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對境之門
整個世界都是心的世界,心的傑作。
——邱陽·創巴仁波切,《佛心》
就像科學家一樣,佛教徒對于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等五種感官知覺也有所認識。在佛教名相中,它們被稱爲“感知對境之門”(doors of perception),就像房子的門窗一樣。我們大部分的感受部分和所感知的對境都是透過其中一個或多個感官的作用,因而形成了我們的經驗。然而,由于這五種感官知覺,或佛教典籍所說的“五根識”,其實只能進入感官所感知的境相。于是,佛教科學又說到了第六識,也就是“意識(mental consciousness)”。(一般用語通稱的“意識”,指的是能辨認、思維的心智能力。例如:我們會指稱一個昏迷不醒的人,失去了“意識”。但在佛教術語中,“意識”有其特殊的意思,指的是心認識對境的六種能力中的一種。心的這六種能力稱爲“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而“六識”所能辨識的對象分別爲:色相、聲音、氣味、味道、觸感、念想。一般情況下,每一識只能辨識各自的對境,“意識”則依據其他五識的對境,“意識”也只能辨識念頭、想法,而不能直接辨識色相、聲音、氣味。例如眼睛看到一個瓶子的過程:先是眼識透過眼睛辨識出某個物體的形狀和顔色,然後經由“意識”,才去辨識出了“這是一個瓶子”的念頭。)第六識並不神秘,跟超能力或通靈毫不相幹。“意識”只是心的一種能力,讓我們得以認出並辨別所看到、聞到、聽到、嘗到或觸摸到的事物。
佛教傳統上將這六識比喻爲有五個門的房子,四面各有一個,還有一個是在屋頂上。這五個門代表五種感官之識。現在,假設有人將一只猴子放到這棟房子裏,猴子在此所代表的就是意識。猴子突然被放到一個大房子裏,自然興奮瘋狂地到處亂竄亂跳,會跑到每個門口去瞧瞧,看看有沒有什麼新奇、特殊或有趣的東西。這只瘋猴子不管找到什麼,馬上就以自己的經驗判斷這東西是令人快樂還是痛苦、好的或壞的,還是無聊的。經過這棟房子的人,在每個門口都看到一只猴子,便以爲房子裏有五只猴子,但實際上只有一只,也就是那個靜不下來且未受訓練的“意識”。不過,就如同其他有情衆生一樣,這只瘋猴子其實也只是想要快樂、想要擺脫痛苦而已。因此,我們可以教導自己心中的那只瘋猴子,通過刻意專注在不同感官上而平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