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三十二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32
请掀开经本,第七十八面,看经文,六十一段,总示名题:
经【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 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尊者为我们大众请示经题,便於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得到实际上修行的纲领。世尊非常慈悲,有求必应,将这个经题为我们宣布出来,经的名字叫『金刚般若 波罗蜜』。经题的大意在前面已经讲过,这个地方可以省略。
世尊底下两句话嘱咐我们。以是名字,汝当奉持。请看小注:
【此是令人,顾名思义,因名会体。要知经义,皆是应无所住。所以急当断除我见,则烦恼障除。而业障、报障,亦随之而皆除矣。三障消除,则法、报、应,三身圆现。】
这段话是解释世尊对我们的教诫,要我们从经的名题上,就要联想到这部经所讲的义理,这是初步的功夫。我们常讲受持读诵,这是最低限度的功夫。如果不能从经题联想到经里面所说的义理,所开导的教训,我们纵然是读诵,也得不到利益。如果是功夫深一点的人,那就因名会体了,这是受持深者。正如同过去襌宗六祖惠能大师,听五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实在讲,要从经文上来说,大概只讲到四分之一,他就开悟了,就明心见性。体就是心性,因名会体这是惠能大师做到了。他为什么能做到?这个意思我们在前面也曾经透露过,三学、三慧圆融成一体,就能入这个境界。我们今天听经,若能做到顾名思义,就不错了,总算你没有白念,你还能想到经典里面的教训,发愿依教奉行。而本经最重要的开示,就是「应无所住」,这句话在本经,可以说是彻始彻终最要紧的一句经文。我们明白这桩事,一定也能够联想到,《金刚般若 》是六百卷《大般若 》的中心,无住既然是《金刚般若 》的核心,当然也就是六百卷《大般若 》的中心。由此可知,无住两个字的重要性,我们要认真去做。无住就是不执著,不执著法相,不执著非法相,空有两边都不住,这就是金刚般若 波罗蜜。果然不住,就像底下所讲的效果,能够有个一分、二分不住,你就能得一分、二分的利益,真所谓是烦恼轻、智慧长,这是真实的利益。惠能大师为什么会明心见性?他的确是听了之后明白,空有两边全都放下,这个高明。真正放得下,一闻就开悟,一悟就放下,一放下就证果。
所以急当断除我见,我们要把这桩事情,看作最要紧的一桩事情,要赶紧去做的一桩事情,决定不能有稍稍的耽误,急著去办。断我见,我们就经文上来说,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要在这里下功夫。我见、我相要是断了,四相、四见统统断了,一断一切断,烦恼障除了;不但见思烦恼没有了,尘沙烦恼也断了,尘沙烦恼在哪里?在众生相、在寿者相;无明烦恼一定也能破几分,四十一品无明也能破个一分、二分。所以,业障消了,报障也消了。业障是见思烦恼,报障是六道轮回里面的果报。报障除了,就是说你已经超越六道轮回,不在轮回之中,已经了生死出三界。这个身体虽然在,那没有关系,而不是说证得这个境界,这个人马上就要死,不是这个说法,大家可不能误会。证得这个境界,跟你讲,生死没有了,六道轮回没有了,我们身体还在这个世间,在这个世间是菩萨身。人家常讲摇身一变,我们这个身不要摇就变了,就从凡夫变成菩萨,菩萨乘愿再来。在这个世间住世,久暂随意,想多住几年不碍事,想马上走就走得了,就这么样的自在。他住这个世间的久暂,他不为别的,他对这个世间毫无留恋,久暂在缘,在众生那一边。众生有感,他就多住几时,机缘尽的时候,尽就是众生对他不相信,不愿意跟他学,他老人家就走了,到他方世界去。这个时候他的生活空间拓开了,尽虚空遍法界是他生活的空间。哪一个世界缘成熟,就在那个世界现身,像《普门品》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不只现一个身,如果有很多个世界众生机缘都成熟,他就能现很多身,随心应量。像《梵网经》所说的,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你要是入这个境界就千百亿化身,哪里是一个身!
我们凡夫没有法子,不能分身,不能现第二个身,为什么?因为执著这个身是我。这个身是我,当然另外一个身就不是我,所以你就永远牢牢死在这个身上,可怜!破了四相,无我相、无我见,无我了,所以那个我就能现无量无边身,道理就在此地,这才叫真正消业障。《金刚经》消业障是特别有效,问题是要你真的去做,不是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念几遍就消掉,念几遍消不掉,念十万遍也消不掉,要真正去做到,就消掉了,消掉就得大自在。
三障消除,三身就现前。注意这个地方,圆现,什么叫圆?一即是三,三即是一,那就圆了。只要四相、四见一破,给诸位说,我刚才讲,我们这个身还在世间,就如同六祖惠能一样,惠能开悟见性是在二十四岁,年岁不大,我们在《坛经》上看到的,他在黄梅得法是二十四岁,得法之后他那个身就是三身圆现。我们现在这个身是业报身,他觉悟之后,身见没有了,我见、我相都破了,所以就转业报身为圆满的三身。这个身就是他的自受用报身,也是他受用报身,对一切众生来说就是应化身,对他本体来讲就是清净法身,一即是三,三即是一。这种利益殊胜,真正不可思议。能大师以后,不是没有见性的,但是没有像能大师那么痛快、那么快速、那么殊胜,这的确是没有。但是在修学过程当中,假以时日,每个朝代都还有几个,真正是难能可贵。这其中的道理,就是我们常讲的看破、放下,是不是真正看破、真正放下。而金刚般若 彻始彻终也就是教给我们看破、放下。
【必须将不住六尘生心,放在心中,时时观照起心动念。倘於六尘少有触著,便当机立断,坚持不懈。至诚恳切,求三宝哀怜摄受,放光加被,助我之力。念佛不得力,亦全由未在此中用功也。】
这一小段,这是把汝当奉持的具体办法再简单的说说,我们怎么个奉持法。「必须」就是一定,要把「不住六尘生心」这个开示常常记住。不住六尘,而生其心;应无所住,把它讲得很具体,就是不住六尘。六尘是什么?色、声、香、味、触、法,不可以执著,执著就错了。时时观照我们起心动念有没有住,有没有住在六尘境界上。实在讲我们一定会住,不住就成菩萨、成佛,哪里是凡夫?凡夫一定住。我们凡夫很苦恼,住而不能够觉察。真正修行用功的人,他知道他住,他觉察到,比我们就高明多了。我们住而不觉察、不知道,现在先要觉悟,知道自己著相、住相,先要知道,这就是你开始觉悟。在起心动念之处。
倘於六尘少有触著,我们现在不但是稍有触著,而触著太多,真是无量无边,深厚的习气。因此要晓得当机立断,不能等待,就在这个时候就要断掉,怎么个断法?没法子断,能够当机立断的都成就了。我们断不了,实在讲也不晓得什么叫当机立断。但是有一个方法,念佛,才觉得心里有住,把这个念头马上转到阿弥陀佛佛号上,让我们的心不要住在六尘的尘境上,把它转成阿弥陀佛佛号上,这就对了,这比襌宗容易太多。宗门的修行方法要断,我们这个地方念头转成阿弥陀佛,我们还是有住,住在阿弥陀佛上,念头换过来了。这有什么好处?好处很大,因为你念头住在六尘,你搞六道轮回,你出不了六道轮回;这个念头转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在我们这个六道,不但不在我们这个六道,也不在娑婆世界,而是在娑婆世界的西面过十万亿佛国土,那一边有个极乐世界。我们念头一转,就从娑婆世界转到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去,这个法子妙!这个法子不难,人人都可以做得到。能够这样修行就好,这一生当中,不断见思烦恼,不离四相,也出了三界,也永脱轮回。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古大德所说的,「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也就是说,我们把破四见、破四相、断烦恼、明心见性这个事情,到西方极乐世界再办,见到阿弥陀佛办这些事情就很容易,就不难,在这个世界办非常非常困难,很不容易。所以先求往生极乐世界,生到极乐世界立刻就入金刚般若 的境界。我们用这个方法,一定要坚持不懈,决定不懈怠。宗门大德常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这两句话我们用得上。不怕念起,念起就是住六尘境界,就住相,不怕念起,要觉得快,要转得快,第一念起来是五欲六尘,第二念就是阿弥陀佛,这个转得快,这叫真正会用功,这叫真正念佛人,他会念佛、他会用功,功夫得力了。
虽然如此,我们还是要至诚恳切求三宝加持,怎么个至诚恳切法?诸位要晓得,还是念头转得快,那就是至诚恳切,念头转慢了,诚意就没有,恳切也没有。至诚恳切不在其他,就在念头转得快,你念头转得快,阿弥陀佛与十方一切诸佛如来一定照顾你,能感得诸佛护念,放光加被,我们得的助力就大。佛这种加持有显加、有冥加,冥是冥冥当中加持,你自己不觉得;在你功夫得力,有的时候你自己会感觉到佛加持很明显,佛是时时刻刻都在身边;套一句他们宗教里面所说的话,「上帝与我同在」,诸佛菩萨确实与我同在,一点都不假。念佛人功夫不得力,要是仔细追究它的原因,还是《金刚经》上所讲的住相,念佛功夫为什么不得力,没有真看破,没有真放下,心还住在六尘上,念阿弥陀佛那怎么会得力?怎么会有感应?那不可能的。我们也正是念佛功夫不得力,所以仔细来读读《金刚经》,希望藉著金刚般若 波罗蜜的帮助,帮助我们无住,帮助我们看破放下,老实念佛,这是我们念佛人学《金刚经》的目的。
【吾人修行,必须於一切染缘,所谓六尘者,依此经能断。】
罗什大师翻经是用义译的,这部经玄奘大师有译本,他的题目叫《金刚能断般若 波罗蜜多》。他加能断两个字,梵文的原文上有能断,金刚是比喻坚固、锋利,能断一切物,一切物不能…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三十二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