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直指法身 3

  《直指法身》

  教授:創古仁波切

  地點:香港

  時間:2008.05.02(上午)

  翻譯:堪布丹傑

  整理:永松法師 / 江翰雯

  校對:堪布丹傑

  就像昨天所說的,大家進入佛門,有心修持大手印、真正進入禅修,這是非常好的。任何修持最重要的是動機,動機純正的話,修持過程就會很好,否則就不會有很好的修持和果實。

  我們都想要好好修持,但我們是凡夫,總會有動機不良和發心較小的時候,所謂發心較小就是只想到自己要快樂、只想到自己的利益。因此我們要小心檢視自己,來到這裏的第一天發了什麼心,現在發的又是什麼心,如果還有一念想要利益他人的心,那很好,應該繼續保持;如果有不清淨的動機也別沮喪,凡夫本來就是這樣,只是要不斷修持去轉化。

  初學者一開始可能需要努力造作才能生起菩提心,但慢慢培養之後,就能夠自然地生起菩提心。

  ◎ 前行:共同與不共的修持

  經典上曾說:「前行比正行法深奧」,這並非表示正行不深奧,而是說前行是正行的基礎,基礎不穩,就不可能把正行修持好。

  ◎ 禅修正行:止觀禅修

  一、修止禅的目的:

  禅修最終的目的是爲了證得空性或觀禅的部分。但因爲無始以來我們的妄念很多,使心無法安定,因此,爲了讓心定下來,以便之後能夠起「觀」,要先修持「止」。

  二、止禅修持的要點:身要和心要

  叁、比較止禅和觀禅的不同:

  ◎ 止即是心穩定的狀態,透過種種方法讓心穩定得到叁摩地、讓心平靜下來的方式。

  ※ 修定的時候要注意正念和覺知。

  ◎ 心又分心王與心所

  以正念(心所)觀照這念心(心王),同時保持覺知,看心有否散亂、是否保持平定。

  修止禅時,並非一下就能靜下來,馬上就能入定,而是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才能真正入定。

  ◎ 修止禅的體驗:

  第一階段如同湍急的瀑布:妄念非常多,猶如湍急的瀑布。水好比我們的妄念,我們平時並沒有覺察自己念頭這麼多,但是心一靜下來時就看到了。

  第二階段如緩慢的恒河水:還是有念頭生起,但是比瀑布和緩多了。

  第叁階段如平靜不動的大海:這時心已得到止定。

  ※ 練習止禅時,慢慢會有這些經驗産生,止禅穩定後就能修觀禅。

  ◎ 止禅和觀禅的不同:

  止禅是心的平靜,當中沒有智慧的明分,但起觀時則有智慧的部分,也就是實際對法性、心性或實相有直接清晰的明白,此即稱爲勝觀。

  ◎ 如何修持觀禅:

  一、 比量:理論和邏輯推理的方式。

  二、 現量:直接體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 比量:也就是思維、推理的方式,透過研讀、思維空性的道理與邏輯去了解空性,這是透過作意來進行理解。

  二、 現量:直接體會心性,也就是大手印禅修直接觀看心性的方式。

  佛陀開示的殊勝法教,在印度開始興盛,之後又傳到藏地,但是佛陀在菩提樹下到底證到了什麼?

  他所證得的是殊勝的勝觀,若直接告訴他人,一開始大衆是聽不懂的。

  因此證得勝觀後一個星期,佛陀都沒有說法,之後大梵天和帝釋天手持千幅*輪和右旋法螺,向佛陀請法,佛陀于是開始教化衆生、根據衆生根器而宣說法教,否則衆生會無法理解。

  ◎ 初轉*輪:佛陀的首次開示,當時演說了四聖谛,也就是「苦、集、滅、道」。

  苦谛:一切都是苦,我們都想要消除痛苦,但光是嘴上說要消除痛苦是沒有用的,若真的要消除痛苦,就要先知道苦因(集谛)。

  集谛:痛苦的根源就是業與煩惱。

  滅谛:消除了業與煩惱,痛苦就會消除;若想消除業與煩惱,就要先消除「我執」。

  道谛:但是光說「沒有我」是沒有用的,要真正修持觀禅才能看到「無我」,去除了我執,就不會有煩惱、惡業和痛苦。

  ◎ 四聖谛的重點:沒有真實的我存在

  這裏說的是「無我」,我們如何了解「無我」?要透過身與心來了解。

  ※ 身:我們都執著身體是「我」,然而透過觀察,我們會發現沒有一個真正的身體是「我」。

  佛陀說,「我」是五蘊和合而成(色受想行識),例如身體就稱爲「色蘊」。我們都認爲五蘊加起來是我,但細細觀察其實是找不到的。

  我們認爲頭、手、筋骨等等合起來是我,但如果一個個仔細找,實在找不到真實存在的部位,那又如何說哪個部位是「我」?身體最細微的元素稱爲「微塵」,微塵又可再細分,直到最後完全沒有真實存在,因此可推知沒有一個「我」可執著。

  ※ 心:也許身體不是我,但我們總還是認爲心是真的,心是我。

  我們可把心分爲過去、現在、未來,但是過去心已過,未來心未生起,當下的心剎那即逝,根本無法定義何謂「現在」,因爲,這個當下剎那又可繼續切分爲過去和未來,我們無法找到任何一個真實的心存在,所以推知心也不真實存在。

  ※ 時間存在嗎?

  我們可以把一年分爲365天,一天分成24小時,一小時又分60分鍾,一分鍾又分成60秒,如此繼續切分下去,我們會發現,連最細微的時間也不存在。

  ※ 我們可以從外在的色蘊開始分析,之後連內在心的剎那也找不到「我」,我們就會知道,沒有真實的「我」存在。

  ※ 一般而言,我們都執著身或心是「我」,接著就會執著「我的」。

  舉例而言,在手表店中看到手表掉在地上,不會有什麼感覺,但是當你買了手表,這只手表掉到地上時,你就會覺得很心疼,爲什麼?因爲你有強烈的執著。其實自己的手表和他人的手表並沒有不同,兩者都一樣,只是因爲認爲是「我的」,就産生了痛苦。

  如果能了解「無我」,痛苦和煩惱就會減少。

  ◎ 二轉*輪:佛陀第二次說法。開演的內容愈來愈深奧,依根器不同而宣說了無相*輪或空性的道理,也就是說,萬法本質是空性的,不真實存在。

  二轉*輪經教最著名的是《般若波羅蜜經》,又分廣、中、略等版本,其中最簡短的是《心經》。

  《心經》中說道:無眼、耳、鼻、舌、身、意,這一切的本質皆爲空性。不了解時,我們會以爲外境是實有的,于是生起貪著等煩惱,貪著等生起後就會感到痛苦,爲了消除衆生的痛苦,佛陀于是開示了空性的義理。

  直接講說「無我」與「空性」,一般人很難理解,因此後世龍樹菩薩和許多大班智達等等,便藉由邏輯思維來闡釋這些道理,那爛陀佛學院僧衆也不斷經由辯論分析來確認空性的道理。

  要聽聞、思維空性的理論,對空性的概念要清楚,先打下理論基礎再接受實修的指引,這時就會明白。

  ※ 什麼是空性?外境都是相對而起的,並無實質存在。

  ※ 長香與短香的比喻:

  這裏有兩支香,有長有短,這是因爲有比較而有長短之分,若拿掉短的那一支香,另外取一支更長的,原本長的就會變成短的,但之前我們卻認爲它是長的,認爲它是長的是因爲跟短的做比較;若與更長的香相比,它卻是短的。

  因此,長短並不真實存在,是因爲經過比較我們才執著長短。同理,好壞、美醜、善惡等等都是源自于比較。

  另一個例子是所謂的彼岸或此岸,在河的這一邊會說這裏是此岸,對面是彼岸,渡過河之後又會說原來那一邊是彼岸,而原來的彼岸又變成此岸了。因此,此岸、彼岸,這邊、那邊都是相對比較出來,而並非真實存在的。

  論師們就是用這種邏輯的比較來告訴我們,萬法沒有實質存在,是相對的。

  ※ 以超乎一與多來了解空性

  舉例而言:手。

  這是我的手,那是她的手,我們認爲我們的手真實存在,但仔細觀察手的概念,大拇指是手嗎?食指是手嗎?手的皮膚是手嗎?

  手的概念由很多部分組合而生,無法獨自存在或自己存在,實際上手的「概念」並不存在。但我們還是認爲:我還是有指頭啊,我們可以繼續分析,指甲是大拇指嗎?不是!我們若繼續解析下去,就會發現,其實並沒有實體的東西存在,這些都是許多部分聚集起來的,所以沒有「真實」的存在。

  我們也可以用這樣的方法來分析「腳」,跟「手」的道理是一樣的,身體的所有部份都可以這樣來分析。

  ※ 一般人對空性的誤解:空空的,什麼也沒有,死板板的空性

  ※ 空性的真正意義:空性是活潑的,展現了萬法的顯相,但是顯相是空性的。例如我們的手,雖不存在,卻可看到、感受到。還有夢境、電視等等例子都可以讓我們理解空性。萬法的本質是空性,但卻有所顯現,空與顯是不相違背的。

  這就是二轉*輪空性的道理,這個世界中顯相萬萬千千,但一切顯相的本質是空性的。

  ◎ 叁轉*輪:

  初轉*輪說「無我」,二轉*輪闡釋了萬法性空,叁轉*輪時,佛陀則解釋所謂的空性並非「空空的空性」,空性中可産生佛的功德、智慧和明覺的部分,我們稱之爲如來藏或佛性,而成佛的因我們每一個人都有。

  梵文中,如來(tathagata)也稱善逝(sugata)。「如來」意義是:透過修持而到達善的彼岸,得到究竟快樂。我們也可以做到嗎,可以!因爲我們都具備如來藏,成佛的種子就在自心中,「心」並非空空如也,而是具備了大智慧,我們稱之爲如來藏 (tathagatagarbha)。

  精進研讀、修持佛法(空性),就能開展佛性,證得佛的果位。叁轉*輪中最重要的經典是《寶性論》,其中所闡釋的就是心的本質雖是空性,卻具備力量和智慧,此即「如來藏」。

  ◎ 佛典又分爲顯乘、密乘:

  藏傳佛教大藏經甘珠爾,包含佛陀開示的顯經和續典(密續)

  顯經:以叁次轉*輪的開示爲主。

  續典:主要分四部:事部、行部、瑜伽部及無上瑜伽部。大手印禅修屬于無上瑜伽部的修持。

  顯經和密續所闡釋的重點皆是空性和如來藏的道理,兩者本質相同,相異之處僅在于禅修技巧的不同。

  無上瑜伽部的大手印修持著重的不是外在的相,無論外在是否爲空性,此處主要禅修的焦點是自己的心;我們都有情緒,無論是喜歡或討厭,高興或不高興,這些情緒都是心,所以大手印強調心的修持。

  外相的空性可以透過理論來思維,從外相我們凡夫很難內證空性,所以大手印禅修是朝內看,去看心的空性,內外不同,內心好象存在,好象有很多念頭,但這些都是法界空性自顯的顔色,沒有真實存在。我們觀看到內在的空性,念頭似乎有生起,但又抓不到。

  ※ 顯乘:以思維、研究、分析的方式,透過比度與邏輯來理解空性。

  ※ 密乘:直接體證心性。

  顯乘與密乘兩者方式不同,但意義相同。

  ※ 直接體證心性部分:直接觀看這一念心,有形狀、顔色嗎?在哪裏?要直接去觀看而不是思維。例如鳥類或昆蟲學家要進行研究時,不能光是思考而不行動,而是要直接去觀察這些生物,在哪裏睡覺、吃什麼食物,做什麼活動等等。

  若能直接體會這一念心,就能證悟到心性、法性,這個方法就稱爲「直接體證的觀修方式」。

  ※ 觀察自性、直接體會的禅修練習:

  一、 止定觀照

  二、 動念觀照

  ※ 止定觀照與動念觀照的要點:

  同樣先持守正確身要,但此處的不同點是,眼睛要稍微往前或上看。

  先思維前行,然後讓心放松,先練習止禅,心定後,有了覺照和清晰的心,再起觀。

  一、 止定觀照:安住之後,起觀,看看安住的心何處來、何處去,體會它、感受它,我們找不到安住之心,因爲心的本質是空性的。

  我們以爲心是真實的,因爲我們沒有靜下來看,如果靜下來看,就會發現念頭不在那兒。

  ※ 要真實去體會,而不是用理智思考。

  

  

《直指法身 3》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直指法身 4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