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起念头。
观:直观自心,看着阿赖耶识本身的空性和明性。
B 动念观照:
止定后也会生起各种念头,这是因为第六意识开始运作的缘故,从第八识当中像波浪般涌现。
※ 动念观照的禅修步骤:
1, 保持身要和心要、眼睛视线等等。
2, 进行前行的观修。
3, 先修止禅,心稳定之后,也可以观照止定的心(止定观照)。
4, 进入动念观照。
生起念头时,自然地直接观照这些念头,如果没有念头,可以故意生起一些念头,瞋念、贪心,想到过去或未来等等皆可。
※ 动念中观照自心的检验方法
1, 心一出生,观察它的本质是什么?有没有颜色或形状?我们说念头「生起了」,从何处生起?在何处驻留?消失到哪里去?要不断观察体会、感受这一念心。
如早上提到观察鸟的种种活动,观察鸟吃什么,住在哪里,怎么飞翔等等,如此不断地直接观察我们的心之后,就会了解,虽然有念头生起,但是念头生起的动念之心和没有念头生起的安住之心,两者的本质同样都是明空不二,可能会有这样的感知。
2, 这个步骤与上一个相同,继续直接观照,但不同的是,你不仅仅看着自然生起的念头,而且刻意生起强烈的念头、情绪、烦恼,如贪瞋痴等等各式各样的念头,然后观照它。也就是知道有念头情绪生起之后,进行观照。
3, 知道自己有念头生起,感觉好象有这个东西存在、似乎这个境就存在那儿,但这时你要观察,还没练习禅修的念头,和练习后的念头是否不同?
4, 各种起念的本质为何?是不是看不到的?是不是无法找到的?是不是没有生灭的?
5, 念头生起时,观看它,能够找到念头还是没有办法找到?
6, 念一出生时,是否就是清晰、明晰、是否是空性的?
止定和动念的明有否不同?
此时,你会有何感受?是否是明空不二?动念和止定之心明空不二的本质是否相同?是生起念头去观照才出现明空不二,还是原本就是明空不二?
总而言之,止定观照和动念观照的重点即是,止定观照时,先修止禅,心稳定之后,再观照安住之心的本质。
动念观照时,则是在心起念时,观照念头的本质、心的本质。
※ 问答集
Q:眼睛注视前方一个点,心安定后,不会执着此点,而是看着自己的内心,也没有去想「有」或「无」,这样对我来说比较容易,请问仁波切可否进一步指示。
A:能这样修很好,这是透过「止」的禅修练习。为何要透过外境来修止呢,因为我们习惯攀执外境,所以就利用外境,之后慢慢就会转向内。这样很好。
Q:看到书上说「轮回的本质是涅槃,涅槃的本质是轮回」,这句话跟此次闭关的教示有何关连?
A:第一句「轮回的本质是涅槃」是可以的,轮回为幻相,而这一切幻相的本质即是涅槃,但不能说「涅槃的本质是轮回」,因为涅槃是胜义谛。
Q:很多教本都曾做过比喻:母亲作梦生了一个孩子,孩子死亡了,母亲于是非常伤心难过,但醒来之后才知道根本没有生这个孩子,也没有这个痛苦,请问这个比喻用在禅修的什么时候?跟仁波切所说的空性又有何关连?
A:《入菩萨行论》智慧品也做了这个比喻,此时在形容的是空性的本质,也就是说,一切幻相有如梦境一般,梦中我们有了一个孩子,然后孩子死亡了,让我们生起痛苦,但是这也是空性的,如幻如梦一般。这个空性的义理之前曾提过,证悟空性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显乘,用逻辑思维去分析,这个比喻就是思维分析的方式,有了这样对空性的理解之后,再做实修和禅修。
Q:仁波切的《直指法身》第69和70页提到了昏沉和掉举的对治法,昏沉对治法方面仁波切说要观想四瓣白莲花,但是这次闭关却说是八瓣白莲花;而掉举对治法的观想中,书上说是四瓣黑莲花,但这次闭关却说是三瓣黑莲花,请问两者都可以吗?还是以仁波切这次的开示为主?
A:在藏文当中是提到八瓣莲花,无论八瓣或五瓣,总之就是想,那是一个莲花就可以了。(众大笑)
Q:根据医学家的分析,脑部前额叶具有逻辑分析能力,曾经遇过一行者脑部此部分受伤,因此而性情大变,这是因为身体的受损,还是修持的功夫不够?有分析能力的脑叶或说潜意识,跟六识或七识是等同的吗?第七识是否等同微细的记忆体?做六识的禅修时可否藉助身体来调整心性?因为我们的身体、脑部和心性是有关连性的,所以两者之间是否能有某种调适?
A:大脑或身体跟我们的心识的确有关连,在一些教法中提到,我们的心其实又可分为心王与心所。心王的作用,以身体来说是位于心脏或心轮的部位;心所则有五十一个,包含好坏念头与种种烦恼、情绪等,这些则位于脑部。这就是为何在中阴的教法中提到「文武百尊」,也就是当我们死亡时,能看到、显现出文武百尊,这些都是心性净相的展现,寂静尊有四十二尊,位于心轮,五十一愤怒尊则位于脑部,此五十一愤怒尊所代表的就是我们的五十一心所,他们是五十一心所清净相的展现,所以心和跟身体有这样的关连性。
这位行者的变化应该不是跟禅修有关,很多时候身体会产生一些影响,例如很好的禅修者的眼睛被石头打到,眼睛坏了,并不表示他的禅修不好。
同理,我们也可藉助身体来帮助禅修,这就是为何经典中都这么强调七支坐法,因为这七个要点可以帮助心的平静。
Q:昨晚禅修时,腿有点痛,我想到仁波切说内在平静每个人都有,于是便直观腿部疼痛的内在平静,这样观照后反而有一种轻松平静的感觉,疼痛反而不能干扰我安住于轻松平静之中,请问这样的修持可以吗?能否将这个方法用在日常生活当中?
A:遇到疼痛时如何以为道用,将之转为禅修,明天的课程中会深入讨论。初学者练习时可利用轻微的疼痛来禅修,有的人可以禅修,但有的人连轻微的疼痛也没办法禅修,无论如何,遇到病痛或疼痛时,不要太刻意、太用力压制,一直让它疼痛也没有太大的好处。
Q:仁波切说每个人内心都有平静,禅修时如何分辨这种平静是自然的还是心里造作出来的一种境?
A:内在平静是真实还是自己造作出来的,自己会感受到,不断禅修之后,就会感受得到。一般来说,自然的平静是会持续的,而造作的很快就消失了,而且是不稳定的。
Q:此次教授的书籍和录音等,可否跟没来的师兄弟们分享?
A:可以。
Q:可否请仁波切再说一次动念中观照的第四个观照方法?
A:观察念头的本质是否为空性?是否自然就会消失?
Q:在观修月轮、本尊、上师时,是在止还是观的时候运用?可否简单解释一些行住坐卧的道歌?
A:观修本尊的练习其实并非止禅或观禅,但是本尊练习可以增长我们的止观禅修。本尊修法包含了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其中一步一步观想本尊的练习并非止禅或观禅,但透过观想本尊,清楚地观想他一点一点出现,可帮助心平静,所以能帮助止定的禅修。
同样它也不是观禅,但透过这样的练习,比如迎请智慧尊融入自己,向本尊生起信心和恭敬心等等,这种种本尊观修练习能够帮助我们对空性的证悟,没有证悟的让证悟生起,有一点证悟的胜解的话,对空性或观的证悟会更加清晰。
道歌有很多,有的道歌开示空性或禅修,这是在座中定中可唱颂的,另一类则是日常行住坐卧的道歌,谈到有关无常、生起菩提心或善心等等,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可多唱诵的道歌。举例来说,噶举大师的道歌集《噶举歌海》中,马尔巴和密勒日巴的道歌大部分是有关禅修的见解和修持。但是《噶举歌海》上集中,比较多第八世和第九世DB法王的道歌,其中很多是日常生活中可运用的,比如谈到无常、持戒、菩提心等等教授。
Q:安住于大圆满的Rigpe(本觉),跟大手印止观禅修是否相同?
A:基本上,大圆满止观禅修和大手印止观禅修没有太大的分别,大手印谈到直指心性,大圆满则说引见心性,也就是提问者说到的「本觉」,两者本质是一样的。本觉就是大圆满禅修的直指心性,也就是说,你知道、认识这个被称为「本觉」的心性;而大手印则说,你了知到这个被称为「心的实相」或「心的本质」的心性。两者都可以。
《直指法身 4》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