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夠破壞金剛,用金剛來比喻般若 智慧,般若 智慧能斷。我們要依金剛般若 的智慧,能斷一切染緣。
【奉持二義,當機立斷,堅持不懈,降伏習氣。】
題裏有能斷,世尊囑咐我們要「汝當奉持」,要把能斷、奉持這兩個意思記住,這是佛對我們的教誨。當機立斷是信心清淨,一絲毫疑惑都沒有。堅持不懈,這是功夫。在淨宗裏面講就是淨念相繼,這是功夫。降伏習氣是效果、成績。我們見思煩惱的習氣雖沒有滅斷,但是伏住,它不起作用,這是成就甚深的禅定功夫。
「庶幾有一心不亂之可能」,我們用這個方法來念佛,才有可能得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是禅定,是相當深度的禅定;理一心不亂是明心見性,那個功夫深。如果得事一心不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方便有余土;得理一心不亂,生西方極樂是實報莊嚴土,品位都非常之高。所以往生極樂,徑登不退,不難也。縱然我們沒有到一心不亂,我們能夠把煩惱習氣伏住,心得到清淨,念到功夫成片,所謂功夫成片就是一切時、一切處,心裏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除這一句阿彌陀佛之外,所有一切的妄想、牽挂、憂慮統統放下,這叫功夫成片,能念到這個功夫,就決定得生,這是生凡聖同居土。上乘的功夫我們未必有把握能得到,這樣的功夫說老實話,人人都可以得到。只要你真的肯放下,真的接受世尊在本經所說的事實真相,你能夠肯定,你能夠承認,「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果你真的肯定,真的承認,你哪有放不下的道理?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
只要你肯放下,功夫成片不難,古德所謂萬修萬人去,這個話一點都不假。念佛而不能往生的,沒有別的,沒放下,還有一些牽腸挂肚的,不肯放下,那就沒法子!所謂「帶業往生」,功夫成片的人,煩惱沒有斷,見思煩惱沒有斷,塵沙煩惱沒有斷,無明煩惱沒有斷,統統都帶著往生,是這麼個意思。事一心不亂,見思煩惱斷了,那就不帶,帶什麼?塵沙煩惱、無明煩惱沒斷,帶業往生。念到理一心不亂,見思、塵沙都斷,無明有四十一品才破幾品,還得帶幾品,還是帶業往生。華藏世界,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文殊、普賢發願求生西方淨土,他帶不帶業?帶業。他是等覺菩薩,帶最後一品生相無明,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往生。諸位一定要知道,凡是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一個不帶業的,等覺菩薩帶一品生相無明,還是帶業。
過去有些人說,帶業不能往生,一定要消業才能往生,把念佛人搞得迷迷糊糊的,真是搞得天下大亂,起這麼一個波浪。那個時候正好我在美國弘法,我到洛杉矶,洛杉矶周宣德老居士在機場迎接我,一見面就是很悲哀的氣氛,給我說:法師!現在有人講帶業不能往生,一定要消業才行,我這幾十年不就完了、白念了。我聽之後笑笑,我給老居士說:老居士!帶業不能往生,就算了!就不要去。他聽了就很奇怪,眼睛瞪著看著我,爲什麼我說得這麼輕松。我就告訴他:假如帶業不能往生,西方世界就一個阿彌陀佛孤家寡人一個,你去幹什麼!他還是沒有聽懂,最後我只好給他講:文殊、普賢是華藏世界毗盧遮那佛的等覺菩薩,這你知道嗎?知道!他們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還帶一品生相無明,是不是帶業?他想想,不錯!是帶業。不帶業的,西方世界只有一個人,阿彌陀佛不帶業,除阿彌陀佛之外,每一個人都帶業,只是帶得多、帶得少而已,哪個不帶業!怎麼可以說是帶業不能往生,哪有這種道理!但是那個時候,講這個消業往生的人,在美國很有聲望、很有名氣,我們也得罪不起,得罪他,在那邊弘法會受到障礙,這就是講經有顧忌。我後頭又加一句捧捧他,他說消業也沒錯!爲什麼?多消一點,你不就少帶一點,品位高一點,他也很慈悲。這就補一補,否則的話會惹麻煩!人家勢力很大惹不起,雖然他說錯,我們也從旁邊還是要補一點,也要贊歎他一點,說他很慈悲,讓我們多消一點,少帶一點,品位高一點。他聽到我們這個說法,也許會原諒一點,不至於找麻煩。我們看底下這段經文:
經【所以者何】
這一科就一句話,我們細看江居士的分科,真的是很有道理。在其他古今注解裏面,沒有這個分法;也就是說沒有看得這麼透徹,看得這麼詳細。詳明所以,這一句是總標。
【所以者何四字,標詞,使人注意也。】
這句話是提醒聽衆的注意,提醒讀者的注意,注意什麼?底下幾段經文,從六十四到六十九節,這一段經文非常重要,皆是開示修持之法,皆是說明「以是名字,汝當奉持」之所以然。爲什麼一定要遵守金剛般若 波羅蜜的方法來修行?道理在哪裏?我不依這個方法不行嗎?說實在話,不依這個方法真的不行,連念佛人不依這個方法都不能得功夫成片,都不能往生,可見得《金剛般若 》的指導原則,是涵蓋一切法門。在我們過去以爲,這總是大乘經、大乘教,哪裏曉得連小乘教都包含在內。小乘雖然沒有讀過《金剛般若 》,沒有聽過《金剛般若 》,小乘人證果還是要無住,他要有住的話,他就不能證果,這個我們在前面讀過。須陀洹是初果,須陀洹不著證果之相,如果須陀洹著相,他就不能成爲須陀洹,這才叫我們恍然大悟。連小乘初果,到大乘等覺菩薩,沒有別的,就是無住生心而已。無住生心大家做的程度不一樣,程度最高的是大乘等覺,程度剛剛達到標准的是小乘初果,才達到這個標准。你要問修的是什麼?無住生心而已。這就說明,金剛般若 統攝一切法門。
此一句中含叁義。這個實在講,要不是很細心的人看不出來,江味農居士不愧在本經下了四十年的功夫,他比一般人看得的確是仔細,一般人看不出來的,他發現了,他爲我們說出來。我們仔細觀察,他講得有道理,確確實實符合經義。這叁個意思:
【第一是如何而斷,第二是從何斷起,第叁是因何須斷。】
爲什麼一定要斷?底下就把這叁個意思略微做一個說明。
【如何而斷。斷者,斷我見也。我見是妄想之別名。妄想原是真心所變,本不能斷。所謂斷者,破之而已。】
這幾句話很重要。所以世尊在入滅之前,最後的遺教有四依法,我們後學之人決定不能夠忘掉。四依法:第一個是「依義不依語」。這裏面就有這個意思在,如果是依語,後來結集成經典,文字是語言的符號,語不必依;換句話說,文字也可以不必依。要依什麼?依它的意思,那就對了。意思要正確,言語、文字不要緊,如果執著在言語文字上,可麻煩了。你看這裏斷,怎麼個斷法?斷不掉的。不能斷的,爲什麼不能斷?十法界依正莊嚴是自性變成的相分,相斷了,性也就沒有,性就滅掉,哪有這個道理!性永遠不生不滅,所以相是不會斷的。相雖然不斷,它會變,相會變,因爲相會變,所以佛教給我們要生心;因爲相刹那不住,刹那不停的在變,它不是永遠存在的,所以佛教給我們無住。無住生心都是因爲相是刹那不住在變化,佛教給我們這個修行的綱領,與事實真相完全相應,是這麼個道理,這是諸位同修必須要搞清楚的。
這是斷我見。我見確確實實是妄想,妄想就是無明。一切衆生不起念則已,一起念,第一個念一定是我,不能說起念裏頭沒有我,沒有這個道理。「我」是一個根本的妄念,根本無明。我們大家在座的同修,我想每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你在作夢的時候,夢中有沒有我?一定有我,不會做一個夢,夢裏沒有我,一定有我,沒有我也就沒有夢,沒有我什麼麻煩都沒有。所有一切麻煩都是我來的,就是這個根本無明,無始的妄想。這個東西是真心變現的,它相雖然是妄的,它體是真的,體是永遠不變的,相是千變萬化,刹那刹那不住的在變。我們今天看的這個現象,今天看這個樣子,昨天它也是這個樣子,好像沒有什麼變化,其實不曉得經過多少變化。我們看的樣子好像沒有變,是這個相的相續相,前面這個相是這個樣子,變一個相,還是這個樣子,跟這個很相似,我們看的是相續相,是延續的相,絕對不是一個相,相不能存在,所謂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那是真正的樣子,這是真相。由此可知,相會變,不會滅,所以佛教給我們無住生心。由此可知,經上所講的斷,實際上是轉變。我們斷煩惱,煩惱是迷、是執著,轉煩惱爲菩提,菩提是覺、是不迷;把它轉過來,對那邊來講是斷,其實是轉過來。轉生死爲涅槃,轉凡成聖。諸位要曉得,真正的意思是講轉變,不是真的斷,決定斷不了。此地講破之而已,是破妄想、破執著,是這個意思,都是轉的意思。
【雲何能破】
破跟轉是一個意思,諸位要記住,我們講轉大家好懂,講破跟斷難懂,講轉好懂。怎麼個轉法?開解而已。一定要明了事實真相,就轉了,念頭就轉。爲什麼一般人轉不過來?斷不了?他不了解事實真相,他轉不過來。一般人對於世間五欲六塵貪戀,情執放不下。爲什麼他不肯放下?他以爲是真的,他以爲他自己真得到,以爲這個身是真的,我真的能得到,把身心一切萬物都以爲是真實的。如果果然是真實的,你在這裏面怎麼起貪心,釋迦牟尼佛點頭,對!你說得很對,那真有,你真得到;如果真相完全是一場空,你在這裏頭起這種心,想貪得的話,佛看了搖頭,因爲你根本沒有得到,完全是個妄想。所以本經講「叁心不可得」,用意很深。叁心不可得,就是你能得的是空的;又說「一切法是緣生」,給你說緣生就是一切法是假的,不可得。由此可知,能得跟所得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你要是把這個事情搞清楚、搞明白,試問問你應不應該放下?當然放下,再也不打妄想了。稍稍還有一點貪著放不下,真相沒搞清楚。放下不難,搞清楚難。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那個真的不難。事實真相搞清楚,難!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爲我們講經說法,就是把事實真相講清楚,讓我們了解,讓我們明白,我們自然就放下。這一放下,就是菩薩,就是佛。
【斷我見,並無別法,唯在徹底明理。】…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叁十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