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三十三集▪P3

  ..续本文上一页心不灵,有的时候也有感应,佛菩萨现前。你要晓得,你的心不清净,忽然看见佛、看到菩萨,那是什么?妖魔鬼怪来了。妖魔鬼怪那个心不清净,他看到你喜欢奇怪、喜欢神通、喜欢感应,他就变现佛菩萨来骗你,来捉弄你,那你就上当。现在这个世间这样上当的人,不晓得有多少。你要是问:我见的佛菩萨到底是真是假,到底他是佛是魔?不要问别人,问自己的心。清净心所感应的就是佛菩萨,决定没有问题,不是清净心所感应的,那个就有问题。哪里需要去问人!由此可知,众生有感,佛就有应,应身佛说法。众生有疑难的问题,向佛请教,佛马上就回答给你说法。应身佛所说的,是他有心说的,还是无心说的?给诸位说,他是无所说而说的,「无说而说,说而无说」,他确实说。无所说,怎么会说?要会。不相信,如果你真的有感应,你上讲台讲经,无所说而说,你们将来真正发心上讲台,会有这个感应。讲台上讲得头头是道,大家听了很欢喜;下了讲台,人家来问你:法师你刚才说什么?不知道。那个不知道是真不知道,不是假不知道。我们没有法子,只好说这是佛菩萨加持的。佛菩萨加持也没有错,他也有条件的,心要清净、心要真诚、心要慈悲,心不清净、不真诚,没有慈悲心,得不到感应,这真的,不是假的。

  早年,我刚刚学佛的时候,看谛闲老法师在《圆觉经亲闻记》序文里所说的,在序文里头所讲的;老法师讲经,自己写讲义,《圆觉经讲义》是他自己写的,可见得他讲经很认真、很负责任。但是他的讲义拿在讲台上,有的时候用不著,滔滔不绝就这么发挥,下面听经的有几位大德居士,他们在底下记笔记。江味农居士就是其中之一,到第二天把老法师所讲的笔记,送给老法师去看,老法师一看,问他:这是我讲的吗?我怎么会讲得这么好?都不知道。这是真的。李炳南老居士讲经,他讲经也很认真,讲经那一天,一天不见人,一天不见客,自己关在一个小房间里预备。所预备的东西在讲台上常常也用不著,这是他老人家常常告诉我们的,讲台上有感应。你们诸位要稍稍留意一下看,我在讲台上相貌跟在台下不一样,你们有没有发觉出来?讲台上的音声不一样、相貌不一样,三宝加持,所以诸位要留意就能看出来。我讲的东西,没有讲稿、没有笔记。好像是前年,我在洛杉矶连续讲八天,一天两个小时,没有讲稿、也没有经本,上台就讲。讲完之后,你要问我,不知所云,真的不知所云。他们有录音带,他们保留录音带,还把录音带写出来,我不知道我在说什么?所以你们真正发心上讲台,这个感应是很平常的,是很容易得到的,真心就有感应,妄心就没有感应。妄心有感应,那都不是好事情,要真心、真诚,为了利益一切众生。

  所以应化身确确实实是无意的、无心的。唯有无心,才叫做自性的流露,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如果有心,他是从心意识里头流出来的。心意识里面流露出来的是凡夫,凡夫之见;从真如本性里面流出来的是佛知佛见,那怎么会一样?在这段经文里面,我们一定要把这个道理事实真相搞清楚,你才知道如何在日常生活当中,离言说相,受持《金刚般若 》。无所说是无其所说,心里面没有,没有这个意思,没有这个念头,不是没有说,他有说。世尊经教是从真如本性里面流出来的,自自然然流出来的。一切众生这些言语从哪里流出来?刚才说过,从心意识里头流出来的。心意识是三心二意,妄心;妄心的本体是真心。由此可知,所有一切众生的这些言语言论,他真心里头也是没有,跟佛没有两样;佛是直接流的,他是透过心意识流的,那又何必当真、又何必去计较?这个道理懂得,我们跟一切大众相处,听一切众生的言论,我们的心清凉自在。不但不为他所转,言是境界,不为境界所转,反而能转境界。《楞严》上说得很好,「若能转境,则同如来」。怎样转境?受持《金刚般若 波罗蜜》,离言说相,就转境了。你不会转境,人家说东说西,你就被人牵著转,那才叫真可怜。一句、半句都记在心里头,都放不下,一天到晚生烦恼,那多苦。这苦从哪儿来?自己找来的,没人给你,你要觉悟。如果能统统不放在心上,毫不在意,境界就转过来,成就智慧。他讲的那些东西、那个事实真相完全了解,你就生智慧、不生烦恼。凡夫在境界生烦恼,佛菩萨在境界生智慧。无所行、无所得,《金刚经》上这些句子都不少。意同此,这个意思是一样的,就跟此地讲「无所说」的意思一样,这都是从真心本性里面所说的。

  【性体自证,名为如来。如来即是证得平等性体,理智一如,能所一如。】

  江居士的注子注得好,的确注得很详细、很透彻。虽然他是近代人,读《金刚经讲义》的人不少,但是读了能够有受用的人不多,因此他这个讲义,还要透彻的来讲解;不讲解,意思还是看不出来,怎么个修法,如何应用在日常生活上,还是抓不到头绪。这就是不能不详细讲解的道理。

  性体要自证,别人不能帮你证,这桩事情任何人都帮不上忙,诸佛如来大慈大悲也帮不上忙,一定要你自己去证。证得就叫如来。如来这个名字好,《金刚经》上有解释,「如来者,诸法如义」。什么叫诸法如义?底下讲:「理智一如,能所一如」,就是这个如义,这个意思很深很深。要亲证,不亲证别人说出来反而发生误会,你一听反而迷惑颠倒,莫知所云。所以这个事情不能细说,点到为止。在大经上,我们常常也听到,生佛一如(众生跟佛)、性相一如、理事一如,展开来无有一法不如。那个时候就恭喜你,你已经成了如来。这个地方讲的一如,就是宗门所讲的万法归一。一就如,二就不如,二的问题就严重,一就如。一是平等性体现前;也就是说,转末那为平等性智,这就行了。诸位要知道,末那转,第六意识一定转;第六意识转,末那未必转。好像我们上楼一样,我们上到第三层楼,那第二层楼一定上过,上到第二层楼,未必到第三层。前五识是第一层,第六意识是第二层,第七识是第三层。转末那一定转第六识,换句话说,平等性智、妙观察智都现前,见到万法一如。证得也就是见到的意思,见到当然就证得。知道法法平等,无有高下、无有差别。

  【如来所说,皆是真如自性中自在流出。初未起心动念。】

  这个意思刚才我已经透露出来。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从来没有一天中断,有没有个意思?没有,确实没有意思。无说而说,决定没有起心动念。

  【虽终日说、炽然说】

  炽是比喻,好比火烧得很猛,意思就是讲他不断的说,不断说就是炽然的意思。

  【刹说、尘说】

  这是比喻多,像尘刹那么样的多,说得那么多。

  【实无言说之相】

  这是真的。不但言说之相没有,他根本没有起心动念。如来恒常住在大寂灭定中,哪有说?七地菩萨已经证无生法忍,证无生法忍就无有言说,何况如来在寂灭忍地。

  【尚无说相,安有所说之法相耶。故曰如来无所说。】

  这一句话是真的。说如来无所说,如来是清净心,如来是真如本性,这意思就是告诉我们,我们六道凡夫,业障深重的众生,要从真心本性上来看,跟如来一样都是无所说。这是世尊在一切经里面常常教导我们,不要著言说相,为什么叫你不要著言说相?因为清净心中实在没有言说相,假的;你要是执著,叫自找苦吃,那是迷惑颠倒。实实在在没有,不可以自寻烦恼,不要自找麻烦。如来无所说,我们清净心中也无所说。此地不说佛无所说,他不能用这个字,要说佛,我们众生就有差别,说如来,我们没有差别,从自性上讲的,这个意思很深很深。

  须知此两节经文义趣,义是道理,趣是归趣。

  【世尊实令奉持者离念也】

  前面教我们不要执著名字相,这段教我们不要执著言说相;不执著名字、不执著言说,就是离念。念是什么?妄念。就是离念。

  【念不离,则名言之相终不能离。】

  我们现在知道学般若 难,我跟大家讲《金刚经》,可以说讲得很详细,我过去听我的老师讲《金刚经》,也没有讲得这么详细。虽然说得这么详细,你们会不会受持?还是不会。道理在哪里?你现在是只听说而已,事实真相你没见到,只听我这么讲法,是不错,是要放下,出了讲堂还是放不下。你要是见到这个事实真相,你就真放下,这一放下,你的举止、你的容貌就变了,这个人快乐。从前过的日子很苦,现在所有一切忧虑牵挂统统没有,真快乐,他所现出的相,真快乐的相、真自在的相,一丝毫的执著都没有。这两段经文它的大主意是教我们离念,离妄念、离妄想。

  《起信论》云,马鸣菩萨的《起信论》,《起信论》实在讲是非常好的一部论典,里面所说的事理,简要详明,通一切大乘经,所以古大德注经常常引用《起信论》。这里引用《起信论》里一段话:

  【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

  菩萨造论,最近也有同修问过我,为什么古大德注解佛经,有的本子叫疏,有的本子又叫钞,有的本子又叫讲义,有的本子也叫论,好多不同的名字,这是什么意思?给诸位说,统统是注解,都是注解的名字。注解为什么会分这么多名字?那是注解的分量不相同。如果这个注解用一个论字,意思就是告诉大众,我的注解绝对正确,绝对没有错误,佛来了也可以给我印证,那就叫做「论」。注解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依据经文一句一句的注解,我们称它作论典。像《大智度论》,《大智度论》就是《摩诃般若 波罗蜜经》的注解。这种论叫「释经论」,解释经的,一句一句的注解,叫释经论。他用一个论字,就是里面决定没有错误,菩萨作的。像《起信论》,马鸣菩萨作的,这种论不是注一部经的,是大乘经里面的道理,他拿来发挥,讲的都不出大乘经的范围,都是佛说的道理,他来发挥,为我们详细讲解,这种论叫「宗经论」;宗是依据,它是依据经的,但是它不是一句一句注解。论有这两种,所以说注解有这两种…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三十三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