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直指法身 4▪P2

  ..續本文上一頁不起念頭。

  觀:直觀自心,看著阿賴耶識本身的空性和明性。

  B 動念觀照:

  止定後也會生起各種念頭,這是因爲第六意識開始運作的緣故,從第八識當中像波浪般湧現。

  ※ 動念觀照的禅修步驟:

  1, 保持身要和心要、眼睛視線等等。

  2, 進行前行的觀修。

  3, 先修止禅,心穩定之後,也可以觀照止定的心(止定觀照)。

  4, 進入動念觀照。

  生起念頭時,自然地直接觀照這些念頭,如果沒有念頭,可以故意生起一些念頭,瞋念、貪心,想到過去或未來等等皆可。

  ※ 動念中觀照自心的檢驗方法

  1, 心一出生,觀察它的本質是什麼?有沒有顔色或形狀?我們說念頭「生起了」,從何處生起?在何處駐留?消失到哪裏去?要不斷觀察體會、感受這一念心。

  如早上提到觀察鳥的種種活動,觀察鳥吃什麼,住在哪裏,怎麼飛翔等等,如此不斷地直接觀察我們的心之後,就會了解,雖然有念頭生起,但是念頭生起的動念之心和沒有念頭生起的安住之心,兩者的本質同樣都是明空不二,可能會有這樣的感知。

  2, 這個步驟與上一個相同,繼續直接觀照,但不同的是,你不僅僅看著自然生起的念頭,而且刻意生起強烈的念頭、情緒、煩惱,如貪瞋癡等等各式各樣的念頭,然後觀照它。也就是知道有念頭情緒生起之後,進行觀照。

  3, 知道自己有念頭生起,感覺好象有這個東西存在、似乎這個境就存在那兒,但這時你要觀察,還沒練習禅修的念頭,和練習後的念頭是否不同?

  4, 各種起念的本質爲何?是不是看不到的?是不是無法找到的?是不是沒有生滅的?

  5, 念頭生起時,觀看它,能夠找到念頭還是沒有辦法找到?

  6, 念一出生時,是否就是清晰、明晰、是否是空性的?

  止定和動念的明有否不同?

  此時,你會有何感受?是否是明空不二?動念和止定之心明空不二的本質是否相同?是生起念頭去觀照才出現明空不二,還是原本就是明空不二?

  總而言之,止定觀照和動念觀照的重點即是,止定觀照時,先修止禅,心穩定之後,再觀照安住之心的本質。

  動念觀照時,則是在心起念時,觀照念頭的本質、心的本質。

  ※ 問答集

  Q:眼睛注視前方一個點,心安定後,不會執著此點,而是看著自己的內心,也沒有去想「有」或「無」,這樣對我來說比較容易,請問仁波切可否進一步指示。

  A:能這樣修很好,這是透過「止」的禅修練習。爲何要透過外境來修止呢,因爲我們習慣攀執外境,所以就利用外境,之後慢慢就會轉向內。這樣很好。

  Q:看到書上說「輪回的本質是涅槃,涅槃的本質是輪回」,這句話跟此次閉關的教示有何關連?

  A:第一句「輪回的本質是涅槃」是可以的,輪回爲幻相,而這一切幻相的本質即是涅槃,但不能說「涅槃的本質是輪回」,因爲涅槃是勝義谛。

  Q:很多教本都曾做過比喻:母親作夢生了一個孩子,孩子死亡了,母親于是非常傷心難過,但醒來之後才知道根本沒有生這個孩子,也沒有這個痛苦,請問這個比喻用在禅修的什麼時候?跟仁波切所說的空性又有何關連?

  A:《入菩薩行論》智慧品也做了這個比喻,此時在形容的是空性的本質,也就是說,一切幻相有如夢境一般,夢中我們有了一個孩子,然後孩子死亡了,讓我們生起痛苦,但是這也是空性的,如幻如夢一般。這個空性的義理之前曾提過,證悟空性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顯乘,用邏輯思維去分析,這個比喻就是思維分析的方式,有了這樣對空性的理解之後,再做實修和禅修。

  Q:仁波切的《直指法身》第69和70頁提到了昏沈和掉舉的對治法,昏沈對治法方面仁波切說要觀想四瓣白蓮花,但是這次閉關卻說是八瓣白蓮花;而掉舉對治法的觀想中,書上說是四瓣黑蓮花,但這次閉關卻說是叁瓣黑蓮花,請問兩者都可以嗎?還是以仁波切這次的開示爲主?

  A:在藏文當中是提到八瓣蓮花,無論八瓣或五瓣,總之就是想,那是一個蓮花就可以了。(衆大笑)

  Q:根據醫學家的分析,腦部前額葉具有邏輯分析能力,曾經遇過一行者腦部此部分受傷,因此而性情大變,這是因爲身體的受損,還是修持的功夫不夠?有分析能力的腦葉或說潛意識,跟六識或七識是等同的嗎?第七識是否等同微細的記憶體?做六識的禅修時可否藉助身體來調整心性?因爲我們的身體、腦部和心性是有關連性的,所以兩者之間是否能有某種調適?

  A:大腦或身體跟我們的心識的確有關連,在一些教法中提到,我們的心其實又可分爲心王與心所。心王的作用,以身體來說是位于心髒或心輪的部位;心所則有五十一個,包含好壞念頭與種種煩惱、情緒等,這些則位于腦部。這就是爲何在中陰的教法中提到「文武百尊」,也就是當我們死亡時,能看到、顯現出文武百尊,這些都是心性淨相的展現,寂靜尊有四十二尊,位于心輪,五十一憤怒尊則位于腦部,此五十一憤怒尊所代表的就是我們的五十一心所,他們是五十一心所清淨相的展現,所以心和跟身體有這樣的關連性。

  這位行者的變化應該不是跟禅修有關,很多時候身體會産生一些影響,例如很好的禅修者的眼睛被石頭打到,眼睛壞了,並不表示他的禅修不好。

  同理,我們也可藉助身體來幫助禅修,這就是爲何經典中都這麼強調七支坐法,因爲這七個要點可以幫助心的平靜。

  Q:昨晚禅修時,腿有點痛,我想到仁波切說內在平靜每個人都有,于是便直觀腿部疼痛的內在平靜,這樣觀照後反而有一種輕松平靜的感覺,疼痛反而不能幹擾我安住于輕松平靜之中,請問這樣的修持可以嗎?能否將這個方法用在日常生活當中?

  A:遇到疼痛時如何以爲道用,將之轉爲禅修,明天的課程中會深入討論。初學者練習時可利用輕微的疼痛來禅修,有的人可以禅修,但有的人連輕微的疼痛也沒辦法禅修,無論如何,遇到病痛或疼痛時,不要太刻意、太用力壓製,一直讓它疼痛也沒有太大的好處。

  Q:仁波切說每個人內心都有平靜,禅修時如何分辨這種平靜是自然的還是心裏造作出來的一種境?

  A:內在平靜是真實還是自己造作出來的,自己會感受到,不斷禅修之後,就會感受得到。一般來說,自然的平靜是會持續的,而造作的很快就消失了,而且是不穩定的。

  Q:此次教授的書籍和錄音等,可否跟沒來的師兄弟們分享?

  A:可以。

  Q:可否請仁波切再說一次動念中觀照的第四個觀照方法?

  A:觀察念頭的本質是否爲空性?是否自然就會消失?

  Q:在觀修月輪、本尊、上師時,是在止還是觀的時候運用?可否簡單解釋一些行住坐臥的道歌?

  A:觀修本尊的練習其實並非止禅或觀禅,但是本尊練習可以增長我們的止觀禅修。本尊修法包含了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其中一步一步觀想本尊的練習並非止禅或觀禅,但透過觀想本尊,清楚地觀想他一點一點出現,可幫助心平靜,所以能幫助止定的禅修。

  同樣它也不是觀禅,但透過這樣的練習,比如迎請智慧尊融入自己,向本尊生起信心和恭敬心等等,這種種本尊觀修練習能夠幫助我們對空性的證悟,沒有證悟的讓證悟生起,有一點證悟的勝解的話,對空性或觀的證悟會更加清晰。

  道歌有很多,有的道歌開示空性或禅修,這是在座中定中可唱頌的,另一類則是日常行住坐臥的道歌,談到有關無常、生起菩提心或善心等等,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可多唱誦的道歌。舉例來說,噶舉大師的道歌集《噶舉歌海》中,馬爾巴和密勒日巴的道歌大部分是有關禅修的見解和修持。但是《噶舉歌海》上集中,比較多第八世和第九世DB法王的道歌,其中很多是日常生活中可運用的,比如談到無常、持戒、菩提心等等教授。

  Q:安住于大圓滿的Rigpe(本覺),跟大手印止觀禅修是否相同?

  A:基本上,大圓滿止觀禅修和大手印止觀禅修沒有太大的分別,大手印談到直指心性,大圓滿則說引見心性,也就是提問者說到的「本覺」,兩者本質是一樣的。本覺就是大圓滿禅修的直指心性,也就是說,你知道、認識這個被稱爲「本覺」的心性;而大手印則說,你了知到這個被稱爲「心的實相」或「心的本質」的心性。兩者都可以。

  

《直指法身 4》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岡波巴四法 1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