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三十三集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三十三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33

  请掀开经本,第八十一面,从第四行看起:

  【佛之一称,乃性相全彰之名。非同如来,但属性德之称。今曰佛说,乃指般若 则非般若 。即名字以离名字也。明其虽不坏相,仍应会归於性。】

  这一节是解释经文,「佛说般若 波罗蜜,则非般若 波罗蜜。」为什么用佛说,而不用如来说,用佛说?用如来说跟用佛说,里面的意义差别很大。这是学般若 、读《金刚经》的人,不可以不知道。佛这个名称,有些时候专从相上说的;有些时候像在此地,因为它底下连著般若 波罗蜜,则非般若 波罗蜜,下面有则非连在下面,那么这个名字就把性相统统包含在其中。般若 波罗蜜是相,则非般若 波罗蜜是讲的性。所以看底下这个文,上面「佛说」这个意思,我们就明白。如果说「如来说」,那是专讲自性,这种句子在《金刚经》里面也很多。此地的意思是指:说般若 即非般若 ,这个意义很深。下面告诉我们,般若 是名字,「即名字要离名字相」,那你就真的会听。不会听的人著了名字相,那就错了,你就不解如来真实义。如来所说的一切经,所说一切法,他最大的目的,就是希望你能够从言说里面去见性。我们听佛说法,或者是我们读佛经,读到见性了,这才是佛对我们真正的期望。他怎么会听经就见了性?怎么会读经就开悟?大彻大悟跟明心见性是一个境界,教下所谓大开圆解,实在讲关键就在不著相,不著相就是会归自性。

  我们想一想,在唐朝那个时候,禅宗惠能大师听一个客人念《金刚经》,听他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大师就开悟了。念经的人没开悟,为什么念经的人不会开悟?念经人著相。应无所住,著了应无所住的相;而生其心,著了而生其心的相,著相,怎么念也不开悟。我们今天念这两句,念上一千遍,念上一万遍都开不了悟,什么原因?著相。他听了为什么会开悟?他不著相。即相离相,就开悟了,关键就在此地。真正所谓差之毫厘,错之千里,就那么一点点,那个就是迷悟的关键。一法不著相,法法皆不著相,那才是真的。佛说般若 波罗蜜,我们不著佛说般若 波罗蜜的相,这个可以不著。你穿衣著不著穿衣的相?吃饭著不著吃饭的相?还著,那不行,这个佛说般若 波罗蜜,你还是著相。真正悟,是一悟一切悟,不可能说我只悟这一边,那一边没悟,没这个道理;一迷是一切迷。

  印光大师《文钞》里头说了一桩事情,我记得不甚清楚,印象颇为深刻。他说有一位参禅的大德,是位在家的居士,生平也相当自负,他在《五灯会元》上用功夫。宗门所讲,一千七百条公案,就是《五灯会元》里头。他写一封信告诉印光大师,他说一千七百多条公案,差不多他都参透,还有几条还不清楚,只剩下几条。印光老法师回他一封信,一千七百则公案,如果有一条参破,你就全都参破,还有一条没有参破,你完全没有参破。这个老居士也很难得,收到印祖这一封信的教训,不参禅,回过头来老实念佛。真的一条没有破,不要自己以为我都参破,假的!这个道理知道的人好少、不多,以为自己功夫了不起,要遇到真正的行家,给你指点一下,才知道你全盘错了。这个地方我们要留意。如果说我这个地方不执著,别的地方还放不下,你就统统没有放下,一样也没有放下。一桩事情放下,桩桩事情都放下、都看破,这才是般若 波罗蜜,那是真的,那就不是名字。所以,相在不在?在。《金刚经》摆在我们面前,文字相,会的人即文字会归自性,即名字会归自性,即色声香味触法会归自性,无有一法不会归自性,那就是真正见性,明心见性,真正得大自在。这是修行用功最重要的一桩事情,懂得会归自性。

  般若 里头说会归自性,就是法相里面所讲的转识成智。智就是自性,转就是会归。所以我们要是看到会归,怎么个会归法?你把相宗合起来看,转,念头转过来就会归了。怎么转法?我们很想转,就转不过来。你说这个话我相信是真的,不是假的。很想转,转不过来,不晓得怎么个转法。常常读经,把世缘天天看淡,然后你就会转。世间五欲六尘、亲情眷属,常常挂在心上,那你怎么能转得了?你是转不了的。世间人都把这些以为这是他一生当中的大事,没有比这个事情更大,把这个东西放在心上,就是生生世世搞六道轮回,生生世世跟这些众生搞报怨、报恩、讨债、还债,就搞这个东西,没完没了。所以佛看到,叫可怜悯者,佛看到这个人可怜,真正是可怜悯。为什么?假的,不是真的。如果真有其事,真有五欲六尘,真有这些家亲眷属,你要这样执著、这样迷恋,佛也点头。不错,很难得!假的,一场空,不是真的。这个道理,前面跟大家讲过,在此地不再重复。不晓得事实真相,是刹那九百业因果报生灭的幻相而已。我用这一句话,把真相说出来,根本没有事实,根本没有存在。这个现象相续,为什么相续?你的妄想在相续。相从哪里来?相从想生的。佛在大经里头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中国的文字好,中国的文字充满智慧。你看那个相,相从哪里来的?心,心上动了念头就有个相;想,想就是心里头有个相,相就出来。佛教我们要离相,相离开,离开只剩下心,那真心就出来。所以离相不是离外头的相,是离你心里面想的那个相,就是那个想把相离掉,真心就现出来。心上加一个相,糟了,心就显不出来,就变成想,妄想。妄想生起幻相,你想得久,这个相就连续得久,它是相续的,连续得久,什么时候不想,它就没有了,就断掉了。所以永嘉大师讲得好,「觉后空空无大千」,觉了之后就不想了,妄想没有了;妄想没有了,大千世界就没有,大千世界就是六道轮回,就没有了。六道没有,剩下来最低限度是四圣法界,契入更高则是一真法界。这才是事实真相,这样才叫真正的会归自性。

  会归自性的人,哪一法不是自性?法法皆是,无有一法不是。穿衣、吃饭、工作、待人接物,所谓「头头是道」,什么叫道?心性是道,「左右逢源」,什么是源?心性是源,头头、左右都是明心见性,那个生活就是一真法界的生活。一真法界有没有离开我们这个现实的生活?没离开。没离开,怎么叫一真法界?你没听说《华严经》上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外面这个境界是无障碍的法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障碍生在哪里?障碍生在妄想执著。佛在大经上告诉我们,佛与大菩萨们住一真法界,住不思议解脱境界。释迦牟尼佛示现到我们这个世间,三千年前为我们讲经说法,三百余会,四十九年,我们要问问,他是不是住一真法界?是的,没错,他确实住一真法界。当时这些人跟释迦牟尼佛住在一起,面对面、手牵手,世尊住一真法界,牵手的人住六道轮回,不一样。这就说明事事无碍。地藏菩萨,诸位都晓得,地藏菩萨了不起。他的学生,成佛的不晓得有多少。你们看看《地藏菩萨本愿经》一开端,十方诸佛都来集会,那些诸佛是什么人?全是地藏菩萨的学生,菩萨弘愿太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所以他老人家永远作菩萨。学生个个都成佛,他还是菩萨,他是诸佛的老师。说老实话,他不愿意成佛,他要想成佛,随时都成佛,他在地狱度众生。试问问,地藏菩萨是住一真法界还是住阿鼻地狱?地藏菩萨实实在在住一真法界,不是地狱。他在地狱里面,地狱相并没有改变,在地狱里受罪的是地狱众生,菩萨在一真法界。然后你就体会到「会」,会十法界归一真法界,会一切事理归一真法界,这个会是融会。怎么融、怎么会?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就融会了。心上还有一物,就没有办法。这是惠能大师所说的,本来无一物,无一物就会了,有一物就不会,关键在此地。清净心中,清净心是自己的真心,有一物在里面就变成妄心,真心就变成妄心。妄心就现妄境界,真心就现一真法界,希望诸位细细去体会这个道理,宗门里面叫参,你慢慢去参。我们用现代的话好懂一点,这个参也把人参糊涂,不知道怎么个参法,细心去体会,就这个意思。

  【般若 无上之法,尚应离名字相,何况其他一切法。】

  佛在这一段里面教给我们,「离名字相持」,这一段重要是讲受持。经上常说,常常劝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受持,不说别的名相,说般若 波罗蜜。为什么特别举出这个名字?大家把这个名字看得很重。为什么?菩萨证得般若 波罗蜜,就成佛了。「般若 波罗蜜」,尊贵,你看我们翻经的大师尊重不翻,对这个名字尊重,用原文音译,尊重不翻,如果把它翻成中国意思,行不行?行,并不难翻,翻成中国意思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波罗蜜是究竟圆满的意思,般若 是智慧,究竟圆满的智慧。为什么不这么翻?尊重不翻,因为是如来果地上所证的。就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是属於尊重不翻,翻成中国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我们要明白翻经大师用意之所在。这是无上的大法,无上大法我们也不执著,也不把它放在心上,离名字相。无上大法的名相都要离,何况其他?其他就容易了。你在这个地方有没有学会受持?如果你要没有学会,你《金刚经》叫白听,你白念了。

  怎么受持?离名字相。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与一切众生往来,我们活在这个人世间,不能离开人群,不能离开社会,与一切大众沟通,名字很重要,时时刻刻没有办法离名字相。问你住在哪里?我住在某某街,那个街是名字。你贵姓大名?名字,样样都是名字。名字有没有?有;有用处,不能执著。你对於所有一切名字相都不执著,你是真的受持《金刚般若 波罗蜜》,你才受持。有很多人误会,受持,每天把这个经恭恭敬敬念一遍,我受持金刚经,他受持金刚经;你看,他执著《金刚经》,哪里是受持?受持是叫你离名字相。所有一切名字相,在日常生活当中都不执著,知道名…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三十三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