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問題與可能性
一開始,我們的心無法長久保持穩定,也無法長時間安住。然而,只要堅忍不拔並持之以恒地禅修,心的平靜和穩定性就會逐漸開展。
一-波卡仁波切( B。kar Rinp。che),《對初機者的忠告》
當你以禅修來安住自心時,奇妙的體驗就可能會發生.,有時要禅修一段時間之後才會有這些體驗,有時才第一次坐下來禅修,它就發生了。最常見的體驗就是喜樂、清明和超越念想。
喜樂,是身心西方面的純然快樂、舒適和輕安。當這種體驗增強時,你所見到的一切就好像都是由“愛”所産生,即使肉體的疼痛也都會變得很輕微,甚至幾乎完全感受不到。
明性,是能夠洞見事物本質的一種能力。見一切事物時,就好比見到無雲晴空下燦爛閃亮的山水景色般,每件事物都很合理地清晰呈現。即使是紛擾的念頭和情緒,在這片景色之中也都有其歸屬的所在。
超越念想則是一種自心完全開闊寬廣的體驗。你的覺性直接無遮,不被“我”或“他”、主體和客體,抑或其他形式的限製所遮蓋。這是一種清淨心識的體驗,廣大如虛空,無起始,無中間,也無止境。就像雖是在夢境中,卻是清醒的,而且也認出夢中所經曆的一切與做夢者的心並非分離的。
不過,我常聽到初學禅修的人說,他們雖然坐著,卻什麼也沒發生。有時他們會感受到某種非常短暫而輕微的平靜,但大部分時間裏,他們並沒有感受到禅修前和禅修後有什麼不同。這種情形可真會讓人感到失望啊!
此外,有些人還會産生某種迷失感,好像他們所熟悉的念頭、情緒和感官知覺的世界發生了某種微妙的變形,而這有可能是愉悅的,也可能是不悅的。
我前面提過,無論你體驗到的是喜樂、清明、迷失感,或什麼都沒有,但你“想要禅修”的意圖,比起禅修時發生的一切來得重要多了。由于正念已經在那兒,只要透過禅修,努力地與它連接上,就能發展出對它的覺察。假使能持續不斷地練習,逐漸地,你可能就會感受到某種不同于一般心理狀態的安定感或平靜感。開始有這樣的體悟之後,你就能直覺地了解“散亂的心”和“禅修時不散亂的心”兩者之間的差異。
大部分人在剛開始的時候,根本無法長時間在純然的覺性中安住自心。如果你只能安住很短的時間,沒有關系,只要按部就班,遵循前面所提到的教法,在任何修持座中都一再重複練習“短時間的放松”就對了。即使只是在一呼一吸的短暫瞬間安住自心,也是大有益處的。只要持之以恒,一再重複練習就行了。
周圍環境的因緣條件不斷在改變,但真正的平靜來自于適應改變的能力。比方說,假設你正在打坐,就在平靜地專注于自己的呼吸之際,樓上的鄰居竟然開始用吸塵器吸地極,或者附近的狗突然開始汪汪亂叫;也許你開始覺得腿痛或背痛,也許覺得哪裏很癢;或者,你以前跟別人吵架的情景突然毫無來由地湧上心頭……這些狀況時常會發生,而這就是爲何佛陀要教導許多不同禅修法門的另一原因。
當這類幹擾發生的時候,你就要把它們都變成修持的一部分。這時你可以用覺性去察覺這些幹擾;如果你的呼吸練習被狗叫聲或吸塵器的噪音打斷,那麼你就轉而練習聲音禅修法,把注意力安住在這些聲響上;如果你感到背痛或腿痛,就把注意力放在那感到疼痛的心;如果你感到哪裏很癢,幹脆就抓抓癢吧!假如你去過正在舉行佛法教學或是僧人正在念經的佛堂,你一定看過僧人們不斷在抓癢或咳嗽,或在坐墊上調整姿勢等。但是,如果他們曾用心體會老師所授予的嚴格訓練,那麼很有可能的狀態是,盡管他們在那兒又抓癢又動來動去的,卻是保持著覺察的心——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搔癢感、抓癢的感受,以及抓完癢的爽快感上。
如果你正在被強烈的情緒幹擾,也可以試試前面提到過的方法,專心注意那正在體驗情緒的心。或者你也可以轉而修持施受法,利用當下的感受——無論是嗔念、悲傷、嫉妒或欲望作爲修持的基礎。
還有一種相反的狀況。我認識的不少人都發現,禅修時他們的心會陷入朦胧或昏昏欲睡的狀態,要費盡力氣以張開眼睛,並集中注意力去禅修,這時“今天算了,躺下來睡一下”的念頭就很誘人了。
這種情況有幾種對治的方法,第一種方法是,將注意力轉而放在昏沈感或睡意上即可,這其實只是覺察身體感受的·一種變化式。換句話說,要能利用你的昏沈,而不是被昏沈所利用。如果你實在坐不直,那就幹脆躺下來,同時盡量挺直脊椎。
另一個對治法則是將眼睛向上凝視,你不需要擡起頭或下巴,只要把眼光往上移,凝視著上方即可。這樣做通常可以讓心産生清醒的作用。而當你的心感到煩躁時,凝視下方則能産生一種安定的作用。
如果這些對治昏沈或幹擾的方法都無法奏效,我通常就會建議學生先暫停一會兒,休息一下。可以出去走走、做做家務事、運動、讀書,或種種小花小草等。如果你的身心都不合作,那麼強迫自己禅修實在沒什麼意義。如果你企圖壓製自己的抗拒感,到最後你只會對禅修的想法感到挫折,然後就幹脆放棄,甯可通過其他短暫而吸引人的事物來得到快樂。在這時候,你家衛星電視和有線電視的節目看起來就很誘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