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上師與弟子--心量大,虔敬心就大

  上師與弟子

  心量大,虔敬心就大

  感謝根本上師及一切傳承上師,讓我們有機會,進入佛陀珍貴法教之門,利樂一切有情…

  〔密勒日巴故事〕

  密勒日巴曆經造塔等馬爾巴大師的種種嚴苛考驗,仍未獲大師同意傳法,自感罪業深重,想去自殺。馬爾巴大師深自歎息後說:「大力我兒,能在種種嚴苛考驗中,對叁寶、上師不生邪見,是具足大信心的真法器。須知上師示現憤怒相,是上師利衆事業的示現,是爲淨除弟子罪障,切不可以世俗之見觀之。本來大力(即密勒日巴)在曆經九次大苦行之後,即可罪障清淨、不受後有,現在如有殘余的罪障未淨,皆是師母達媚瑪女人心軟之故。」即予口傳、灌頂,並作種種授記。

  【唱頌道歌】

  敬禮譯師馬爾巴前,遠離言說祈加持﹔

  爲有上師加持力,此心不受動搖害。

  恒修慈愛與悲憫,遂忘自他之執著。

  頂載上師恒修觀,遂忘威勢之官府。

  不離本尊而修觀,遂忘卑小蘊、界、處。

  思維耳傳之口訣,遂忘文字與經典。

  守護本來平常心,遂忘無明之誤謬。

  自身觀作佛叁身,遂忘希冀與畏怖。

  此生來生平等觀,遂忘死生之恐懼。

  護持證解獨自居,遂忘親朋之照顧。

  一心定慧之進益,遂忘宗派之異同。

  思維生滅皆無實,遂忘教義宗派見。

  思維現象皆法身,遂忘著相之修觀。

  無整寬坦而安住,遂忘世間禮儀行。

  身語歸住于下位,遂忘富貴之驕淫。

  以此幻身作我廟,遂忘各自宗派寺。

  言語道斷爲作證,遂忘诠表解說義。

  言诠義語君能說,請君勿爲法所執!

  上萬僧衆連續8天念誦祈願文,爲世界和平與衆生幸福而祈願。

  【法王開示】

  以上講完了尊者獲得灌頂和法教的故事。

  最初,馬爾巴大師給予密勒日巴的,只有苦痛的折磨,有好長的一段時間,完全不願意給尊者任何的灌頂和法教,在這段備受折磨的期間,尊者心中,卻完全沒有退失對于上師的信心,然而,一些細微的沮喪心情還是有的。

  今天,在這兒的都是過去祖師大德們行持的追隨修行者。因此,我想何不利用今天在這兒舉行噶舉大祈願法會的因緣,在這座法中,說一些關于上師和弟子的內容。

  無分別教派多瑪,象征超越宗派的平等性

  以法會的現場爲例子,這次的第二十六屆噶舉祈願法會,增添了許多新的元素,如「祈願大門」等許多地方。我想,應該和大家介紹一下無分別教派多瑪所要表達的涵義。這些作爲莊嚴的多瑪和食子,供奉在右邊的是馬爾巴、密勒日巴、岡波巴的多瑪,在左邊的是舊譯甯瑪和具德薩迦派、山居格魯派等智者祖師大德的法相多瑪。

  這樣的擺設是什麼用意呢?是爲了表示,我們藏傳佛教本身,教派傳承之間互相都是有關連的,互相有很深的因緣和影響。

  最初,因爲祖孫叁王,讓佛陀的法教開始在西藏興盛了之後,首先出現了舊譯甯瑪巴這個傳承的名字。總之,甯瑪的傳承是最早出現的;之後,王位輪替,朗達瑪王時代開始滅佛,之後藏地曆史上再掀起一段佛法的高潮,這也是法教「後弘期」的開始。

  密乘有舊譯和新譯的差別,接著噶當巴口耳相傳的法教傳承,由阿底峽尊者傳下,之後依序的出現了具德薩迦派、噶舉派、格當派等傳承。

  這一切傳承的法教次第和源頭都是一樣的;除了上師和法脈部分有所不同之外,從根本上來說,各教派之間沒有一個不是互相關連著。

  總而言之,我們藏傳佛教的各個教派之間,有著交互的傳承,在法教和誓言上也有著關連。

  但是,各個教派卻又各自展現著不同的佛行事業,強調著不同的重點,這些不同的小細節,對于一個不太了解佛法修持的人來說,會産生許多困惑,因此而造成許多小小的紛爭。

  雪域所有法脈,都是佛陀法教

  就如同今天開示的《密勒日巴大師傳》裏,馬爾巴大師說的,他給了密勒日巴超乎負荷的無盡痛苦。一般的人,會覺得馬爾巴上師根本沒有絲毫悲心,但是實際上,這是上師的一種示現,是爲了清淨密勒日巴尊者的罪障,上師才示現了這樣的行爲,很明顯的,馬爾巴大師這麼做不是爲了自己,也不是毫無目的的。

  我們從這段曆史故事可以知道,雪域西藏的佛教不分教派的流傳到了今天,在這麼長遠的曆史裏面,有些上師示現了不同的作爲和行持,這許多不同的示現,在凡夫衆生和不了解佛法的人眼中,都有可能會被誤解、退失信心,或心中生起顛倒的妄念;但是,卻無法說這樣的事業行爲示現,本質是不如法或違背佛法的。

  因此,如果我們問:今天在這兒放了這麼多所有法脈的根本和傳承上師的法相,所要表現的涵義是什麼呢?是爲了表示藏地雪域所有的法脈完全都是佛陀的法教,全都是一樣的。例如:有所謂的聲聞十八部,聲聞乘的十八個宗派同樣都是佛陀的法教,在古時候一位國王在夢中所得到的授記,有一個授記中說明了,這些宗派完全都是佛陀的法教所形成的。就像這樣,我們自身能懂得這樣的思維、也能夠這樣的去思維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這樣思維,我們才有辦法讓自己和根本上師、傳承上師之間的誓言相融,不相違背並且不會令誓言衰損。所以重要的是,這些相關的思維我們需要在心中生起。

  不要眼裏只有「自己的」上師

  同樣的,所謂的上師和弟子的關系,也不是狹隘、目光如豆的。

  如果我們只管親近各自的上師,對其他上師就不聞不問,這樣是不行的。所謂「上師」,包括了根本上師、傳承上師各種不同類別的上師,因此對于「上師」這個詞,應該要更廣義的去做思維。否則,如果只承認自己今生所見到、所認識的上師,對其他的上師就裝作一付視而不見的樣子,這樣是不可以的。這就是爲什麼我們要想一想:爲什麼就算只是一部小小的儀軌,起頭我們都要念誦傳承祈請文,從金剛總持到自己的根本上師,順序的念誦每一位上師的名號。

  我們這些傳承當中,因爲有許多無分別教派的大師,他們依序的安住在我們傳承頂嚴摩尼寶的行列當中,我們不只是觀想歸依境的時候,需要這樣去觀想,我們平常實際的在做一些利益佛教和衆生的事情的時候,心中如果沒辦法這樣去憶念,那麼再怎麼觀想皈依境都是沒有意義的。

  觀想皈依境的時候,我們總是將皈依境裏的傳承上師,觀想得非常的光耀生動;而在平時,做著利益佛教和衆生的佛行事業時,也應該在心中去憶念根本上師和傳承上師們的恩德、學習他們的行持,否則,如果只是想著:「我只要不違背自己寺院的上師和住持的開示和想法,大概就可以了吧!」這樣的話,我們也許就會變成一個不顧整體佛教,只是一心想著衣食的人。

  放大心量看大局,只顧私利會毀了佛法

  如果我們沒有一個開闊的心量,如法的思維整體教法和衆生的利益,只是執著自己的寺院上師,認爲他是給予衣食、有著養育恩德的人而偏私袒護的話,本來完整堅固的佛教,慢慢的就會破碎瓦解,到最後沒有人知道什麼是真正的佛教,只剩下無盡的指責和誤解。因此,我們在提起根本和傳承上師的名詞的時候,應該要跟嘴巴上說得一樣,去了解這裏面的意義,這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對根本上師和傳承的所有上師,都生起虔敬、信心,以這個爲基礎,當我們在做任何講說、實修佛法的事情,都會是和法教相合的,也是個合格的弟子。

  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會非常的辛苦。在這兒許多的食子(多瑪),上面有祖師的法相,但這並不是爲了好看或是爲了向人炫耀;而是爲了能在心中憶念起根本上師以及傳承上師們對于佛法的恩德,所以才製作了這些上師法相的食子。見到這些法相的同時,也憶念起這些清淨的傳承、根本上師們的恩德,如果沒有這些大師的話,今天,我們不可能進入佛陀珍貴法教之門,也不可能獲得能夠利樂一切衆生的機會。所以,在心中這樣的去思維,是非常重要的。

  感動,就要馬上去做!

  我們在學習了剛才我念的那一段馬爾巴大師和密勒日巴尊者的傳記之後,不能光只是在嘴巴上念一念馬爾巴和密勒日巴尊者的傳記,應該進一步去思維裏面的涵義,追隨過去曾經出現的祖師大德們的傳記去做修持,趁現在還是感覺熱乎乎的時候就去實踐,是非常重要的,否則的話,我們就不需要在這邊讀《密勒日巴傳》了,去讀很多大部頭的經典或是修心的口訣,不是更好嗎?

  爲什麼一定要在這邊念誦《密勒日巴傳》呢?因爲他是人,他在一生中實際的去實踐了佛法,他真實的生活在人間,就和我們雙手摸得到的人一樣;也有其他不可思議的傳記,比如有諸佛菩薩不可思議的傳記,但這些不可思議的傳記,就比較無法讓凡夫衆生理解和接受,因而就不會去修持了。我們看到密勒日巴尊者他本身是個凡夫,一開始的時候累積了非常大的罪業,後來才從內心深處,一心一意的開始修持佛法,對于這樣的一個從凡夫開始,最後修持成就的故事,我想會比較容易進入到我們的心中,也能夠令我們感動。

  菩提迦耶金剛座前,法王開示禅修身要:金剛七支坐法。

  【法王禅修引導】

  開示之後,法王帶領大衆禅修。

  「我們是噶舉修傳派的人,應該都知道禅修的身要」,法王再簡略說了一次禅修的身要,爲了「讓心如箭」,強而有力的射向前方,我們應不昏沈、不散亂,我們修習「七支坐法」

  一、身正:「身正,則心正」。

  二、金剛跏趺坐:就是雙盤,采單盤「菩薩坐」亦可。

  叁、背脊挺直:法王提醒,冬日天寒,大家又裹在暖暖的大袍裏,如果彎著身體,很容易就睡著了,要挺直,才不昏沈;但也不能太直,易散亂。

  四、微收下颚。

  五、兩肩自然下垂,頭穩穩的放在頸子上。

  六、兩眼自然垂視鼻尖,但不要太用力看。

  七、兩手結禅定印,右上左下交扣。

  以上是「身要」。

  在心要方面,法王說,有很多不同的修法,以心爲所緣,容易開發神通。「現在,讓心放輕松,不想過去,不想未來,就安住在當下一念的心中,安住在那一念清晰、覺照的心, 就這樣禅修五分鍾。」

  

  

《上師與弟子--心量大,虔敬心就大》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