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想行識是最微細的
從「眼耳鼻舌身意」接觸「色聲香味觸法」之間, 他能夠很清楚、很明白,他受或不受。「受」了以後,那想、行、識是如何起作用的
「不受」的話,那能夠坦蕩蕩,不受逼迫!
……………
那麼,當我們這個部份完成以後,你的心,心念,因爲六塵境界的接觸,會開始起作用,那就是「受想行識」,這是最微細的地方啊!
到這個時候啊,你要回過頭來,照見你的作用,「受想行識」四蘊,也都空了,這個時候叫作「照見」。因爲這四蘊,理論上來講是分開的;從心理的作用上來講,它是一致的,受、想、行、識是一齊起作用的,它不是分開的,那你是可以清清楚楚了解它的作用。
所以說,行者,爲什麼叫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假如只有這八個字啊,那叫糊裏糊塗啊。他清楚、他明白什麼?就是五蘊的運作都不執著,所以叫作「五蘊皆空」。
從「眼耳鼻舌身意」,接觸「色聲香味觸法」之間,他能夠很清楚、很明白,他受或不受。「受」了以後,那麼,想、行、識是如何起作用的
「不受」的話,那能夠坦蕩蕩,不受逼迫!到這個時候,叫作「爲諸佛祖師」啊,是這個樣子的。
這些階段、這些內容,都非常的清楚,對于我們修行過程當中,它非常的明白。我們從技術面上,這個部份跟各位交待清楚了。這個觀照法門:「觀照、照住、照見」叁個階段,就是體中玄叁個階段中的技術面。我們跟各位提到這裏,希望你能真正的、好好的去參。
在參禅的領域裏頭,你也不必去找一個理論或思惟模式,你還是一樣,緊緊的提著「念佛是誰?」緊緊的看著那個話頭「此是普賢行,此是普賢境」,爲什麼?你到這個地方你就知道──爲什麼「一切境界都是普賢行」,爲什麼「一切境界都是普賢境」?你不到達這個地方,你根本體會不到,那不過是口頭禅而已。不是的!這是話頭帶領著我們無盡的超越,帶領著我們無盡的深化,就是靠著這個「話頭」。
所以我們說,這個「念佛是誰」來到這個地方,它還是技術面的工具;而實際上,這個工具在運作的層面當中,技術面就是分成叁個階段,觀照、照住、照見。所以,大家提起精神,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