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序漸進慢慢來
要超脫對任何經驗的執取...
一第九世jia華噶mb,《大手印了義海》
慈心與悲心的訓練必須循序漸進進行,否則很容易就會一下子承受太多。我想通過一則密勒日巴的故事來說明次第漸進的重要性。這是我剛開始接受此階段訓練時聽到的故事。密勒日巴是公認的西藏最偉大的證悟大師之一,他大多是透過當下自然流露的證道歌和詩歌來教導弟子。密勒日巴一生浪迹天涯,有一天,抵達某個村落之後,他便坐下來唱歌。有個村民聽到他的歌之後,便完全陶醉在歌曲中所說的:要舍棄世間自己所貪執的一切,過著隱士般的生活,以便盡快證悟,並盡此余生去幫助更多人。
這個村民于是將自己的意願告訴密勒日巴,密勒日巴則溫和地建議他,最好還是先待在家裏一陣子,按部就班地修習悲心。但這位仁兄卻堅持一定要馬上舍棄一切,他沒有聽從密勒日巴的忠告,匆匆趕回家之後,就熱切地把自己所有的財物都送了人,包括他的房子。然後,用布簡單包了幾樣必需品,便徑自啓程前往山林了,
找到一處山洞後,這人便坐下來開始禅修。但他既沒有禅修經驗,也沒有學過仟何禅修方法,叁天後,這位可憐的仁兄開始覺得又冷又餓又累。饑寒交迫地過了五天,他就動起了剛家的念頭,但同時也覺得很難爲情。“我大張旗鼓地舍棄了所有的財物來禅修,”他想道,“如果才五天就回家,大家會怎麼想?”
到了第七天晚上,他再也無法忍受又冷又餓的生活了,于是便返回村裏。他羞赧地詢問鄰居是否願意把財物還給他,大家當然都很樂意。這位仁兄把自己安頓好之後,又跑回去找密勒日巴尊者,謙卑地請求上師教導基本禅修教法。依循著密勒日巴尊者所教導的次第,他終于變成了智慧與悲心兼具的大禅修者,並且利益了許多衆生。
當然,這個故事的寓意就是要告訴我們,不應期待立即的結果,而是要循序漸進地學習禅修。由于我們的“自”與¨他”二元觀是長久累積的習性,因此不能奢求馬上就能將之克服。假使我們太急于一頭栽入悲心之道,就會跟剛剛那位輕率放棄所擁有一切的仁兄一樣。這還算好,最糟的是,可能還會因爲後悔自己的善行,而給自己製造一堆經年累月才能完全克服的心理障礙。
我父親和其他老師都曾針對這個觀念對我再叁叮咛。如果循序漸進地學習,你的人生也許不會明天或下個星期就有所改變,甚至一個月後也不會有什麼改變。但是,一年或多年之後再回顧這些過程時,你的確會看到其中的不同。你會發現,自己身邊圍繞著許多慈愛且支持你的夥伴;面對沖突時,他人的言語和行爲也不再像以前一樣,看起來那麼具威脅性;你有時感受到的痛苦和煩惱,也將變得更容易應付了,而且相較于其他人所經曆的苦難,它們的重要性甚至會縮小,而不再是天大的事了。
“對他人生起悲心”的次第修習之道,共分爲叁個階段,而且就像學生在學基礎數學一樣,每一階段都得練習好幾個月之後,才能進行更高階的練習。第一階段要練習的是,對自己和親近的人生起慈心或悲心;第二階段則專注在對所有衆生生起無量的慈心和悲心,第叁階段則要培養所謂的“菩提心”。
菩提心又分爲兩種層次,也就是“絕對”與¨相對”,亦即傳統所說的“勝義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絕對菩提心( Abs。lute b。dhicitta)(注:也做勝義菩提心,對自心本性的直接洞察。)即是自然地認識到,無論行爲或外相爲何,一切有情衆生其實都是已經完全證悟的。但要達到這個層次的自然認識,通常要下一番苦功多多練習才行。而所謂的相對菩提心,除了是生起一種渴望,渴望一切有情衆生都能因認出自己的真實本性,而完全遠離痛苦之外,還包括爲了達到這個渴望,因而積極從事一切修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