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單純地安住
無論發生了什麼,都自然地看著它的本質。
——噶瑪·恰美仁波切(Karma Chagmey Rinpoche), 《大手印與大圓滿雙運》
佛陀了解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兩個人是一模一樣的,每一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特質和性格都不盡相同。佛陀擁有偉大的洞察力與慈悲,于是發展出無數方便法門,讓所有衆生透過這種種方便法門,而有機會直接體悟自身的真實本性,進而完全遠離痛苦。
佛陀大部分的法教都是因應當時周圍信衆的需要而隨機教導的。這種能夠當下精確回應衆生需求的能力,其實就是證悟大師的特點之一。只要證悟大師還在世,授業解惑就不會有任何問題。然而,佛陀圓寂之後,他的資深弟子爲了讓佛陀的法教能繼續利益後人,因此必須想出一套方法,有系統地整理這些隨機教化的教導。幸運的是,佛陀的資深弟子們極爲擅長分門別類,他們將佛陀教導的各種禅修法門分爲兩大類:分析式禅修法與非分析式禅修法。
在禅修的學習過程中,通常都先教導非分析式禅修法。因爲這種修持提供了安定自心的方法,心安定之後,就比較容易察覺種種念頭、情緒和感官知覺,而不會陷入其中。分析式禅修法則是在各種經驗之中,直接觀看自心,通常是在弟子已學過如實安住自心之後才傳授。另外,由于練習觀看自心很容易引發許多疑問,因此,分析式禅修法最好是在具有洞察力和實際經驗的老師指導下進行,因爲他們才能深入了解學生的問題,也才能提供爲學生量身訂做的答案。因此,在這裏我想討論的重點,是關于安住並平息自心的法門,也就是非分析式禅修法。
梵文中,非分析式禅修法稱爲“奢摩他”(shamata),即是“止”或“止的禅修”,藏文則是“息內(shinay)。這個字有兩個音:“息”指的是平和或甯靜,而“內”則是駐留或停留,因此,這個法門的完整翻譯是“平靜地安住”,也就是讓心如實地平靜安住。這是一種基本的修持,透過這個修持,我們自然地將心安住在放松的覺性中,如此,心的本性就會自然顯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