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以色相爲助緣的禅修

  以色相爲助緣的禅修

  

  以視覺爲助緣來安住自心的禅修方式,稱爲“色相禅修法”(form meditation)。但是別讓這個專有名相嚇著你了,色相禅修法其實非常簡單。事實上,我們每天都不自覺地在做這個練習,比如說,盯著電腦屏幕或交通標志看的時候。如果我們將這不自覺的過程提升爲主動的覺知,刻意將注意力放在一個特定的對境上,那麼,我們的心就會變得非常平和,非常開闊且放松。

  我是以毫不費力就可以看得到的小物體爲對象開始學習,可以是地板上的一片顔色、一盞燭火、一張照片,甚至是上課時坐在我前面的人的後腦勺。你也可以利用具有精神意義的物品,這通常稱爲“淨相”(pure form)。如果你是佛教徒,就可以用佛像或法照;如果你是基督徒,就可以專注在十字架或聖者的肖像上;如果你信仰其他宗教,那麼,你可以自行選擇對你有特殊意義的物品來做練習。當你對這個修持愈加熟練之後,甚至可以專注在心中的色相上,也就是腦海中憶起的對境。

  無論你選擇何種對境,你可能會注意到這個對境具有兩種特征:形狀和顔色。你可以二選一,決定要專注在哪一項;無論是白色、黑色、粉紅色,或者圓的、方的、多角的物品,什麼都可以。重點是把注意力安住在顔色或形狀上,將意識投注到稍微能辨識出對境的程度就可以了,就是這麼簡單。當你把注意力放在這個對境上時,你就是覺知的。

  你並不需要把這個對境的每個細節都看得一清二楚,那樣做的話,只會讓你緊繃起來,但這個修持的重點卻是要輕松地安住。要讓注意力的焦點寬松一點,只要足夠維持對所視物件的本然覺知即可。切勿試圖製造什麼結果,也不要強迫自己的心放松,只要簡單想著:“好吧!該發生的,就讓它發生吧!這是禅修,這就是我正在做的事。”其他什麼都不要想。

  當然,也有一種可能是,你睜大眼睛看著這個物品,卻完全視而不見。你的心可能完全被遠方的聲音所吸引,因此有幾秒鍾,甚至幾分鍾時間,你根本就沒有看到這個東西。我實在很討厭自己的心如此漂遊不定!不過,父親也說過,心念漂遊不定的狀態其實是完全自然的。當你察覺到自己的心已從專注的對境上移開時,只要把注意力再拉回對境上就可以了。所以呢,我鼓勵你現在就練習看看。

  選一個你感覺最舒服的姿勢,讓你的心安住在輕松舒坦的狀態一會兒。然後選擇某一個你所看的事物,將眼光安住在這個對境上,注意它的形狀或顔色。你不需要目不轉睛地盯著它,需要眨眼就眨眼。事實上,如果都不眨眼的話,眼睛可能會變得又幹又澀。注視這個物品一會兒之後,讓你的心再次單純地放松,然後再將注意力放回對境上幾分鍾,然後再一次讓心放松。

  每當我運用可視物作爲禅修的助緣時,我就會想起14世紀偉大的佛學家及禅修大師龍欽巴(Longchenpa)尊者所說的話。他在一本著作中指出,交替練習有所緣禅修和無所緣禅修是極有益處的。他解釋道,當你把心安住在某個對境時,你是將之視爲與自己不同或有所區別的東西。但是,當你放下對境,只是安住自心于赤裸的覺性時,這種分別就消融了。

  就這樣交替練習“專注于對境”,以及“讓心安住于赤裸的覺性”,你就會開始體會神經科學家們所說的基本真理:我們所感知的一切,其實只是産生于心中的一種重建罷了。換句話說,所見之物和能見之心,兩者是沒有分別的。

  當然,這樣的認識不是一蹴而就的,得花點兒工夫加以練習。事實上,如同稍後我們會了解的,爲了消融心和心所領受之對境兩者的區別,佛陀教導了一些特殊的方法。只不過我在這兒搶先一步說了,每次我一興奮起來就會這樣。現在,讓我們再回到把感官信息轉化爲安住自心的基本方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