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有所緣的禅修

  有所緣的禅修

  

  爲了平息我們不斷造作的習性,諸佛教導我們依止一個所緣境。一旦習慣這個所緣境後,我們的專注力就會穩定下來。

  ——祖古·烏金仁波切,《如實》

  在日常經驗中,透過我們感官所接收的信息幾乎都成爲散亂的根源,因爲我們的心習慣于專注在感官知覺的信息上。同時,因爲我們是具有形體的生物,如果我們試圖完全擺脫感官或阻斷由感官所接收的信息,就必然會體驗到一種無力感。

  比較實際的方法是,跟我們的感官交朋友,並利用感官所接收到的信息作爲安住自心的方法。佛經將這樣的過程稱爲“自我對治”(selfantidote),也就是以散亂的根源本身作爲遠離散亂的對治法。這個比喻起源于古代常見的一種方法,也就是利用相同的材料來處理相同材質的東西。比如說,假使你想割玻璃,就要用玻璃材質做成的器具來做切割;假使你想切割鐵塊,那就得用鐵器。同樣的道理,你也可以運用自己的感官來對治感官的散亂。

  在“有所緣禅修”中,我們利用自己的感官作爲安住自心的方法。我們可以利用眼根來禅修形狀和顔色,以耳根來禅修聲音,以鼻根來禅修氣味,以舌根來禅修味道,以身根來禅修身體的知覺。如此,透過感官接收到的各種信息就會成爲我們修持的珍貴資源。

  當我學會如何以平靜沈思的方式觀察自己所感知的對境後,修持就變得容易多了。我發現自己對所感知的一切愈來愈不情緒化,取代先前的想法:“哦,那個家夥正在對我大吼大叫!”我能夠想:“嗯,這個人的聲音還蠻大的,語調有點尖銳,他發出來的聲音應該是想要侮辱或傷害別人。”

  換句話說,只是透過學習如何將我的注意力輕松地安住在感官所接收的信息上,擺脫伴隨著對方聲音而來的情緒和語意影響,他就無法傷害到我。而且,由于能夠毫無防衛心地傾聽對方說話,我發現自己能夠以更開闊的胸襟來回應對方,不但消除了他的怒火,也完全無損自己的尊嚴。

  以身體知覺爲助緣的禅修

  開始進行“有所緣的止禅修”時,最容易的方式之一就是把注意力溫和地安住在單純的身體知覺上。只是將注意力集中在某個特定區域,比如說額頭。

  一開始,先挺直脊椎,並放松身體。正式禅修時,你可以采用前面提到的七支坐法。如果你所在之處不方便進行七支坐法,那麼,只要挺直脊椎並全身舒適地放松即可。禅修時,雙眼睜開或閉上都沒有關系,不過,有些人覺得閉上眼睛對他們來說比較有幫助。(當然,如果你正在開車或走在街上,那麼,我強烈建議你還是睜開雙眼比較好!)

  讓你的心如實地安住幾秒鍾……

  現在,慢慢把覺知移到額頭上……

  你可能會有某種刺麻感或溫熱感,甚至可能會感到有點癢或某種壓力。不論你感受到什麼,就讓自己覺察它一兩分鍾……

  注意著它……

  只是松緩地把注意力安住在知覺上……

  然後,放下你的注意力,並讓你的心如實地安住。如果你閉著眼睛,現在可以睜開了。

  感覺如何

  在你花了一點時間,將覺知安住在身體某個部位之後,你可以延伸這個技巧,把注意力慢慢地轉移、帶到全身。有時我把這個全身知覺的練習,稱爲“掃描練習”,因爲這讓我想起了躺在機器裏做全身掃描的情景。同樣地,如果是正式禅修,就采用前面提到的七支坐法,但如果是平時非正式的禅修,那麼只要挺直脊椎,讓全身自然且舒適地放松即可。無論哪一種方式,你都可以閉上或睜開雙眼,只要你覺得舒服就好了。

  一開始,先以無所緣的“止”禅修安住一會兒,再慢慢地將覺知移到額頭的任何感覺上。讓你的心單純地觀照這些知覺,只是單純地覺知,再沒有其他。然後逐漸把你的焦點往下移,繼續觀察臉部、脖子、肩膀、手臂……的各種知覺,只要觀照著即可,不需要阻止心中所生起的任何狀態,或改變你所觀察的對象。就這樣保持身心放松、平靜,當各種知覺生起時,只要認出它們就可以了。這樣觀照幾分鍾之後,讓你的心單純地安住,然後再回頭觀察你的知覺。就這樣持續交替“觀察”(有所緣)和“安住自心”(無所緣)的修持。

  我們大部分的知覺多少都跟身體有關,日常生活中,我們的身體跟外界總是有所接觸,比如說,我們坐的椅子、地板、筆、衣服、一只動物或一個人,不同的接觸則産生不同的身體知覺。在佛法名相中,這種源自直接身體接觸的知覺,即稱爲“粗受”(粗略的身體知覺)。但愈深入注意自己感覺到的是什麼,就會開始認出和觸覺不一定有關的感受,這種感受則稱爲“細受”(細微的身體知覺)。

  剛開始練習這種止禅修的技巧時,我發現,每當我試圖逃避某個知覺,這個知覺就會增強。但如果我只是看著它,那麼,無論是多麼不舒服的知覺,都會比較容易忍受。

  身爲一個好奇的孩子,我當然一定得知道這個轉化爲什麼會發生。只要看著這個過程一會兒,我就明白了:當我讓自己純然地觀照某個知覺時,我全心投入當下所發生的一切情境之中,這讓我看到自己的心有一部分在抗拒痛苦的感覺,另一部分則在催促自己要客觀地看著它。看著同時間發生的兩種矛盾、沖動時,我可以看到自己的心在處理“逃避”與“接受”的中間過程。結果,覺察心的活動竟然變得比“逃避”或“接受”還要有趣得多。看著自心在運作真是棒呆了!我想,這就是我所能給予“明性”最實際的定義了:明性就是能夠觀照自心同時在多種層面上運作的一種能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