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身體的姿勢

  身體的姿勢

  

  大智慧就駐于身體之中。

  ——《喜金剛密續》

  佛陀曾教導我們,身體是心的生理基礎,而這兩者的關系就像杯子和杯中的水一樣,倘若你把杯子放在桌子邊緣或不平的表面上,水就會晃動或灑出來。但是如果把杯子放在平坦穩固的地方,水就會保持完全靜止的狀態。

  同理,讓心安住的最佳方法,就是讓身體保持穩定的姿勢。佛陀以他的智慧教導我們,保持身體的平衡、安定,能讓我們的心既放松又警覺。而經過長久的歲月,這個身體平衡法的教導,即成爲衆所周知的“毗盧遮那七支坐法”(sevenpoint posture of Vairochana),而這也是代表佛陀“證悟”的一個法相。

  七支坐法的第一點,先建立身體的穩定基礎,也就是說,如果可以的話,雙腿交叉盤坐,兩只腳板分別放在另一邊大腿上。如果你無法這樣坐,只放一只腳板在另一邊大腿上,而另一只腳板就放在另一邊大腿下面,單盤坐著也可以。如果這兩種坐法都不舒服,單單雙腿交叉坐著也可以,你甚至可以舒服地坐在椅子上,雙腳則平放在地板上。重點是保持舒適和穩定,假如你的坐姿讓腿感到疼痛,你就會因爲太關注于腿上的疼痛而無法讓心安住。這就是爲什麼七支坐法的第一點有這麼多選擇的原因。

  第二點,把雙手放在肚臍下方、大腿上方,一只手的手背放在另一只手的手掌上,哪只手在上面都沒有關系。禅修之間你也可以隨宜地調整兩手的位置,比如說,打坐很久之後,下方的手掌太熱了,就可以調換一下位置。你也可以把雙手掌心朝下地擱在兩邊膝蓋上。

  第叁點,在上臂跟身體之間留一些空間。傳統佛經將第叁支坐法稱爲“持臂如鹫鷹”,不過這很容易被誤解成把肩胛骨伸展開來,變得像只食肉禽鳥一樣。

  事實上,我在巴黎講學的時候,有一天經過一個公園,恰好看到一個人盤坐在地上,雙肩不斷地來回鼓動。我經過他身邊時,他認出我是個僧人(穿著紅袍子實在很容易泄漏身份),于是便問我說:“你打坐嗎

  ”

  “是的,”我答道。

  “你打坐時有遇到任何難題嗎

  ”

  “沒有啊!”我告訴他。

  我們就這樣對彼此微笑了一會兒,畢竟,那是巴黎晴朗美好的一天。然後,他又問我:“我很喜歡打坐,但有一個打坐的步驟搞得我實在快瘋了。”

  我自然就問他到底是什麼問題。

  “是關于雙臂的姿勢,”他答道,臉上有點難爲情。

  “真的

  ”我回答,“你在哪裏學的打坐

  ”

  “看書學的。”他說。

  我問他書裏面怎麼解釋手臂的姿勢。

  “書裏面說,雙臂應該要像鹫鷹的翅膀一樣。”他回答,于是就像我剛剛看到的一樣,他又開始來回鼓動雙肩。我看著他這樣做了一兩秒鍾之後,就讓他停下來。

  “讓我來告訴你吧,”我說,“這個步驟的真正重點是在雙臂和軀幹之間留點空隙,足以讓你的胸膛挺開放松就可以,這樣你的呼吸才會自然順暢。鹫鷹休息時,雙翼和軀幹之間總是留有一點空隙,這才是這個步驟的真正用意。你並不需要鼓動雙臂,畢竟我們是在學習打坐,而不是要試圖飛起來。”

  這個姿勢的重點在于找到雙肩的平衡點,肩膀才不會一邊高一邊低,而挺胸也會讓你有“呼吸的空間”。不過有些人具有很粗大的手臂和軀幹,尤其是愛到健身房運動的人,如果你剛好是這種類型的人,那麼別勉強自己一定要在手臂和胸膛之留什麼空隙,手臂只要自然地放下,不要壓迫到胸膛即可。

  七支坐法的第四點是,盡量挺直脊椎,就像典籍中所說,“如箭一般”。不過,我要再次強調,重點是找到平衡點。如果你勉強自己坐得太直,到最後身體就會往後傾,全身也會因爲太緊張而顫抖,我看過很多學生因爲太在乎一定要挺直脊椎而導致這種結果。從另一方面來說,如果你彎腰駝背,那麼幾乎不可避免地,你的肺就會被壓迫到,這樣呼吸會變得很困難,同時也會壓迫到其他器官而造成身體不適。

  第五點,讓頭的重量均衡地落在脖子上,這樣氣管才不會被壓迫到,或者因爲太後仰而擠壓到脊椎頂的七塊小骨,這是神經元信號從下半身傳送到腦部很重要的一個部位。當你找到自己的正確姿勢時,你應該會發現自己的下巴比平常稍微內縮一點,較靠近喉嚨。假如你曾經連續好幾個小時把頭稍往後仰地坐在電腦前,只要稍微調整一下頭的姿勢,你馬上就會覺得好多了。

  第六點是在嘴部,讓牙齒和嘴唇稍稍有點自然地分開。可以的話,就把舌頭輕輕地抵在上颚牙齒後方,但不必勉強自己一定要這樣做,舌頭只要自然地放著就好了。如果你的舌頭太短,非得花點力氣才抵得到上颚的話,別擔心,重點是讓舌頭自然放著就可以了。

  七支坐法的最後重點是眼睛。初學者大多都覺得閉上眼睛比較舒適,也比較容易讓心安住,也比較容易體驗到平和與甯靜。初學時可以這樣做,但是,我早期所學到的一點是,閉上雙眼會讓你執著于一種造作出來的平靜。因此,閉著眼睛禅修幾天之後,最好還是睜開雙眼,這樣你才會保持警覺、清明與專注。不過,也不是要你眼睛眨也不眨地死盯著前方看,而是讓雙眼像平常一樣自然地張開就好了。

  “毗盧遮那七支坐法”其實只是一套導引。因爲禅修是一種個人修持,每個人的情況都不盡相同,重點是自己要在緊繃與放松之間找出適當的平衡點。

  此外,還有一種精簡的二支坐法。當我們不方便或無法用正式的七支坐法來禅修時,就可以利用這個方法。方法非常簡單:只要挺直脊椎,讓身體盡可能保持舒坦放松即可。這個禅修法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好用,當你開車、走路、購物或做飯時,都派得上用場。

  二支坐法本身幾乎就會自動製造出一種放松的覺知,最棒的是,當你這樣做的時候,根本沒有人會注意到你正在禅修呢!

  

✿ 继续阅读 ▪ 心的體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