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直指法身 4

  《直指法身》

  教授:創古仁波切

  地點:香港

  時間:2008.05.02(下午)

  翻譯:堪布丹傑

  整理:永松法師 / 江翰雯

  校對:堪布丹傑

  今早說到止觀的「觀」。觀禅可分兩個部分:

  一、 比度:透過理論和邏輯推理的方式。

  二、 現前:直接觀心性,直接現證心性,直接體驗的方式。

  ◎ 現前直接觀看心性的方法中,又分:止定觀照和動念觀照。

  A 止定觀照

  所謂的止定觀照即是赤裸裸地觀看這一念心,並非透過思維,而是直接證悟空性、了悟「明」是什麼。

  思維二轉*輪的空性和叁轉*輪的明空、如來藏、本智,在知識上思維而生起信心,是顯乘的修持,以此建立穩固基礎。

  到了密乘大手印時,有了之前信心的基礎,再由上師指引心性,如此就能直接明了心性是空、空的本質亦是明,以此方式來做禅修。

  ※ 止定中觀照自心的檢驗方法

  1, 觀照時我們看這一念心,會體驗到空性的狀態,就是你觀察心的本質時,看不到它的顔色和形狀。法本中提到,我們要觀照心的本質有否顔色、形狀,從哪裏生起,消失到哪裏等等。止定觀照的修法是在心平靜時觀照,而不是觀照妄念的生起。我們要去觀察,如果這個安住之心有顔色的話,是什麼顔色?有形狀等等嗎?要如此直接觀察,心有生起、駐留或消失嗎?心在身體內或身體外?

  2, 安住之心跟原本的心到底是同一個還是不同的兩個?安住之心以外還有其他的心嗎?是本質相同的同一個心,還是有不同于安住之心的心?

  3, 安住之心是空空的、什麼都沒有的「空」嗎?就像經典所說的(不存在的)「兔角」嗎?這一念心是這樣的嗎?

  4, 在安住的止定中,要無分別地來觀看,先運用前面的步驟,止定之後,知道這心的空性並非空空的空性,然後再觀察這一念心是不是清晰、明覺的,雖然在止定中,但卻是舒服、清晰的。是否如此,要做觀察。

  5, 觀照「止定」的本質時,會不會什麼都不清楚,沒有任何覺知,黑蒙蒙地。是否發生這樣的情況?

  6, 觀照在止定的本質當中是否很清晰明白?是否沒有粗的、強烈的情緒妄念,在此情況下,心是否還是能夠明覺、明照一切?

  ※ 止定觀照的層次要點有叁:

  1, 知識和理論上的了解

  2, 體驗或經驗

  3, 了證

  知識和理論的了解是基礎,以此基礎進入禅修時,雖要想「心是什麼顔色」等等,但禅修不是在「思維」,而是去體驗。雖然要有理論基礎,但要去體驗、感覺;透過體驗的方法去觀照心是空性、是明覺的,要有經驗跟覺受。知識上的理解是沒有用的,經典上說:「知識的理解是幹枯的,沒有感受和成果」,一定要有覺受,之後才是證悟。

  以上是透過六種觀照的方式在止定中觀照自心。

  ※ 止定觀照的步驟:

  1, 先修止,把心安住。

  2, 在安住的基礎上,以上面所說的六種方法來觀照檢驗自己的心,不是去思維而是去感受和體會。

  ※ 止定和動念的不同:

  止定:在定中沒有念頭。

  動念:念頭生起,例如好壞美醜等念頭生起時,即是動念。

  初學者會覺得心安定和動念是不同的,我們認爲止定時「不應該」有任何念頭,一起心動念就覺得沒有在安住了,事實上,安定的心和起念的心並沒有差別。起念的本質是空性、明覺的,而止定的心也是明空不二的,兩者只有名詞上的不同。

  以世俗谛或相對境界而言,心的安住和起念是不同的,一是安住,一是有念頭生起。

  但以勝義谛或究竟境界而言,無論是動念或止靜,兩者本質其實是相同的,究竟上,兩者的確無二無別。

  ※ 世親菩薩的《俱舍論》,可說是佛教心理學的介紹,這比較屬于小乘的經典,其中將心分爲六識,也有其他經典說是八識,但《俱舍論》提到的是六識,不包含「定識」的部分。

  而大乘唯識學認爲六識之外還有兩個定識,因此共有八識。

  現在要介紹六識和八識的知識,如此我們就會知道哪一個心在起念,知識上理解後再進行禅修,就會比較清楚。

  ※ 八識:

  這是從相對經驗、世俗谛、或顯相上來做分類,但若就究竟義、勝義谛或實相而言,八識的本質是相同的。

  ※ 八識可分兩大類:不定識和定識

  a, 不定識有六個,又可分成二大類

  b, 定識有二:第七識末那識和第八識阿賴耶識。

  a, 不定識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爲一類(五根識),屬于「無分別識」,不會分別判斷;而意識則爲另一類,稱爲「分別識」,會做各種判斷分別。

  1, 五個無分別識透過五根(感官)來感知外境:

  例:眼識是透過眼睛(眼根)看到外面的顔色或對境,産生辨別色相的視覺作用。我們會問,到底是誰在「看」呢?並非是眼睛在看;在佛教中,我們說眼識透過眼根看到外境,眼睛就像門,或只是個工具而已。同理,透過耳朵(耳根)聽到外面的聲音,耳識于是産生了聽覺的作用,覺知或辨別出聲音;透過鼻子(鼻根)聞到氣味,鼻識産生嗅覺的作用,分辨出氣味;透過舌頭(舌根)嘗到酸甜苦辣等味道,舌識産生味覺的作用而辨識出味道;透過身體(身根)感受到粗細冷熱的感受,身識産生觸覺作用而辨別出觸受。

  ※ 爲何說五根識是「無分別」的?

  眼睛看到外境時,不會分別好壞美醜,只是單純看到,就如同照相一樣,只是照下了照片,不會加以批判分別,因此稱之爲無分別識。同理,耳識只是聽到聲音,不會判斷、分別這個聲音在表達什麼意思、悅耳與否,只是單純聽到而已。五根識都如此,只是單純覺知到對境,而不做好壞美醜的分別。

  ※ 爲何說意識是分別識?

  意識也稱「第六意識」,這是因爲過去的大師按照眼耳鼻舌身意的順序排列的緣故。意識具有判斷分別的作用;眼根接收到外境,眼識運作而辨識出色相時,意識就做出分別,判斷顔色形狀漂亮或不漂亮,耳識運作而辨識出聲音時,意識就判斷這個聲音好不好聽,其他叁根識依此類推。意識搜集五根識對境的種種資訊後,也分別出「我喜歡」或「我討厭」的想法。

  ※ 五根識和意識發生的時間點:

  例如,眼識認知的是當下的顔色、形狀等,無法看到過去和未來的顔色;耳識辨識出當下的聲音,無法聽到過去或未來的聲音,其他以此類推。五根識不會把當下、以往或未來會經驗的對境混淆在一起,而只是感知當下的對境,但意識卻會如此。例如:意識會把眼睛當下看到的顔色、以往看過或未來可能會看到的顔色混在一起做思考判斷,因此稱之爲分別識。

  意識看起來好象很厲害,會做種種解釋分別,但它其實是無法感知外境的,它只是利用眼識或耳識等所接收到的對境,做出種種分別,它自己無法直接認識到外境。

  ※《釋量論》舉例:五根識好比啞巴,看得很清楚,聽得很清楚等等,但卻不會形容,而意識則好比盲人,根本看不到,卻依據五根識所接收的資訊做出各種解釋。

  如此,六個心識的交互運作産生了我們經驗到的世界。

  五根識和意識,此六識稱爲「不定識」,因爲此六識會生滅起落。

  例:眼睛看到顔色、形狀時,眼識便生起,沒看到時,眼識又消失了;意識會有很多情緒分別産生,喜歡不喜歡等等,這些念頭也都會生起或消失。

  ※ 不定識所依的基礎則是「定識」,因爲它是穩定的,一直保持、存在的。

  b, 定識又分二:

  1, 第八識:阿賴耶識或稱藏識。

   也就是我們一直能清楚覺知到一切的、很明白的這一念心,它不會落入前五識、跟著前五識起起滅滅,也不會落入第六意識跟著去做判斷分別。

  反而是五根識和意識在阿賴耶識中起起落落、生生滅滅,阿賴耶識本身不會改變,是穩定的,永遠保持著一種覺知,也不會起執著。在我們成佛之前,都會有第八識,成佛時第八識就轉化了。

  2, 第七識:煩惱識,也稱末那識。尚未證得菩薩第七地之前,煩惱識都存在,到第七地才會被斷除。第七識指的也是一種我執。

  ※ 我執有粗細之分粗:

  1, 較粗或較強烈的我執即是第六意識。

  2, 一種細微的、一直以爲有一個「我」存在的執著,這種很細微(不易察覺)的我執即是第七識煩惱識。

  ※ 如何利用對八識的了解來配合禅修?

  五根識沒有分別判斷的作用,禅修時不用特別禅修五根識,因爲五根識只是見到、聽到…而已,不會對我們造成大問題或傷害。無論我們看到顔色或聽到聲音來入定,其實五根識是不能修定的,因爲五根識本身並無分別判斷對境的能力,所以主要的不是修它。我們主要得修的是第六識,會妄念紛飛都是因爲第六識的作用,所以心若想平靜,就要練習透過止定讓第六意識平靜下來,要靠止定來平息喜歡不喜歡等等念頭。

  ※ 妄念由何處生起?

  妄念由阿賴耶識生起!

  ※ 止禅的作用

  「止」能幫助第六識不要起作用,讓它安住,回到第八識當中。

  ※ 觀禅的重點

  心平靜下來之後就進入「觀」,觀則是直觀阿賴耶識的本質,阿賴耶識是很清楚、明白,一直能覺知一切的。

  向外來說,阿賴耶識一直覺知,但當我們不知道它的空性本質時,它即是無明的。它雖然一直在覺知,但也向外製造了輪回幻相,因爲我們沒有認識到阿賴耶識的空性本質。

  ※ 如何去「觀」

  直觀阿賴耶識的空性,要直接體認,不斷觀心性的本質,就會直接證知阿賴耶識本質明和空的狀態、明空不二的本性。

  ※ 止定觀照的禅修步驟:

  先止靜,也就是心平靜下來,讓第六識不起作用而融入、回歸到阿賴耶識中,進一步再觀阿賴耶識的空性本質、明的本質,它是顯而空,空而顯的。

  阿賴耶識顯現于外的相是無明的,本質或實相卻是空性的。

  ※ 止定觀照的禅修提要

  止:透過種種技巧,讓那總是起各種妄念的第六識回歸到第八識,安住進去,…

《直指法身 4》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岡波巴四法 1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