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師禅與如來禅
一般而言,我是將祖師禅與如來禅統歸于聖解脫道,而事實上此二種禅觀是有著明顯的不同。
如來禅爲第一期佛教思想中的行法,此種禅觀爲佛陀親自指導下的嫡傳弟子所親自教導者,此中有針對佛世時代外道行法的弊端而行矯正的時代性特點,以及佛陀所強調的技術面。逮自第二期佛教思想的發展過程中,印度各派之行法中興,再加上時空因緣之變化,佛教教團中有志之士,重新綜合梳理出因應新時代的需要,以及教理上的延伸所産生的新時代更爲完整的禅觀行法,此部分便是「大乘瑜伽行法」,在中國即稱爲「祖師禅」。茲將其中差異分別敘述如後:
一、行法次第不同:如來禅爲「自因向果」修,亦即如何泯除世間的各項幹擾而行心定之功夫。
祖師禅爲「果覺因心」,一者,以思維完整明白修行次第,及修行目標;二者,可以知見爲之勘訂;此皆與如來禅有大相徑庭之處,故祖師禅在資糧道完成之後,即首破根本無明。
二、行法目標不同:如來禅的目標是在出離此世間結構之錯誤,目標唯是出離,而出離後又如何?未能有明確之交代,爲此出離,行者即已忙得不可開交; 其果即以證阿羅漢爲極,而不言國土之存在。
祖師禅則不同,其目標乃入法界、證法身,「證法身」意味得菩薩種性,預入如來種性之謂,而「法界」更是國土之歸宿;所以,祖師禅以其果德標的之明確,故能發起果覺因心的行法。
叁、果地的位次不同:阿羅漢有七信位(破我執無明)與九信位(雙破我、法二執之無明); 此中無論如何仍缺十信位,于行法中尚難勘破五蘊皆空,不但技術面未達純青,于工程面更不知如何奮進! 唯此時已能粉碎虛空,破「世間結構」之迷執,但無法架構「出世間」之結構!
祖師禅則在架構「法界結構」以及法身的誕生與存在方面,有明顯之工程面,並在「十信位」中做好入法界的預備功夫!此中對兩世(世間、出世間)的對比與陳述,正是佛陀「出」世間的一大事因緣!
在中觀論派的經典中無非皆在陳述此一論證,並于理、事之間,架構兩世間的轉換橋梁!以此橋梁故果地位次有十信位(阿羅漢唯四果、四向位),用以明脫離世間結構之層次。另有「法身四十一位」的無限延伸,以達止于至善以後的永恒生命狀態!!
古德對此有所覺知,故有此祖師禅、如來禅之議,然以如喪考妣而無法言說,是所遺憾! 今有所感,略述一二,以慰列祖列宗之苦心孤詣,用相呼應耳! 詳已在各項指導中詳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