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叁·四聖谛簡釋
佛成道後,初轉*輪,是在古印度波羅奈國的鹿野苑(Sarnath),爲阿若陳如等五人說四聖谛法門。四聖谛的"聖"字,是解作"正"的意思。谛是真理,即是表明苦、集、滅、道的四谛法,是聖智所親自證驗到的四種人生正確真理。
一、苦谛——說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生老病死,人人免不了的痛苦。還有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都是苦的果報。
二、集谛——是說明人生集起貪嗔癡等許多煩惱的"因",去造種種的不善業,才會招受種種的苦果,故"苦"以"集"爲因。
叁、滅谛——是指修道所證的聖果,即是煩惱滅除,獲得無生(解脫生死)的真理。
四、道谛——道就是正道,道有多種,主要的指修習八正道,就會得到最勝智慧(般若),修善斷惡,解脫生死痛苦。
"集"爲"苦"的根本,此二谛又爲流轉于世間的因果;知苦而斷集,斷集以離苦,爲聲聞乘厭離世間的觀行。
"滅"爲"道"的收獲,此二谛即爲超出世間的因果;求證滅而修道,由修道以證滅,是爲聲聞乘修證涅槃的行果。
聲聞乘證得涅槃果,即斷集谛所集起之煩惱見思二惑,此見思二惑具含有十使:①貪,②嗔,③癡,④慢,⑤疑,⑥身見,⑦邊見,⑧邪見,⑨見取見,⑩戒禁取見。斷此十使乃修戒定慧叁學,以破我執,證得我空真如,而解脫生死。
當時佛以叁轉四聖谛開示陳如等五人,令彼等悟道。現將叁轉四聖谛列表于下:
【注】
⒈五陰熾盛苦——身心欲求如火之熾盛,故苦。
⒉轉*輪——佛說法,叫做轉*輪。輪的意義:①如碾米之輪,能碾破糠秕,喻佛法能破五住煩惱。②如舟車的輪,能通行抵達于目的地,喻佛法能通達四德涅槃(常、樂、我、淨叫做四德涅槃)。轉的意思,謂諸衆生能所改轉,即轉迷爲悟,轉染爲淨,轉凡成聖。故*輪依第一解,使衆生借以破五住煩惱,依第二解,使衆生由聞佛法喻如舟車可運載到達四德涅槃之岸。
⒊五住煩惱——①叁界見惑,②欲界思惑,③色界思惑,④無色界思惑,⑤無明惑。
⒋四谛法中苦集二谛是世間迷妄的因果,滅道二谛是出世間證悟的因果。苦谛是迷惑的苦果,集谛的主力爲貪嗔癡諸迷惑是苦因。滅谛是消滅煩惱,證涅槃果,道谛是修道的正因。
⒌佛初轉*輪說四聖谛叁轉十二*輪,教史上稱此次說法爲轉*輪經。
⒍佛陀在鹿野苑初轉*輪度五比丘,是佛教有僧伽的開始。也是有具足叁寶的開始。(最初的具足叁寶:佛寶是釋迦牟尼佛,法寶是四谛法,僧寶是五比丘。)
⒎五比丘的譯名根據巴利文與華譯對照如下:
①、KONDANNA(音譯空達)華譯陳如。
②、VAPPA(音譯瓦伯)華譯婆沙波或伐缽。
③、BHADDIYA(音譯裏雅)華譯跋提或婆提和跋陀羅。
④、MAHANAMA(音譯馬哈那嘛)華譯摩诃男或摩诃那摩。
⑤、ASSAJI(音譯阿沙據)華譯阿說示或阿濕波恃和阿舍波,又譯馬勝比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