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三十二集▪P2

  ..续本文上一页够破坏金刚,用金刚来比喻般若 智慧,般若 智慧能断。我们要依金刚般若 的智慧,能断一切染缘。

  【奉持二义,当机立断,坚持不懈,降伏习气。】

  题里有能断,世尊嘱咐我们要「汝当奉持」,要把能断、奉持这两个意思记住,这是佛对我们的教诲。当机立断是信心清净,一丝毫疑惑都没有。坚持不懈,这是功夫。在净宗里面讲就是净念相继,这是功夫。降伏习气是效果、成绩。我们见思烦恼的习气虽没有灭断,但是伏住,它不起作用,这是成就甚深的禅定功夫。

  「庶几有一心不乱之可能」,我们用这个方法来念佛,才有可能得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是禅定,是相当深度的禅定;理一心不乱是明心见性,那个功夫深。如果得事一心不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方便有余土;得理一心不乱,生西方极乐是实报庄严土,品位都非常之高。所以往生极乐,径登不退,不难也。纵然我们没有到一心不乱,我们能够把烦恼习气伏住,心得到清净,念到功夫成片,所谓功夫成片就是一切时、一切处,心里只有一句阿弥陀佛,除这一句阿弥陀佛之外,所有一切的妄想、牵挂、忧虑统统放下,这叫功夫成片,能念到这个功夫,就决定得生,这是生凡圣同居土。上乘的功夫我们未必有把握能得到,这样的功夫说老实话,人人都可以得到。只要你真的肯放下,真的接受世尊在本经所说的事实真相,你能够肯定,你能够承认,「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果你真的肯定,真的承认,你哪有放不下的道理?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

  只要你肯放下,功夫成片不难,古德所谓万修万人去,这个话一点都不假。念佛而不能往生的,没有别的,没放下,还有一些牵肠挂肚的,不肯放下,那就没法子!所谓「带业往生」,功夫成片的人,烦恼没有断,见思烦恼没有断,尘沙烦恼没有断,无明烦恼没有断,统统都带著往生,是这么个意思。事一心不乱,见思烦恼断了,那就不带,带什么?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没断,带业往生。念到理一心不乱,见思、尘沙都断,无明有四十一品才破几品,还得带几品,还是带业往生。华藏世界,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文殊、普贤发愿求生西方净土,他带不带业?带业。他是等觉菩萨,带最后一品生相无明,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往生。诸位一定要知道,凡是生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一个不带业的,等觉菩萨带一品生相无明,还是带业。

  过去有些人说,带业不能往生,一定要消业才能往生,把念佛人搞得迷迷糊糊的,真是搞得天下大乱,起这么一个波浪。那个时候正好我在美国弘法,我到洛杉矶,洛杉矶周宣德老居士在机场迎接我,一见面就是很悲哀的气氛,给我说:法师!现在有人讲带业不能往生,一定要消业才行,我这几十年不就完了、白念了。我听之后笑笑,我给老居士说:老居士!带业不能往生,就算了!就不要去。他听了就很奇怪,眼睛瞪著看著我,为什么我说得这么轻松。我就告诉他:假如带业不能往生,西方世界就一个阿弥陀佛孤家寡人一个,你去干什么!他还是没有听懂,最后我只好给他讲:文殊、普贤是华藏世界毗卢遮那佛的等觉菩萨,这你知道吗?知道!他们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还带一品生相无明,是不是带业?他想想,不错!是带业。不带业的,西方世界只有一个人,阿弥陀佛不带业,除阿弥陀佛之外,每一个人都带业,只是带得多、带得少而已,哪个不带业!怎么可以说是带业不能往生,哪有这种道理!但是那个时候,讲这个消业往生的人,在美国很有声望、很有名气,我们也得罪不起,得罪他,在那边弘法会受到障碍,这就是讲经有顾忌。我后头又加一句捧捧他,他说消业也没错!为什么?多消一点,你不就少带一点,品位高一点,他也很慈悲。这就补一补,否则的话会惹麻烦!人家势力很大惹不起,虽然他说错,我们也从旁边还是要补一点,也要赞叹他一点,说他很慈悲,让我们多消一点,少带一点,品位高一点。他听到我们这个说法,也许会原谅一点,不至於找麻烦。我们看底下这段经文:

  经【所以者何】

  这一科就一句话,我们细看江居士的分科,真的是很有道理。在其他古今注解里面,没有这个分法;也就是说没有看得这么透彻,看得这么详细。详明所以,这一句是总标。

  【所以者何四字,标词,使人注意也。】

  这句话是提醒听众的注意,提醒读者的注意,注意什么?底下几段经文,从六十四到六十九节,这一段经文非常重要,皆是开示修持之法,皆是说明「以是名字,汝当奉持」之所以然。为什么一定要遵守金刚般若 波罗蜜的方法来修行?道理在哪里?我不依这个方法不行吗?说实在话,不依这个方法真的不行,连念佛人不依这个方法都不能得功夫成片,都不能往生,可见得《金刚般若 》的指导原则,是涵盖一切法门。在我们过去以为,这总是大乘经、大乘教,哪里晓得连小乘教都包含在内。小乘虽然没有读过《金刚般若 》,没有听过《金刚般若 》,小乘人证果还是要无住,他要有住的话,他就不能证果,这个我们在前面读过。须陀洹是初果,须陀洹不著证果之相,如果须陀洹著相,他就不能成为须陀洹,这才叫我们恍然大悟。连小乘初果,到大乘等觉菩萨,没有别的,就是无住生心而已。无住生心大家做的程度不一样,程度最高的是大乘等觉,程度刚刚达到标准的是小乘初果,才达到这个标准。你要问修的是什么?无住生心而已。这就说明,金刚般若 统摄一切法门。

  此一句中含三义。这个实在讲,要不是很细心的人看不出来,江味农居士不愧在本经下了四十年的功夫,他比一般人看得的确是仔细,一般人看不出来的,他发现了,他为我们说出来。我们仔细观察,他讲得有道理,确确实实符合经义。这三个意思:

  【第一是如何而断,第二是从何断起,第三是因何须断。】

  为什么一定要断?底下就把这三个意思略微做一个说明。

  【如何而断。断者,断我见也。我见是妄想之别名。妄想原是真心所变,本不能断。所谓断者,破之而已。】

  这几句话很重要。所以世尊在入灭之前,最后的遗教有四依法,我们后学之人决定不能够忘掉。四依法:第一个是「依义不依语」。这里面就有这个意思在,如果是依语,后来结集成经典,文字是语言的符号,语不必依;换句话说,文字也可以不必依。要依什么?依它的意思,那就对了。意思要正确,言语、文字不要紧,如果执著在言语文字上,可麻烦了。你看这里断,怎么个断法?断不掉的。不能断的,为什么不能断?十法界依正庄严是自性变成的相分,相断了,性也就没有,性就灭掉,哪有这个道理!性永远不生不灭,所以相是不会断的。相虽然不断,它会变,相会变,因为相会变,所以佛教给我们要生心;因为相刹那不住,刹那不停的在变,它不是永远存在的,所以佛教给我们无住。无住生心都是因为相是刹那不住在变化,佛教给我们这个修行的纲领,与事实真相完全相应,是这么个道理,这是诸位同修必须要搞清楚的。

  这是断我见。我见确确实实是妄想,妄想就是无明。一切众生不起念则已,一起念,第一个念一定是我,不能说起念里头没有我,没有这个道理。「我」是一个根本的妄念,根本无明。我们大家在座的同修,我想每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你在作梦的时候,梦中有没有我?一定有我,不会做一个梦,梦里没有我,一定有我,没有我也就没有梦,没有我什么麻烦都没有。所有一切麻烦都是我来的,就是这个根本无明,无始的妄想。这个东西是真心变现的,它相虽然是妄的,它体是真的,体是永远不变的,相是千变万化,刹那刹那不住的在变。我们今天看的这个现象,今天看这个样子,昨天它也是这个样子,好像没有什么变化,其实不晓得经过多少变化。我们看的样子好像没有变,是这个相的相续相,前面这个相是这个样子,变一个相,还是这个样子,跟这个很相似,我们看的是相续相,是延续的相,绝对不是一个相,相不能存在,所谓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那是真正的样子,这是真相。由此可知,相会变,不会灭,所以佛教给我们无住生心。由此可知,经上所讲的断,实际上是转变。我们断烦恼,烦恼是迷、是执著,转烦恼为菩提,菩提是觉、是不迷;把它转过来,对那边来讲是断,其实是转过来。转生死为涅槃,转凡成圣。诸位要晓得,真正的意思是讲转变,不是真的断,决定断不了。此地讲破之而已,是破妄想、破执著,是这个意思,都是转的意思。

  【云何能破】

  破跟转是一个意思,诸位要记住,我们讲转大家好懂,讲破跟断难懂,讲转好懂。怎么个转法?开解而已。一定要明了事实真相,就转了,念头就转。为什么一般人转不过来?断不了?他不了解事实真相,他转不过来。一般人对於世间五欲六尘贪恋,情执放不下。为什么他不肯放下?他以为是真的,他以为他自己真得到,以为这个身是真的,我真的能得到,把身心一切万物都以为是真实的。如果果然是真实的,你在这里面怎么起贪心,释迦牟尼佛点头,对!你说得很对,那真有,你真得到;如果真相完全是一场空,你在这里头起这种心,想贪得的话,佛看了摇头,因为你根本没有得到,完全是个妄想。所以本经讲「三心不可得」,用意很深。三心不可得,就是你能得的是空的;又说「一切法是缘生」,给你说缘生就是一切法是假的,不可得。由此可知,能得跟所得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你要是把这个事情搞清楚、搞明白,试问问你应不应该放下?当然放下,再也不打妄想了。稍稍还有一点贪著放不下,真相没搞清楚。放下不难,搞清楚难。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那个真的不难。事实真相搞清楚,难!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为我们讲经说法,就是把事实真相讲清楚,让我们了解,让我们明白,我们自然就放下。这一放下,就是菩萨,就是佛。

  【断我见,并无别法,唯在彻底明理。】…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三十二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