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非正式禅修

  非正式禅修

  工作中,要記得隨時認出心的本質。

   ——祖古·烏金仁波切,《如實》

   每天都要抽出時間做正式禅修,有時候真的很困難。你可能必須花上好幾個小時爲重要會議作准備,又或者你必須出席重要場合,比如婚禮或生日宴會等;有時你已經答應陪孩子、夥伴或配偶做什麼事;有時你就是覺得好累好累,一個星期工作下來,你只想整天躺在床上或看電視。

   一兩天沒做了正式禅修會不會讓你變成一個壞人?不會的。那會不會把你之前投入時間做正式禅修所産生的改變逆轉回去?也不會。一兩天(或叁天)沒做正式禅修就表示你得重新馴服一顆末調伏的心嗎?也不是。

   正式禅修非常棒,因爲一天坐個5、1 0或15分鍾,就會創造一個改變自己觀感的機會。不過,佛陀早期的學生都是農夫、牧人或遊牧民族,他們每天都得耕種莊稼、看顧牲畜、照顧家人,實在沒有多余時間可似好好坐下來,盤起雙腿、擺直雙臂、眼光端正專注地正式禅修,可能連五分鍾都無法辦到。因爲,一下子哪裏有頭羊在咩咩叫,或一下子寶寶哭了,又或一下子可能有人沖進營帳或茅屋,通報大家說一陣急雨就快要把莊稼都毀了。

   佛陀其實很清楚他們的難處。雖然許多野史外傳都把佛陀的出生和成長背景描寫成富裕王國的皇子,在富麗堂皇的宮殿中長大。但事實上,他的家世並沒有那麼顯赫。佛陀的父親其實只是16國中的一位首領,爲了避免自己的國家被印度吞並,必須奮力對抗強大的印度君主政體,而他的母親生下他之後,便與世長辭。青少年時,父親強迫他結婚以延續香火,但他卻選擇離開家園,追求一種比政治和軍事權謀更有意義的生命。他的繼承權也被剝奪了。

   所以當我們談到佛陀時,應該要知道,他其實非常了解日常生活中不一定會有機會或閑暇做正式禅修。佛陀對人類最大的貢獻之一,就是教導我們可以隨時隨地進行禅修。

   事實上,佛法修持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要將禅修運用到日常牛活上,任何日常活動都可以是禅修的機會。在日常生活中,你可以看著自己的念頭,隨時將注意力安住在味道、氣味、色相或聲音的體驗上,抑或當你純然地覺知心中各種念頭、感受而生起奇妙的體驗時,就在這樣的體驗中安住幾秒鍾。

   不過,對非正式禅修而言,先設定某種目標是很重要的。比方說,每天進行不超過一到兩分鍾的非正式禅修約25歡,如果能記下次數的話就更好了。第叁世界的僧人和牧民通常都用念珠來計數,但西方人的選擇可說是五花八門:有輕便的隨身計算器、PDA.甚至還有超市裏用的那種小小的計算機,或者你也可以簡單地用便條紙寫下來.,重點是,記下所有非正式禅修的次數,以便和你所設定的目標做對照。舉例來說,假使你正在進行無所緣禅修,就計算爲一次,隨後你分心了,就再重新試一次,這就算是兩次了。

   用這種方式來安排禅修練習的極大利益之一,就是既方便又具機動性,你隨處都可以做修持,無論是在海邊、看電影、工作、在餐廳吃飯、搭公交車或出租車,或者在學校,只要你記得自己有禅修的意圖,那就是禅修。

   無論你對自己的禅修滿不滿意,真正的重點是,牢記自己有禅修的意圖。若有抗拒禅修的念頭生起時,就想一想老牛邊走邊撒尿的畫面吧!這一想,你的嘴角應該就會揚起一絲微笑,也會提醒你,修持其實就像老牛撒尿一般,是很容易、很必要,也很能放松自己。

   當你習慣一天25次短時間禅修之後,就可以開始把目標提升爲50次,然後逐漸增加到100次。重要的是,要訂一個計劃,如果沒有訂任何計劃,你就會完全忘了修持這檔事。若每天都能這樣做幾秒鍾或幾分鍾禅修,讓自己安住或集中注意力,就會幫助你穩定自心,而當你有機會作正式禅修時,就不會覺得好像在跟陌生人吃晚飯似的。你會發現對自己的念頭、情緒和所接收的對境熟悉多了,就像可以坐下來交心直言的老朋友一樣。

   非正式禅修還有幾個好處。第一,有些人正式禅修時很安定、平和,但到了辦公室就變得又緊張又憤怒。如果能把修持和日常生活結合在一起,你就可以避免墜入這樣的陷阱中。第二,這或許是更重要的一點,盡管一般人都誤以爲一定要在絕對安靜的地方才可以禅修,但曰常活動中的非正式禅修練習,卻能逐漸消除這種錯誤的普遍印象。

   從來就沒有任何人找得到所謂毫無幹擾的地方,到處都有幹擾。即使到了山頂這種相對于辦公室或城市喧囂紛擾的甯靜之處,你一開始也許會覺得很輕松舒暢,但一等到心沈澱下來,肯定就會開始聽到一些微小的聲音,比如蟋蟀的嗚叫、風吹過樹梢的聲響、鳥兒或小動物的嬉戲聲,或者流經岩縫的潺潺流水,刹那間,你所尋找的偉大寂靜就被中斷了。

  即使是關起門窗在室內禅修,你一定還是會被什麼東兩所幹擾,比如搔癢、背痛、吞咽、水龍頭滴水聲、鬧鍾的嘀嗒聲,或者樓上的腳步聲等。無論身在何處,你永遠都會遇到幹擾。無論幹擾以何種形式出現,無論有多煩人,非正式禅修最大的益處就是,讓我們學會如何面對這些無所不在的幹擾。

  

✿ 继续阅读 ▪ 隨時,隨地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