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直指法身 4

  《直指法身》

  教授:创古仁波切

  地点:香港

  时间:2008.05.02(下午)

  翻译:堪布丹杰

  整理:永松法师 / 江翰雯

  校对:堪布丹杰

  今早说到止观的「观」。观禅可分两个部分:

  一、 比度:透过理论和逻辑推理的方式。

  二、 现前:直接观心性,直接现证心性,直接体验的方式。

  ◎ 现前直接观看心性的方法中,又分:止定观照和动念观照。

  A 止定观照

  所谓的止定观照即是赤裸裸地观看这一念心,并非透过思维,而是直接证悟空性、了悟「明」是什么。

  思维二转*轮的空性和三转*轮的明空、如来藏、本智,在知识上思维而生起信心,是显乘的修持,以此建立稳固基础。

  到了密乘大手印时,有了之前信心的基础,再由上师指引心性,如此就能直接明了心性是空、空的本质亦是明,以此方式来做禅修。

  ※ 止定中观照自心的检验方法

  1, 观照时我们看这一念心,会体验到空性的状态,就是你观察心的本质时,看不到它的颜色和形状。法本中提到,我们要观照心的本质有否颜色、形状,从哪里生起,消失到哪里等等。止定观照的修法是在心平静时观照,而不是观照妄念的生起。我们要去观察,如果这个安住之心有颜色的话,是什么颜色?有形状等等吗?要如此直接观察,心有生起、驻留或消失吗?心在身体内或身体外?

  2, 安住之心跟原本的心到底是同一个还是不同的两个?安住之心以外还有其他的心吗?是本质相同的同一个心,还是有不同于安住之心的心?

  3, 安住之心是空空的、什么都没有的「空」吗?就像经典所说的(不存在的)「兔角」吗?这一念心是这样的吗?

  4, 在安住的止定中,要无分别地来观看,先运用前面的步骤,止定之后,知道这心的空性并非空空的空性,然后再观察这一念心是不是清晰、明觉的,虽然在止定中,但却是舒服、清晰的。是否如此,要做观察。

  5, 观照「止定」的本质时,会不会什么都不清楚,没有任何觉知,黑蒙蒙地。是否发生这样的情况?

  6, 观照在止定的本质当中是否很清晰明白?是否没有粗的、强烈的情绪妄念,在此情况下,心是否还是能够明觉、明照一切?

  ※ 止定观照的层次要点有三:

  1, 知识和理论上的了解

  2, 体验或经验

  3, 了证

  知识和理论的了解是基础,以此基础进入禅修时,虽要想「心是什么颜色」等等,但禅修不是在「思维」,而是去体验。虽然要有理论基础,但要去体验、感觉;透过体验的方法去观照心是空性、是明觉的,要有经验跟觉受。知识上的理解是没有用的,经典上说:「知识的理解是干枯的,没有感受和成果」,一定要有觉受,之后才是证悟。

  以上是透过六种观照的方式在止定中观照自心。

  ※ 止定观照的步骤:

  1, 先修止,把心安住。

  2, 在安住的基础上,以上面所说的六种方法来观照检验自己的心,不是去思维而是去感受和体会。

  ※ 止定和动念的不同:

  止定:在定中没有念头。

  动念:念头生起,例如好坏美丑等念头生起时,即是动念。

  初学者会觉得心安定和动念是不同的,我们认为止定时「不应该」有任何念头,一起心动念就觉得没有在安住了,事实上,安定的心和起念的心并没有差别。起念的本质是空性、明觉的,而止定的心也是明空不二的,两者只有名词上的不同。

  以世俗谛或相对境界而言,心的安住和起念是不同的,一是安住,一是有念头生起。

  但以胜义谛或究竟境界而言,无论是动念或止静,两者本质其实是相同的,究竟上,两者的确无二无别。

  ※ 世亲菩萨的《俱舍论》,可说是佛教心理学的介绍,这比较属于小乘的经典,其中将心分为六识,也有其他经典说是八识,但《俱舍论》提到的是六识,不包含「定识」的部分。

  而大乘唯识学认为六识之外还有两个定识,因此共有八识。

  现在要介绍六识和八识的知识,如此我们就会知道哪一个心在起念,知识上理解后再进行禅修,就会比较清楚。

  ※ 八识:

  这是从相对经验、世俗谛、或显相上来做分类,但若就究竟义、胜义谛或实相而言,八识的本质是相同的。

  ※ 八识可分两大类:不定识和定识

  a, 不定识有六个,又可分成二大类

  b, 定识有二:第七识末那识和第八识阿赖耶识。

  a, 不定识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为一类(五根识),属于「无分别识」,不会分别判断;而意识则为另一类,称为「分别识」,会做各种判断分别。

  1, 五个无分别识透过五根(感官)来感知外境:

  例:眼识是透过眼睛(眼根)看到外面的颜色或对境,产生辨别色相的视觉作用。我们会问,到底是谁在「看」呢?并非是眼睛在看;在佛教中,我们说眼识透过眼根看到外境,眼睛就像门,或只是个工具而已。同理,透过耳朵(耳根)听到外面的声音,耳识于是产生了听觉的作用,觉知或辨别出声音;透过鼻子(鼻根)闻到气味,鼻识产生嗅觉的作用,分辨出气味;透过舌头(舌根)尝到酸甜苦辣等味道,舌识产生味觉的作用而辨识出味道;透过身体(身根)感受到粗细冷热的感受,身识产生触觉作用而辨别出触受。

  ※ 为何说五根识是「无分别」的?

  眼睛看到外境时,不会分别好坏美丑,只是单纯看到,就如同照相一样,只是照下了照片,不会加以批判分别,因此称之为无分别识。同理,耳识只是听到声音,不会判断、分别这个声音在表达什么意思、悦耳与否,只是单纯听到而已。五根识都如此,只是单纯觉知到对境,而不做好坏美丑的分别。

  ※ 为何说意识是分别识?

  意识也称「第六意识」,这是因为过去的大师按照眼耳鼻舌身意的顺序排列的缘故。意识具有判断分别的作用;眼根接收到外境,眼识运作而辨识出色相时,意识就做出分别,判断颜色形状漂亮或不漂亮,耳识运作而辨识出声音时,意识就判断这个声音好不好听,其他三根识依此类推。意识搜集五根识对境的种种资讯后,也分别出「我喜欢」或「我讨厌」的想法。

  ※ 五根识和意识发生的时间点:

  例如,眼识认知的是当下的颜色、形状等,无法看到过去和未来的颜色;耳识辨识出当下的声音,无法听到过去或未来的声音,其他以此类推。五根识不会把当下、以往或未来会经验的对境混淆在一起,而只是感知当下的对境,但意识却会如此。例如:意识会把眼睛当下看到的颜色、以往看过或未来可能会看到的颜色混在一起做思考判断,因此称之为分别识。

  意识看起来好象很厉害,会做种种解释分别,但它其实是无法感知外境的,它只是利用眼识或耳识等所接收到的对境,做出种种分别,它自己无法直接认识到外境。

  ※《释量论》举例:五根识好比哑巴,看得很清楚,听得很清楚等等,但却不会形容,而意识则好比盲人,根本看不到,却依据五根识所接收的资讯做出各种解释。

  如此,六个心识的交互运作产生了我们经验到的世界。

  五根识和意识,此六识称为「不定识」,因为此六识会生灭起落。

  例:眼睛看到颜色、形状时,眼识便生起,没看到时,眼识又消失了;意识会有很多情绪分别产生,喜欢不喜欢等等,这些念头也都会生起或消失。

  ※ 不定识所依的基础则是「定识」,因为它是稳定的,一直保持、存在的。

  b, 定识又分二:

  1, 第八识:阿赖耶识或称藏识。

   也就是我们一直能清楚觉知到一切的、很明白的这一念心,它不会落入前五识、跟着前五识起起灭灭,也不会落入第六意识跟着去做判断分别。

  反而是五根识和意识在阿赖耶识中起起落落、生生灭灭,阿赖耶识本身不会改变,是稳定的,永远保持着一种觉知,也不会起执着。在我们成佛之前,都会有第八识,成佛时第八识就转化了。

  2, 第七识:烦恼识,也称末那识。尚未证得菩萨第七地之前,烦恼识都存在,到第七地才会被断除。第七识指的也是一种我执。

  ※ 我执有粗细之分粗:

  1, 较粗或较强烈的我执即是第六意识。

  2, 一种细微的、一直以为有一个「我」存在的执着,这种很细微(不易察觉)的我执即是第七识烦恼识。

  ※ 如何利用对八识的了解来配合禅修?

  五根识没有分别判断的作用,禅修时不用特别禅修五根识,因为五根识只是见到、听到…而已,不会对我们造成大问题或伤害。无论我们看到颜色或听到声音来入定,其实五根识是不能修定的,因为五根识本身并无分别判断对境的能力,所以主要的不是修它。我们主要得修的是第六识,会妄念纷飞都是因为第六识的作用,所以心若想平静,就要练习透过止定让第六意识平静下来,要靠止定来平息喜欢不喜欢等等念头。

  ※ 妄念由何处生起?

  妄念由阿赖耶识生起!

  ※ 止禅的作用

  「止」能帮助第六识不要起作用,让它安住,回到第八识当中。

  ※ 观禅的重点

  心平静下来之后就进入「观」,观则是直观阿赖耶识的本质,阿赖耶识是很清楚、明白,一直能觉知一切的。

  向外来说,阿赖耶识一直觉知,但当我们不知道它的空性本质时,它即是无明的。它虽然一直在觉知,但也向外制造了轮回幻相,因为我们没有认识到阿赖耶识的空性本质。

  ※ 如何去「观」

  直观阿赖耶识的空性,要直接体认,不断观心性的本质,就会直接证知阿赖耶识本质明和空的状态、明空不二的本性。

  ※ 止定观照的禅修步骤:

  先止静,也就是心平静下来,让第六识不起作用而融入、回归到阿赖耶识中,进一步再观阿赖耶识的空性本质、明的本质,它是显而空,空而显的。

  阿赖耶识显现于外的相是无明的,本质或实相却是空性的。

  ※ 止定观照的禅修提要

  止:透过种种技巧,让那总是起各种妄念的第六识回归到第八识,安住进去,…

《直指法身 4》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冈波巴四法 1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