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能執著的我沒有了,能執著的、能得的心沒有了,你還得個什麼?叁心不可得。這是從根本上消業斷惑,這不是從枝葉上,根本上。你打個什麼妄想?妄想不可得。
你所得的是什麼?所得的不外乎四相。「我相、人相」,我相、人相是從相對假立的。「衆生相」,這個衆生就是一切萬事萬物,萬事萬物都是衆緣和合而現的相。所以諸位要曉得,這個衆生不是指廣大的衆生、廣大的人,不是這個,那你就把意思講錯了。我們今天所謂動物、植物、礦物,再包括所有一切自然現象,都是衆生相。下雨、刮風都是衆生相,都是衆緣和合,由緣和合假立的,稱爲衆生相。「壽者相」,壽者是時間相續,由相續假而立。都是假的,我人是相對假,衆生是緣和合假,壽者是相續假。你所執著的這些物是假的,你能執著的心是假的,你還有什麼搞頭?還有什麼執著?還有什麼放不下的?如果把這些事實真相統統都搞明白了,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了,你心裏頭馬上就得大自在;換句話說,你的真心就現前,妄心沒有了,徹底了解它是虛妄、不可得。
衆生就是堅固的執著,不肯放下,不曉得能執著那個心是假的,所執著的這些物相也是假的。所以佛菩薩眼睛裏看芸芸衆生是可憐憫者。爲什麼可憐憫?假的、全是假的,如果是真的,真有這個事,佛不能夠說衆生是可憐憫者。因爲它是假的,怎麼樣打妄想、怎麼樣執著都是一場空,不是說到死了以後一場空,現前就是一場空,當下即空。這一執著壞了事,現前無量的煩惱,苦不堪言,將來輪回六道,永遠沒有出頭的日子。《金剛經》幫助我們明了事實真相,教給我們徹底放下,恢複自性,自性就是真心,禅家講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金剛經》的好處在此地。
「破處即是顯處」,破妄,真就顯了。破妄顯真「是同時,是一時」,不是有先後的,先破妄然後再顯真,不是的,是同時的。妄除一分,真就顯一分;妄除二分,真就顯二分。理可以頓悟,一下就明白了;事要漸漸的除,事上除一分,你的清淨心、你的般若 智慧就透一分。事上怎麼做?事上真的要放下,不要再執著!一定要依照經典的教訓,認真努力去做。這是把本經綱要給諸位報告出來,向下我們就開始讀到經文,綱要抓到之後,經文就不難領會。我們看經文:
第一段「證信序」:古德分科判教,首先將一部經分爲叁個部分,這叁個部分就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這一段經文是序分裏面的第一段,叫證信序,第二段是本經的發起序。我們看經文:
經【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
這是第一段的經文。諸位如果要讀《金剛經》,我們這次印的這個本子,外面有結緣的,大家可以請回去,讀誦非常方便。這個經本,經文旁邊有數目字,這個數字跟我們講義的段落完全是一致的,跟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裏面分的段落也是相同的,便於檢查。你要是想看這一段的講義,你照著這個數字對《金剛經講義》,或者對我們這個節要本子,很容易就找到了。便於檢查,我們把它標成數字。我們看這個小注:
【東晉道安法師,分判一切諸經爲序、正宗、流通叁分。】
我們中國人也很了不起,也確實有大智慧的人。道安法師是鸠摩羅什大師的學生,而且是羅什大師的高足,在當時社會一般人說,釋門四哲,就是羅什大師的門下四大弟子,稱爲四哲,道安就是其中之一,所以是羅什大師四大弟子之一。他看一切經都看成叁分,他這種說法,當時一般這些大德們不以爲然。因爲大家對佛經都非常尊重,如果把佛經分裂,好像是很不恭敬的樣子,不以爲然,聞者多疑。以後,印度古大德解釋佛經這個注解本子流傳到中國,也有這樣的分法。於是我們中國這些大德們才曉得,古印度的大德也有這個分法,這樣子對於道安法師這個分科就非常佩服,遵從做爲一個定則。以後,不論是講經、注解,都采取這個方法。這是講科判是從道安法師來的。
本經的序分,自「如是我聞」到「敷座而坐」。就是這個經本上前面的兩小段。我們把全經,這是根據江味農居士講義所分的科,總共分全部經文爲一百八十四段,一百八十四個小段,前面的兩個小段是序分。正宗分,是從「長老須菩提」到「是名法相」,這一段文字就長了,從第叁小段到一百七十九小段,這是屬於正宗分。流通分一共有五小段,從一百八十到一百八十四段。這個是叁分。流通分,「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只世界七寶,持用布施」,到最後「信受奉行」。這是全經大段落。
而江居士將本經的正宗分,正宗分文長,把正宗分又分爲四大段。這個分法,古來的《金剛經》注解裏頭都沒有,唯獨前清達天法師,他給《金剛經》做個注解叫《新眼疏》,新舊的新,眼睛的眼,叫《新眼疏》,他就是把這個經分作信解行證四分。江味農居士看到了非常佩服,采取他這個分法。仔細觀察《金剛經》的經文,確確實實有這四個意思存在,所以是一點都不勉強,這稱之爲大經。信解行證四分,最早的是清涼大師分《華嚴經》,《華嚴經》就分爲信解行證四大分、四大段。
《金剛經》也擺出四科的姿態,這是跟大經《華嚴》無二無別。實在講,它跟《華嚴》,我在前面跟諸位報告過了,《華嚴經》說得詳細,它說得簡單,確確實實可以說是《華嚴》的綱要,無論是理論、是方法,極其簡單扼要。到底怎麼修法?《華嚴經》,特別是《四十華嚴》善財五十叁參,可以說就是把《金剛經》的理論與方法,在日常生活當中表演出來給我們看。也就是經裏面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看看各行各業的人,他怎麼樣無住生心;「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看他們在生活當中,怎樣去做這兩句話;「應生無所住心,而行布施」,看他們在生活當中、在工作當中、在事業當中、在應酬當中,怎麼個做法?那是在《大方廣佛華嚴經》中。我們要是通達《金剛經》,可以說《華嚴經》的綱領你就抓住了,那讀《華嚴》就非常有受用。
【「如是我聞」至「千二百五十人俱」一段。】
這是第一段,是證信序,證是證明。
【凡結集一經,必具六緣,乃克成就。】
不但是結集經典,世尊當年講經說法,也要具足這六個條件,如果這六個條件不具足,法會就不能成就。像我們現前這個法會,也是具足這六個條件。第一個,你信佛,你相信《金剛經》,你才會來聽。你要是不信佛,不相信《金剛經》,你怎麼可能到這兒來?你不會來的。所以你一定相信,一定想聽,你才會來,你才會在這個時間,到這個地方來聽經。「時」是時間,我們八點鍾講到十點鍾,到這個時候你就來了,在這個時間之前,你不會來,我這裏沒有法會。講完之後,十點鍾以後散掉了,這裏也沒有法會。可見得它有時間性,時節因緣。有主,有主講的人,有場地,有大衆在一塊兒聚集,聽衆,我們這個法會才能圓滿,少一個條件都不能成功。佛是如此,現前也沒有兩樣。這叫做六種成就,一定要具足六緣、六個條件,我們法會才能夠圓滿的成功。
下面我們簡單介紹這一句的經義。佛法之難,難在它所說的意思是在言語之外,意在言外,說的是這個話,意思在外面。因此你不能執著言說,你執著言說,你什麼也不會,什麼也得不到,你要懂得它言外之意,那你就喜歡了,你就得受用了。我們先看文字的意思:
【不異爲「如」。】
如的意思就是一樣,沒有兩樣,完全相同,這叫如。
【無非曰「是」。】
非就是不一樣。
【華嚴經雲:信爲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
「如是」這兩個字是信成就,這兩個字的意思,淺的人看到很淺;深的人看到,其深無底!淺而言之,「如是我聞」,我是阿難尊者,阿難尊者在結集經的時候,首先說出這四個字。阿難是複講,阿難所說的,把佛當時講這部經,原原本本一個字不錯,一點意思也沒錯,重複說一遍,底下人把它記錄下來,這稱之爲經典。所以一開端,一定要說這四個字,表示阿難複講的跟佛所講的沒有兩樣,這個讓大家能夠相信。
世尊當年講經說法,沒有記錄成文字,經典是佛滅度之後,弟子們開會,想想世尊從前是怎麼講的,再把它記錄下來。結集經典的時候,佛不在世了,同學當中阿難尊者記憶力最好,記憶力很強,聽一遍永遠不會忘記,他有這麼好的記憶力,所以就推阿難出來複講,同學們給阿難尊者做證明,證明阿難講的沒錯。同學們很多,必須每一個同學都承認,不是少數服從多數,不是的。一個人有懷疑,說阿難你這句話我聽的好像不是這樣講的,那就得刪掉,一個人反對都不可以,必須全體一致,都點頭、都通過,才可以記錄下來。結集經典態度這樣的嚴格謹慎,就是要取信於大衆,取信於後世。所以經典前面加上「如是我聞」。
【看經聞法,貴在如實會得其意。果能消融歸我自性,則受用無窮。】
這句話非常非常重要,如果你要是真會了,你讀經、聽經,就跟每天喝水吃飯一樣,決定不能離開的,欲罷不能,這個不可思議。得受用,我講一個最淺、最小的受用,「無有疲厭」,這最小的。你看你們工作多了的時候,會累、會疲倦;如果你嘗到法味,當你疲倦的時候,這個經念上一段,精神就恢複,就不會疲倦,這是最小的好處。你現在得不到,念經念多了、念佛念多了會疲倦,你味道沒嘗到。你那個念是口裏頭念,沒有能夠體會到心上去,會到心上去的時候,那真受用,法喜充滿,無有疲厭。
有很多人問我:「法師,你講經講兩個鍾點,很累,很辛苦!」他們不懂,我不講經會累,講經不會累!那怎麼會累?前些年我在洛杉矶的時候,一天講九個鍾點,不累!愈講精神愈好,愈講聲音愈大。不講經的時候會累。所以你真正讀經、講經的話,不會累、不會疲倦,你嘗到味道了。所以這個地方要能夠如實體會到佛的真實義,真正消歸自性,這就得受用。底下略舉一舉,「如」是什麼意思呢?「如是」怎麼樣消歸自性?
【如】
就是如如不動的自性,真如就是本性。
【生佛本具之性體,真實之際如如不動。】
真實之際,我們在《無量壽經》上念過,《無量壽經》給我們講了叁個真實,第一個就是「開化顯示真實之際」。真實之際就是真如,就是本性,是宇宙人生一切萬法的本體,本體就是根源。宇宙從哪裏來的?人生從哪裏來的?一切萬法從哪裏來的?從這個地方生的。在佛法裏面叫做自性;在哲學裏面叫做本體。哲學裏頭有這個名,有本體之名,本體沒找到,不曉得在哪裏,不曉得是什麼。佛法裏面就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就是我們自己的本性,就是我們自己的真心,本性、真心是如如不動的,從來沒有動過,覺的時候不動,迷的時候也不動。迷,那個心會動,是妄心會動,真心不動。真實之際,「如」是這個意思。
【「是」,開化顯示當下即是。】
真如在哪裏?本性在哪裏?真心在哪裏?當下就是。不但是釋迦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是從真心自性裏面流露出來的,十方叁世,叁世是講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菩薩所說無量無邊法門,也是從這兒流露出來的。所以佛佛道同,沒有兩樣,兩樣就錯了。《金剛般若 》如是,《華嚴》、《法華》也如是,《彌陀經》、《無量壽經》亦如是,同一個根源裏頭流露出來的。既然同一個根源流露出來,我們要問:這一切經通不通?當然通。所以佛家才講:一經通,一切經通。不但一切經通,世出世間法,沒有一法不通,爲什麼?一切迷悟染淨都是從這裏面變現出來的。離了自性,離了真如,無有一法。這是「如是」兩個字的意思,淺而易知。
我們能得這一點淺意,就有受用,曉得佛經上所講的不是別的,是我們自性裏頭本來具足的,本來有的。換句話說,佛講《金剛般若 波羅蜜》,是我們自性的金剛般若 波羅蜜。你要是用這種態度來學習,來修學,那個味道不一樣了,受用不相同了。我們學的,不是釋迦牟尼佛的《金剛般若 波羅蜜》。現在我們讀經、學佛,爲什麼不得受用?說一句老實話,你所聽的、你所學的,是釋迦牟尼佛的經典,與自己不相幹,這個念得好苦!念得好累!好像被人家牽著鼻子走,自己一點做不了主。如果你一下覺悟了,這是我自己的金剛般若 ,那就不一樣了。主動的、自發的,味道完全不相同!你修淨土,是我自性淨土,你學《華嚴》、學《法華》,學一切法門,是自性法門。四弘誓願裏:自性法門誓願學,不是別人的。我們現在學佛法學得好辛苦,學得好累,觀念搞錯了,學的是人家的,都不是自己的。今天在這個地方,希望能夠喚醒諸位同修,豁然覺悟了,我要學自己金剛般若 ,自性裏顯露出來,這個味道就濃了,那完全不一樣。這一部《金剛經》念下來,是真的開智慧,真的得利益,改變我們整個生活的型態,確確實實能幫助你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四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