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慈心與悲心的意義

  慈心與悲心的意義

   如果列表寫出自己不喜歡的人,我們就會從中發現很多自己無法面對自己的面向。

   一佩瑪·丘卓( Pema 。h。d了。n),《從當下開始》

   最近,我的一個學生告訴我,他覺得“慈”和“悲”這兩個字眼太冷漠了,聽起來很疏遠,而且太學院派,太像是一種要對他人遭遇,感到難過的心智練習。“爲什麼就不能用比較簡單或直接的字眼呢?比如“愛”這個字?”他問道。

   佛教之所以用“慈心”和“悲心”這樣的名相,而不用簡單的“愛”,其實是有原因的。“愛”這個字非常接近與欲望相關的心理性、“情緒性或生理性反應,因此會産生一種危險理解上的偏差——誤把這敞開心門的慈悲心與“自他”二元的概念(比如“我愛你”或“我喜愛那個東西”)混淆在一起。因爲我們對所愛的對境會産生一種依賴感,並且會強調在“愛人”和“被愛”中的個人利益。當然,也有某些愛是超越個人利益且涵蓋利他的意願,例如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事實上,大部分的父母應該都會同意,他們對孩子的愛其實是犧牲遠大于個人回報。

   不過,總體而言,“慈心”相“悲心”有點像是語言上的一種“暫停標志”,它能使我們停頓一下,想一想自己跟他人的關系。從佛法的觀點來看,“慈心”即是祈願一切有情衆生——包含我們不喜歡的衆生在內——都能體驗到我們自己所渴望的喜樂和一由,換句話說,也就是深刻體會到每個人都有著相同的需求和渴望:都想要安居樂業,都能免于對痛苦與傷害的恐懼。即使是螞蟻或蟑螂,它們的需求和恐懼跟人類完全相同。身爲有情衆生,我們都是一家人。慈心暗示著在情感,甚至是行爲上發展慈心或認同感的覺知,而非停留在知識概念的挑戰。

   悲心則是慈心的擴展,將其他有情衆生看成跟自己同等,甚至更重要。悲心的基本意義即是¨同理心”,也就是“感同身受”,只要是會讓你傷心難過的,我也會感到傷心難過,而任何對你幫助的,也就對我有幫助。以佛教名相而言,“悲心”就是能夠完全同情他人的感受,而且隨時隨地積極准備好以各種方法來幫助他人。

   更實際地說,假使你撒謊,最後受害的是誰?是你自己。你必須一直活在惦記著自己撒過謊的陰影中,爲了圓謊,還得編織出更多的謊言;偷了東西,即使只是小小的一支筆,

  要小心掩飾才不會露出馬腳,而且或者,假設你從辦公室或其他地方想想看,你得花多少工夫才能掩飾自己的行爲?然而,雖然你盡力掩飾自己的行爲,但幾乎不可能不被逮到,因爲想要完全不露出馬腳是不可能的。所以,整件事到最後,只是徒然浪費了很多時間與精力而已,倒不如把這些時間、精力川在對他人生起慈悲心這種更有建設性的事情上。

   悲心,其實就是認出每個人和每件事都是其他人和其他事物的投影反射。古老的《華嚴經》中描述,宇宙是印度神因陀羅( Ind了a)的意志力所創造的一張無邊的網。在這張無邊的網中,每一個連接點都挂著一顆精雕細琢且具有無數切面的宅石,而每一顆寶石的每一個琢磨面上都映現著其他寶石的所有琢磨面。由于這張網本身、寶石的數量,以及寶石的琢磨面都無量無邊,所以投影反射也無量無邊。如果這張無邊際網中的任何一顆寶石有所改變,其他的所有寶石也會跟著改變。

   用因陀羅網來解釋看似無關聯的事物之間其實卻有著神秘關聯,是很詩意的。最近很多學生告訴我,現代科學家長久以來一直努力想要了解粒子之間的“關聯”,或物理學家所說的“糾結”( entanglements)問題,這些粒子是人類心智,甚至用顯微鏡都不易看到。過去幾十年來,科學家所進行的亞原子粒子實驗明顯指出,任何曾經有過關聯的事物,彼此問的關聯就會一直持續下去。就像因陀羅之網的寶石一樣,無論它們們在時空相隔多遠,任何影響到其中一個微小粒子的事物,自動就會影響到另一個。

   現代物理學的一個理論也提到,形成這個宇宙的大爆炸發生之際,所有物質就已經在單獨的一點中結成一體,因此,“任何影響到宇宙中任一粒子的變化也會影響到其他粒子”的說法雖然尚未得到證實,但理論上是非常有可能的。

  因陀羅之網所提到的深奧連接,目前雖然只是對當代科學理論的一個比喻,但有一天很可能會成爲科學的事實,而這種可能性就會讓我們把培養慈悲心的整個觀念,從只是某種好的想法轉化成一件震撼生命的大事。就這樣,只是改變一下觀點,你不僅能夠改變自己的經驗,還可以改變這個世界呢!

  

✿ 继续阅读 ▪ 循序漸進慢慢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