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求生存或更求發展
一切喜樂由善生起。
——岡波巴大師,《岡波巴大師教言:無上道寶鬘》
小時候老師曾教我,快樂有兩種:短暫的快樂和永恒的快樂。短暫的快樂就像心的阿司匹林,只能暫時緩解情緒性痛苦幾個小時,而永恒的快樂則來自去除痛苦的根本原因。
短暫快樂和永恒快樂之同的差異,跟本書第一部所討論的¨情緒反應”與“人格特質”之間的區別,在許多方面都很類似。以遺傳學的角度而言,人類似乎被設定爲傾向尋求短暫的快樂,而非永恒的快樂。飲食、性愛,以及其他活動都會釋放出荷爾蒙,造成生理與心理上的幸福感受;而透過荷爾蒙的分泌,飲食、性愛等生存繁衍的種種活動,在保障個人生存與基因傳遞上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就我了解,我們從這些活動所獲得的愉悅感之所以很短暫,其實和基因的設定有關。倘若飲食、性愛等活動能夠製造恒常的幸福快樂,那麼,我們只需從事這些活動一次,就可以翹起二郎腿好好享受一番。讓其他人接棒執行延續種族的任務。以純粹的生物學觀點而言,這種求生存的驅動力只會讓我們更趨于不快樂,而非更快樂。這就是其中的壞消息。
好消息是,腦部構造中一個不尋常的生物性“逆轉”讓我們能夠淩駕基因的傾向之上。其實我們能夠訓練自己去認識、接受,並安住在較持久的甯靜與滿足感之中,而不會只爲了再次體驗短暫的快樂,就沖動無節製地重複相同活動。這個“逆轉”,其實就是高度發展的大腦皮質層,即大腦中負責推論、邏輯和概念化的部分。
當然,擁有非常複雜的大腦皮質層也有缺點。很多優柔寡斷的人常常讓自己卡在反複推敲的死胡同裏,從該不該跟伴侶一刀兩斷,到什麼時候應該去超市購物,都要仔細琢磨其中的利弊,結果是什麼也決定不了。不過,這種能夠在不同選擇中做取舍的能力,的確是很棒的優勢,而且是好處遠多于壞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