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所緣的禅修

  無所緣的禅修

  

  直入自心的根源:安住在赤裸的覺性中。

  ——帝洛巴,《恒河大手印》

  父親一開始教我將心自然地“安住在赤裸的覺性中”時,我根本不知道他在說什麼。明明沒有安住之地,叫我怎麼把心“安住”在上面呢

  幸運的是,我父親那時已經去過許多國家,遇到了不少人,也跟他們聊過他們的生活、難題或成就等。這的確是身著僧袍的好處之一,因爲人們通常會覺得你很有智慧或是個重要人物,因而願意敞開心胸跟你傾訴他們生命中的點點滴滴。

  父親舉了一個飯店職員的故事來說明如何安住自心,他每天都要站在櫃臺後面8個小時,幫客人辦理住房、退房登記,聽客人對房間不滿的抱怨,還要時常跟客人爭論賬單的事。因此,每當快要下班的時候,他總是感到非常高興。因爲工作了一整天,他已筋疲力盡,滿心期待回家之後泡個舒服的熱水澡,再躺在床上深深吐一口氣,讓自己完全放松。接下來的這幾個小時只屬于他自己,他不需要穿著製服站在那兒,不需要聽別人抱怨,也不需要盯著電腦屏幕確認客人的訂房,以及查詢是否還有空房。

  這就是無所緣的止禅修所說的安住自心的方法,就好像剛結束了一整天辛勞的工作一樣,這時只要放下、放松就好。你不需要阻止任何念頭、情緒或感官知覺的生起,也不需要跟隨它們,就這樣安住在開闊的當下,任由它們的發生。如果念頭或情緒生起,就讓自己清楚地察覺它們的存在。無所緣的止禅修並不是讓你的心漫無目的地遊蕩于幻想、記憶或白日夢中。禅修時,你可能沒有特別執著在什麼對境,但是你還是有覺知,還是清楚當下發生的一切,這就是自心某種程度的呈現,可以概括地說是一個覺性的中心。

  當我們在無所緣的境界中禅修時,我們實際上是將心安住于它本來的明性中,對任何念頭和情緒的來去完全沒有執著。這個超越自他的本然明性始終與我們同在,就像虛空永遠在當前呈現一樣。我們可以說,無所緣禅修就像接受天空時而飄過的雲霧,同時卻又清楚知道,天空即使是在被遮障的狀態下,本身仍舊是不變的。如果你曾經搭過飛機,那麼你應該看過,在雲霭、薄霧或雨滴的上方,天空總是那麼開闊又清朗,看起來是如此平常。同樣地,即使在念頭和情緒遮障之時,佛性也一直都是開闊清朗的。或許它看起來很平常,然而明性、空性和慈悲等所有特質,卻都蘊含在其中。

  無所緣的止禅修是安住自心的最基本法門,你不需要看著念頭或情緒(這個觀修法我之後會再說明),也不需要試圖去阻止它們。只要用孩童般的天真安住于覺性中,看自心進行它的活動,像孩子般數著:“哇!多少念頭、感官知覺和情緒啊!它們正在我的覺性中來來去去呢!”

  就某方面來說,無所緣的止禅修法有點像是看著開闊的虛空,而不是專注觀察虛空中移動的銀河系、天體和星球。覺性中念頭、情緒和感官知覺的來去,就好比在虛空中銀河系和星辰等的移動。就如同我們不會以虛空中移動的物體來定義虛空—般,覺性所覺察的念頭、情緒和所接收的對境,也無法定義或限製覺性本身。覺性就是“如是”,而無所緣的止禅修法所說的,即是安住在覺性的“如是”中。有些人覺得這個練習很簡單,也有人覺得很困難,這跟個人性格有關,而非能力或技巧的問題。

  這個教法很簡單。如果是正式禅修時,最好是盡能力所及地用七支坐法。無法運用七支坐法時——比如開車或走路等——就挺直脊椎,全身放松,保持平衡,然後讓自心在當下純然的覺性中放松。

  無可避免地,我們心中一定會有各種念頭、感官知覺和感受生起,這是必然的,因爲你尚未學會安住自心。這就像到健身房練習舉重一樣,一開始才舉了少少的幾磅幾下,肌肉就累了。但是如果持續練習下去,逐漸地你就會發現,自己竟然可以舉得更重,而且次數也增多了。

  同樣地,學習禅修也是個漸進的過程。一開始,你也許只能靜下來幾秒鍾,過沒多久,各種念頭、情緒和感官知覺就洶湧而來。基本的教法就是不要跟隨這些念頭和情緒,只要實地覺察在覺性中來來去去的一切即可。無論心中有什麼念頭起落,別太在意它,也不要試圖壓抑它,只要看著它來來去去就好了。

  一旦開始追逐某個念頭,你就無法認清當下發生的一切,接著就會開始想象出各種幻相、評論、記憶,以及跟當下實相風馬牛不相及的情節。你愈是讓自己的心跟隨著這些念頭四處遊蕩,就愈容易遠離當下的開闊廣大。

  止禅修的目的,就是要慢慢地、逐漸地打破這種習性,並保持當下的覺知,以開放的心接受當下所有的可能性。發現自己追逐念頭時,也不要苛求或責備自己。因爲,你其實已經覺察到自己正流連在過去或想著未來,這個察覺的心就足以把你帶回當下,並且強化你想要禅修的本意。在止的禅修中,你想要禅修的動機才是最關鍵的決定性因素。

  開始禅修時要慢慢來。我父親曾經很謹慎地告訴包括我在內的所有新學生,初學禅修時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一天當中讓心安住的次數要多,但每次安住的時間要短。他說,不然你可能會覺得禅修愈來愈無聊,或對自己的進展感到很失望,到最後幹脆就放棄了。這種短時間、多次的方法,就像古書中所說的“涓滴挹注,終能滿懷”。

  因此,剛開始禅修時千萬不要好高骛遠,非要禅修個20分鍾不可,不如把目標定在一分鍾,甚或半分鍾的長度。運用你願意或渴望在忙碌的生活中暫停片刻的時間,與其任隨自己做白日夢,不如利用這幾秒鍾來觀察自心。像這樣“一點一滴”地修持,你會發現自己逐漸掙脫了心理與情緒的枷鎖——這些枷鎖正是疲累、失望、瞋恨和絕望的來源。然後,你便會發現原本就存在內心的清明、智慧、精進、寂靜和慈悲的無限泉源。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