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叢林、道場,各有不同的道風
在禅修上,我們主要運作的微觀部份,是意識形態, 我們在這裏精進,進行的是心念中的思惟模式,可是我們體現出來的,那時空的適應性,是相當重要的。
……………
人在這個世間,影響我們最大的,一個是「時間」,一個是「空間」。這些是我們可以很明確的感受得到,而且又能夠掌握的。而有兩種狀況,我們不太好控製,一個是「物理現象」,一個是「意識形態」。
假如,我們對時間和空間不能夠適應的話,那你修行很難。佛法講十方叁世就是時、空,十方是講空間,叁世就是講時間。新年期間,節令的變化,我們要有一種很好的調適。坐香有長、短香,經常不規則的時間變化,也是要讓我們去適應。
空間也一樣,大禅堂變小禅堂,長方型變正方型,這都是時空變化所給我們的一種認知。我們在這當中,所要體會的是什麼?自己要能夠去調整、去適應。假如這些最表相的,我們都不能調適,那麼講物理現象,你怎麼去抗衡?像我們仰天吐痰,必定再掉下來,你不可能叫它走ㄇ字型往外掉,這是物理現象。
身體狀況也一樣,身體會有一些變化,你要能夠去控製它。這些能控製、不能控製的,我們自己很清楚。假如這個最基本的,我們都不能操作的話,那我們如何去改造我們的生命呢
同樣的,意識形態是最微妙的,你能夠覺察得到,那才有辦法進行心靈工程。當我們講時空關系的時候,那是比較粗糙的部份;當我們講到物理現象和意識形態,就屬于比較微細的部份。
而在禅修上,我們主要運作的微觀部份,也就是意識形態,就是我們心念中的思惟模式。我們在這裏精進,進行的是思惟模式,可是我們體現出來的,那時空的適應性,這是相當重要的。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生活背景,在叢林裏、在道場中,不同的宗派、不同的訓練方式。同修們到大陸參訪,不管是雲居、是高旻、是臥龍寺,各有不同的道風,這沒有對不對。
在我們這裏,雖然沒有那麼嚴謹的道風,可是它也有一般的宗教模式。有的喜歡接引廣大的群衆,教的就是那些洋娃娃型的佛法,大家高興就好,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好象天上的大拜拜一樣,這也是一種佛法。
那有的就清清冷冷的,南部鄉間有些小寺院,它寺院的名字也很有意思,叫作臨濟公的廟,就是濟公廟;裏面有五、六個禅和子,六、七十歲的銀發用功族,精進的禅坐,你找得到嗎?這裏面就告訴我們,我們沒有辦法作各種的比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