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入門 二十一·六根本煩惱

  二十一·六根本煩惱

  

  聲聞乘是以斷煩惱(見思二惑)而成就阿羅漢果,故介紹聲聞乘前,必須先認識什麼是六根本煩惱。

  煩惱即迷惑,人類因迷惑而造諸惡業,受種種的痛苦。這痛苦的來源,乃由六根本煩惱而起的。現略說明于下:

  一、貪——是貪愛、貪戀、貪著。對于五欲過分追求,或不義的竊取,或對于自我的財物與所學的理法,悭吝不舍,不肯惠施于人。只爲私欲,損害他人,貪之爲害,罪業深重,經雲:"死墮餓鬼,受饑渴報。"

  二、嗔——是嗔恚。對違逆不順之境,不能忍受,生起忿怒,或橫起暴惡,損害他人,或饑渴寒熱到來,無涵養心,而生嗔恨。華嚴經雲:"一念嗔心起,八萬障門開。"嗔恚之惱害,死墮地獄,受身相醜陋報。

  叁、癡——是愚癡迷昧,智慧閉塞,是非不辨,事理不明,謗無因果,起諸邪見,名爲愚癡。因愚癡而妄生貪求,求之不得,則成嗔恚,故愚癡爲叁毒(貪、嗔、癡)總根,能造傷天害理之事,死墮畜生中,受人宰割。

  四、慢——是我慢貢高,驕傲自大,看不起人,對于他人不如自己的,或超過自己的,乃至與我程度相等的,都表現輕慢態度,造成不能與人和睦共處的苦惱。

  五、疑——疑是懷疑不信。對佛教真理,善惡業力,以及世間一切實事實理,都不能誠信無疑,杜塞善門,滋生邪見,造出是非惡業。

  以上貪、嗔、癡、慢、疑五煩惱,是心著垢染,系縛不脫,謂之思惑,即思想上的迷惑錯誤。其性質遲鈍,難以製服,尤其無明惑不易斷滅,故稱爲五鈍使。

  

  六、不正見——由思惟不正,産生錯誤的知見,有五不正見,即是:

  (一)、薩迦耶見——華譯身見,或我見。因執此身以爲有"我",其實此身是五蘊(色、受、想、行、識名五蘊)四大(地、水、火、風名四大) 和合之身,本來是無常敗壞之物,而無知執之爲"一",爲"常",爲"遍",爲"主宰"的實我存在,即是薩迦耶見。

  (二)、邊見——又名邊執見。邊是鄙陋或偏差的意思。即謂所得的知見鄙陋,有所偏蔽,執常執斷,各落一邊。執常的知見,以"常"爲恒常不變,人死仍舊爲人,牛死仍舊爲牛,貧窮永遠是貧窮,富貴永遠是富貴。執斷的知見,以人死一滅永滅,無有生死輪回升沈之事,則作惡何畏?無善惡因果可論。

  (叁)、邪見——不正的知見,不信正法,撥無因果,毀謗聖賢,壞諸善事。

  (四)、見取見——見即指前說的"我見、邊見、邪見"。取是取著不舍,乃對前說叁不正見,執以爲實。又這見亦名"非果計果",即是自己還沒有親證聖果,而妄執已得到聖果的錯覺。

  (五)、戒禁取見——戒是戒止殺盜淫妄之類,禁是禁絕飲酒、賭博、吸鴉片煙等嗜好。持戒和守禁,本來是好的,爲什麼反說不正見?這因爲過患在一個"取"字。取是執著,即妄自執著其所持不正的戒禁爲最殊勝。如印度,有一種外道,他們持牛戒,或持狗戒,便食草食糞,或作投岩、投水、赴火、臥荊等種種苦行,本非出世正因,而執著修此類苦行之因,是獲得最上的涅槃妙果,故又名"非因計因"。

  以上五種不正見,是知見上的迷惑,稱爲見惑。是因爲邪師、邪見、邪思維等,而生起不正見。如聞正法,于見道中,即能頓斷惡見,因爲易斷惡見之故,稱爲五利使。佛經有說,舍利弗本爲外道弟子,因遇馬勝比丘,聽到佛教因緣法門,即棄邪歸正。親聞佛陀說法之後,七日遍通佛法,證叁果羅漢,再經十五日的修持,斷十惑證阿羅漢果。十惑即貪、嗔、癡、慢、疑及五不正見,也稱十使,謂能使令衆生迷妄沈淪苦海。由此十使而起見思二惑,故爲煩惱的根本,有情生死流轉的苦因。

  【注】

   ⒈貪、嗔、癡、慢、疑是屬思惑,五不正見是屬見惑,斷見思二惑便證阿羅漢果。

  ⒉舍利弗聞馬勝比丘說:"諸法因緣生,亦從因緣滅,我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