠懇切法?諸位要曉得,還是念頭轉得快,那就是至誠懇切,念頭轉慢了,誠意就沒有,懇切也沒有。至誠懇切不在其他,就在念頭轉得快,你念頭轉得快,阿彌陀佛與十方一切諸佛如來一定照顧你,能感得諸佛護念,放光加被,我們得的助力就大。佛這種加持有顯加、有冥加,冥是冥冥當中加持,你自己不覺得;在你功夫得力,有的時候你自己會感覺到佛加持很明顯,佛是時時刻刻都在身邊;套一句他們宗教裏面所說的話,「上帝與我同在」,諸佛菩薩確實與我同在,一點都不假。念佛人功夫不得力,要是仔細追究它的原因,還是《金剛經》上所講的住相,念佛功夫爲什麼不得力,沒有真看破,沒有真放下,心還住在六塵上,念阿彌陀佛那怎麼會得力?怎麼會有感應?那不可能的。我們也正是念佛功夫不得力,所以仔細來讀讀《金剛經》,希望藉著金剛般若 波羅蜜的幫助,幫助我們無住,幫助我們看破放下,老實念佛,這是我們念佛人學《金剛經》的目的。

  【吾人修行,必須於一切染緣,所謂六塵者,依此經能斷。】

  羅什大師翻經是用義譯的,這部經玄奘大師有譯本,他的題目叫《金剛能斷般若 波羅蜜多》。他加能斷兩個字,梵文的原文上有能斷,金剛是比喻堅固、鋒利,能斷一切物,一切物不能…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叁十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