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第十六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9-23-016
請掀開經本,卷二,第二十七面,從最後這一行看起,第四段看起:
【用功最要是作觀,作觀即是改變想法、看法,凡夫見思皆不離執著,即是錯誤。】
這部經講了這麼多天,諸位同修若是沒有缺席的話,大概這個意思都能夠體會到,知道妄想執著之嚴重。我們不僅是現前受到傷害,無量劫來,對我們傷害最大的、最嚴重的,無過於此。了解這個事實真相,明白了這個道理,如果在這一生當中,我們要想真有一個成就,成就實在講是無比的殊勝。就以最現實的話來說,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會得到真實幸福美滿的生活,就要把世尊的教誨,認真的去思惟,認真去想一想,想通了當然我們就會很認真的去奉行、去照做。世法、出世法這些名相都是假名,有沒有這些事實?事實有的,怎麼有的?都在觀念上,一個錯誤的觀念,你就製造六道輪回,永遠不能擺脫六道輪回,這叫世間,世間是這個意思。如果你看破、放下,你就能夠脫離六道輪回,那就叫做出世間。所以出世間、世間,在乎我們一念之間。因此,修行用功最要緊的就是作觀,前面講觀照、照住、照見,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大小乘佛法,各宗各派都離不開這個原則。
什麼叫做「作觀」,這是佛學的一個名詞,古人有種種解釋,但是我們愈看愈迷惑,所以名相名詞的術語,正確的解釋對我們初學人來說,似乎相當困難。這個地方解釋得簡單,也容易明了,就是改變想法,改變看法,「觀」實在就是觀念。觀念兩個字,分開來講,觀是看法,我們對人、對事、對物,對宇宙人生的看法;念是想法,你怎麼個看法,怎麼個想法。凡夫見思,見是見解,就是看法,思就是想法,皆不離執著,那個病就在此地,總離不開分別執著。佛在這一部經爲我們指示出來,這是錯誤,嚴重的錯誤。世尊當年在世,說法四十九年,一切法所說的,都不外是這個事實真相,叫我們先要認識清楚,妄想、執著是錯誤的。實在講見思煩惱之所由,它的根源就是從這個地方生出來,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知道之後,要認真去把它轉移,也就是把它斷除,斷除不如說轉移來得切實。
請翻過經本,看二十八頁,「吾人終日所聞」,這是舉一個例子來說。「車聲、人聲,種種喧擾聲」,這些話特別是我們住在都市,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幾乎沒中斷過,所接觸的境界。「然此實非車聲、人聲、種種喧擾聲」,我們聽到是車聲、是人聲,是許許多多很多種的這些音聲,我們現在講的噪音。修行人把觀念轉過來了,轉過來之後,他們聽的跟我們聽的不一樣,我們聽的是許許多多的噪音,念頭轉過來,他們所聽到的是說法的音聲,法音宣流,果然就不相同了。
【乃無常、苦、空、無我聲】
這種情形幾乎有一點像佛經上講極樂世界的狀況,這看你能不能轉得過來,你仔細觀察音聲。所以佛門用這個觀字用得好,觀是不用心意識,用你的清淨心、真實智慧,你去觀察,確實是無常,在這個境界裏面展現出無常、苦、空、無我。
剛才講,這是舉一個例子,我們所聞。從這個例子當中,我們要深深體會到,不僅是所聞,我們所見到的,見到一切人,見到一切事,見到一切物,就擺在我們眼前,人事物是不是無常的,你能夠看出無常,你比過去就進步很多了。過去你迷在裏頭,你不曉得,現在你能夠看出無常,高明太多了!你看到苦空,不少人生活很辛苦,很明顯的我們見到。這個世間有不少大富長者,他生活怎麼樣?你仔細觀察,他苦不苦?他那個苦處比貧窮人還要苦,你有沒有見到?不要以爲他吃得很好,穿得很好,住大房子,出門有名牌轎車,你要知道他那一點點享受,他要付出多少代價,他比一般人苦!我們一般人出門自由自在,那些有錢的人出門要請好多保镖,那根本就很苦!他哪有我們這麼自由。你才曉得真苦,沒有一個不苦!你有沒有看出來?再往深處看,看到究竟處,一場空!這個空不是到他死了什麼都沒有了才空,當下即空,你就看出來,當體即空!
你要是把這些事實都看清楚,這些事實就在眼前。我們從早到晚一年到頭,從來沒離開,從來沒有中斷過;換句話說,就是在眼前,就是看不出來,這叫迷惑,這叫顛倒,我們不能不承認自己迷惑。諸佛菩薩爲什麼他看得那麼清清楚楚,他看清楚了,他才沒有妄想,才沒有執著,他才能真正徹底放下,放得那麼幹幹淨淨,顯示出的生活,真正得大自在!這個大自在就是真實的幸福美滿,沒有一絲毫的缺陷。我們要學就學這些,如何能叫我們現前的生活,過得跟佛菩薩一樣,你學佛才叫真的學到,你沒空過,真的學到,真得受用了。
【乃是般若 波羅蜜聲。】
聲是究竟圓滿智慧之聲。你的般若 波羅蜜,究竟圓滿的智慧,從這個地方顯現出來。眼見色,在色相裏面顯現出來,鼻聞香,在香味裏面顯示出來,顯示出來是無上甚深的微妙法。金剛般若 波羅蜜,就在見色聞聲之中。佛法到哪裏去求,你想想到哪裏去求?
【此經經文,乃至一切大乘經。】
不僅是《金剛經》的任何一句經文,實在講只要是佛說的經,任何大乘經典。
【無論何句,皆可作觀。】
我們都可以拿來,改變我們的觀念,改變我們的想法、看法。佛說得太多太多了,所說這些法裏面,也可以說有總有別,總就是從根本上說的,基本的原理原則,那個很好用;如果說「別」,那就是特別對治某一個毛病的。要知道世尊說法的善巧,說法的方便,我們在一些經典裏面應當怎樣來取舍。《金剛經》上,每一句都能作觀。可是在本經最後,末了的時候,佛跟我們講了一個總綱領,二句一偈,這就是總說,二句就是經末後所講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二句,真的它是總綱領,總治一切病,不是治一樣病、兩樣病的,總治一切病。不取於相,就是不著相,對於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眼見色,不要執著色相,耳聞聲不要執著聲相,鼻嗅香不要執著香的相,乃至於意知法不執著法相。外不著相,內如如不動,內不動心,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就成功了。真的是大乘佛法自始至終,修行的總綱領、總原則。《金剛經》上兩句話說出來了。
要怎樣才能達到外不著相、內不動心?你就要問,我們現在爲什麼會著相,爲什麼會動心?不知道事實真相,以爲外面這些相是真的,以爲自己這個身心也是真的,我可以得到它,我可以享受它,以爲如此!所以你見色聞聲,你就動心,你就要執著,毛病在此地,不了解事實真相。所以佛又說一偈,讓我們從這個偈子裏面,去體會到一切萬法的真相。這首偈就是「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這就說一切有爲法,有爲法包括世間出世間,一切法,如夢!幻、泡、影都是假的,都是比喻那個夢。露跟電短暫,說明這個假相很短暫,一刹那就沒有了。你了解事實真相,你自然就不執著,自然就不會動心。不執著,不會被外境誘惑;不動心,你才能保持你真實的智慧,因爲清淨心起作用是般若 智慧,那是照見。曉得有總有別,我們抓住總綱領。對別說的這些經句,觀察自己的毛病習氣之所在,可以針對自己的毛病,選擇幾條來作觀,這樣下手功夫就會很得力,得清淨心。
【行住坐臥,不離這個。】
這一句很要緊!因爲要改變我們的觀念、思想,那個時間要長,要綿密不可以間斷。必須要知道,我們的妄想、我們的煩惱,是無量劫到今天從來沒有間斷過,所以它的力量非常之強,我們今天念幾句佛法,是若有若無斷斷續續,你要想把妄想執著打掉,那是做不到的。一定要堅持,決定不能放松,行住坐臥不離這個。「則受用無窮」,你得的好處、得的利益,真是無有窮盡。什麼時候得到?現在就得到,一用功夫就得到了。如果功夫要是堅持不間斷的話,不夾雜、不間斷,在一般狀況之下,叁個月,那個境界可以說是你自己完全能夠覺察得到,叁個月境界就轉了,開始轉了,你就得法喜,法喜充滿你就得到。
【讀經,是經轉我。作觀,則爲轉經。經轉我,則以經轉移凡情。我轉經,則常生智慧,更爲重要功夫。】
這一段裏面講了兩個層次的功夫效果。我們入門下手,讀經,從這裏下手,讀經的目的在哪裏?就是前面講的作觀,改變我們想法、看法。用讀經的方法,改變我們的想法、看法,這就是經轉我。用經轉變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這是初學,實在說一定要從這個地方入門。至於我轉經,要是入門就是這樣的,我們在中國曆史上只看到一個人,六祖惠能大師。惠能以前沒有,一個也沒有,惠能大師以後,也沒有發現一個,所以這個人不能學他。這叁千年來,億萬人學佛才只有一個,我們怎麼能跟他學?所以那是特殊的例子,那個不能學,我們還要循規蹈矩,從讀經下手,從這個地方下手。功夫做到相當程度,也能夠進入第二個層次,轉經。
所謂轉經,就是教下裏面所講大開圓解。什麼叫做大開圓解?大家都知道,參禅會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用參究的方法,豁然開悟了,明心見性;教下教你讀經,用讀經的方法,讀到功夫純熟之後,也會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一樣的。你要曉得,用的方法手段不一樣,那個功夫累積,那是定功,達到一定的程度就開智慧,就開慧了。所以教下講大開圓解,到大開圓解的時候,就是我轉經了,那就不是經轉我。我們念佛,念佛,你用持名的方法,行!你用觀想的方法也行,用觀像的方法也行,你用讀經的方法也行,我每天念《無量壽經》、念《阿彌陀經》都可以,念經就是念佛,也行。念到事一心不亂,得念佛叁昧,念到理一心不亂,開悟了,明心見性了,到那個時候就轉經。轉經的時候是什麼現象?智慧現前。智慧現前的現象,那個樣子,你沒有見聞的時候,你心是清淨的,心是不動的,你一聽統統明了了,那就是智慧現前。
像《壇經》裏面六祖大師,六祖不認識字,《法…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十六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