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的心,健康的身體
人類獨具的身、語、意,提供了獨特的能力,以利從事建設性的行爲。
-一蔣貢·康楚·羅卓泰耶,《了義炬》
佛教徒與現代科學家大致都同意,心的狀態能夠對身體造成某種程度的影響。舉一個日常生活的例子,如果你在白天跟別人發生爭執,或者因爲沒繳電費而收到停電通知,那麼,晚上你大概沒辦法睡好覺了,又例如你正要做一價商業計劃,或跟老板討論你目前所遭遇
的難題,你大概也會感到肌肉緊繃,胃部也不舒服,或突然間就頭痛得要命。
近年才開始出現許多支持心的狀態與生理經驗有所關聯的科學證據。理查·大衛森對企業員工所進行的研究,還謹慎地設計過,讓禅修訓練結束時,正好是公司年度流行性感冒疫苗的注射時間。當再度采取受試者的血液樣本時,理查·大衛森發現,曾接受禅修訓練的受試者流行性感冒抗體,比未受訓練的受試者明顯高出許多。換句話說,腦部左前額葉活動發生重大改變的人,免疫系統顯然也增強了。
這樣的結果顯示,現代科學已向前跨進了一大步。和我交談過的許多科學家們早就猜測到心和身體之間有所關聯,但在得到這個研究結果之前,卻沒有任何證據能夠清楚指出這樣的關聯性。
在漫長且成果斐然的科學曆史中,科學界幾乎一面倒地在鑽研心與身體的負而現象,反而疏忽了對正面現象的研究。不過,這樣的情形最近有了改變,有愈來愈多的科學家開始對快樂、健康的人進行解剖學和生理學的詳盡觀察與研究。
過去數年中,已有相當多的研究結果顯示,正面的心理狀態與各種生理疾病的緩解和預防有著非常強烈的關聯。舉例來說,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社會、人類發展及衛生系助理教授庫桑斯基博士( Dr. Laura D.Kubzansky)進行了一項研究,研究小組追蹤調查了大約1300位男士過去10年的病史。這些研究對象原本是退伍軍人,他們獲得的醫療照頤通常比一般人要好,因此他們的病曆相當完整,也易于長期追蹤。
由于“快樂”和“不快樂”的含意過于籠統廣泛,爲了讓研究內容更清楚,庫桑斯基博士于是把焦點集中在樂觀和悲觀情緒的特定表現上。這兩種情緒的特性是以標准性向測驗(Standardized personality test)來定義:所謂“樂觀”,就是相信你的未來大有展望,因爲你認爲自己對重要事件的結果有一定程度的掌控力,而“悲觀”則是相信你正在經曆的所有問題都是不可避免的,因爲你認爲自己的命運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研究結束後,庫桑斯基博士發現,對年紀、性別、社會背景、運動狀況、飲酒和抽煙習慣等因素進行統計上的調整之後,被歸類爲樂觀者的研究對象,罹患某種心髒病的幾率,比所謂的悲觀者少了50%。“我雖然是個樂觀主義者,”庫桑斯基博士在最近一次訪談中說道,“但這樣的結果卻也非常出乎我意料之外!”
此外,由杜克大學心理學助理研究教授羅拉·斯馬特·理查曼( Dr. Laura Smart Richman)所主持的一項調查研究中,也觀察了“希望”和“好奇心”這兩種跟快樂相關的正面情緒對生理狀態的影響。將近1050位綜合診所的病患同意參與問卷調查,問卷內容包括了他們的情緒狀態、行爲模式,以及個人收入、教育程度等資訊。
理查曼博士和她的研究小組追蹤了這些病患的病曆長達兩年。同樣地,經過前面所提到的,對控製因素進行統計上的調整後,理查曼博士發現,抱持較高希望與好奇心的人,罹患糖尿病、高血壓和呼吸道感染的幾率較低。理杏曼博士以刻意降低聳動性的典型謹慎科學語言,爲她的研究下了結論:绺果顯示“正面性情緒可能可以在疾病形成前扮演保衛者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