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課程圓滿日 ─ 與世界同悲喜
時間:2010年9月19日
在秋季課程的第五天,也是課程的圓滿日,法王繼續講解悲智之間的關連,而將討論的對象,由動物轉換到了人類的身上。法王觀察到,即使所要利益的對象是動物,我們也不應只照顧到它們生理上的需求,而是需要做得更多一點;但是,即使是就多這麼一點的照顧,也都要有非常豐富的知識才行。法王接著就講了一個發生在他自己身上的小故事﹕他曾試著以棉花棒,來爲一只掉到法王正在吃的湯碗內的蒼蠅,進行心肺複蘇的搶救。透過這個例子,法王指出,光是要搶救動物都這麼難了,要救人類就更難了。即使我們可以給予人們生理之所需,但是人類還有各種錯綜複雜的心理上與情緒上的需求,這些就非常難以顧及。
爲了能照顧到人類複雜的需求,我們最終要有的是能夠知曉他們的習氣與性格的能力,也就是需要有「遍知」的能力。法王接著警示,「遍知」指的並不是一種高高在上,睥睨俯視這個世界的意思,也不是說在任何時刻,都能夠正確地知道全世界有多少只昆蟲的意思。「遍知」是直接地與利益衆生有關的一種能力,是爲了要利衆而通曉一切與其相關的課題、以及通曉一切當下正需要的知識。于此,法王建議大家,應當發願能在此生獲得這種「遍知」的能力。
法王接著評論道,無論自身是喜、是悲、是樂、是苦,我們都要一直將衆生放在心上。這樣,我們就可以慢慢地、一步一步地,朝著證悟的目標前進,直至真正達到佛陀完全「遍知」的能力。當我們達到這個目標後,並不是我們的工作就此結束,而是利衆真正的事業才正要開始。
法王強調,成佛的目的,不是爲了在莊嚴的淨土盡情享受,而是爲了能更有效地利益衆生。法王接著問道,諸佛做事時,祂們會去那裏?祂們的辦公室在那裏?法王自答,祂們的辦公室就在這個娑婆世界啊!法王提到,諸佛自願以一切衆生所在的地方爲辦公室,在與祂們所到的廣大娑婆世界相較下,我們所處的這個娑婆世界是很小的。
在「如何生起世俗菩提心」五天課程的尾聲,法王的這一席話,恰恰爲慈悲心下了最佳的論述。此課程也因法王個人的小故事,以及在與被法王戲稱爲「淘氣」的英文翻譯努督.次淩(Chak Ngodup Tsering)之間的互動下,而更顯生動有趣。
爲遵從法王持有並提倡的和諧與包容之精神,課程最後的獻謝師曼達,則是由四位不同佛教傳承的代表來進行獻供。他們分別是一位尊貴的韓國法師、甯瑪敏卓林寺(Nyingma monastery Mindroling)的尊勝住持、噶舉派一位碩學的堪布、以及格魯派的一位拉蘭格西(lharam geshe)。
在獻謝師曼達的儀式結束後,法王在感謝聽衆的同時,仍然繼續著給予佛法的開示。法王說道,在領受法教以及利益衆生的時候,我們不應該像堅持要最新、最貴物品的富人一般地,只對佛法中最高深的大手印、或是大圓滿等教法有興趣。反之,我們應當像是個一文不值的乞丐,對于所領受到的任何法教,都能心存極大的感激與歡喜。類似地,即使我們給予衆生的利益微薄,我們也可以這樣來想:在經曆了這麼多世的等待,我們現在終于有利益衆生的機會了,並因此而感到歡欣鼓舞。這樣,在爲如母衆生的幸福而努力的每一個機會當中,我們將會充滿熱忱與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