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煩惱或契機?

  煩惱或契機

  

  好好思考這可貴人身的種種利益。

  ——蔣貢·康楚·羅卓泰耶,《了義炬》

  我們很容易就會把煩惱視爲性格上的缺陷,然而,這卻是對自己的一種貶抑。我們感受情緒的能力、區別痛苦和快樂的能力,以及體驗“直覺”的能力,一直在求生功能上扮演著關鍵性角色。它讓我們可以立即適應周遭世界的微細變化,並有意識地整理歸納這些適應經驗,以便能夠隨意喚出運用或傳遞給下一代。

  如此非同尋常的敏感性也強化了佛陀最基本的教導之一,那就是讓我們再次去思考人身有多麼珍貴。它給了我們高度的自由與種種機會,這樣的人身是多麼難得,卻又多麼容易失去啊。

  不論你相信人類的生命是宇宙的意外,還是業力的作用,或者是某種神聖造物主的傑作,你只要停下來想一想,與同住在這個星球上的其他生物相比,人類在比例上僅僅占了極少數,你就不難明白生爲人類的幾率真的是微乎其微。再加上現代科學向我們揭示了人腦不可思議的精密與敏感度,更提醒我們生而爲人是多麼幸運,具備了能夠感受覺知周遭事物的特有能力。

  從佛教徒的觀點來看,人類情緒習性的慣性本質代表了一種有趣的挑戰心理,不需要顯微鏡就可觀察到這種心理習性。對大部分人而言,只要回想上一段感情就夠了,一開始他們總是會想:“這次鐵定跟上次不同。”然而,幾星期、幾個月,或者幾年之後,他們就會恨不得去撞牆,想道:“哎呀,真是糟糕!這跟我上一段感情有什麼兩樣?!”

  或者,你也可以觀察一下自己的職場生涯。剛開始一個新工作的時候,你想道:“這次我一定不要再一直加班,最後還被批評不夠努力。”然而叁四個月過後,你發現自己又開始取消邀約,或臨時打電話給朋友說:“今天晚上我沒辦法跟你去吃晚飯了,還一大堆工作,我得加班。”

  先不管動機好壞,你會發現自己不斷重複相同的模式,卻期待結果有所不同。這些年來,與我共事的大部分人都告訴我,他們總是期盼著一個星期趕快過去,好享受輕松的周末時光。但是當周末結束,回到辦公室時,又開始寄望一星期趕快過去,夢想著下個周末的到來。也有人告訴我,他們費盡時間、精力完成一個工作,卻從來沒有停下來享受過任何成就感,因爲緊接著又得開始著手進行工作單上的下一項任務了。甚至連休假的時候,心裏都還想著上星期、上個月,甚至是去年發生的事,心中不斷上演著這些往事,不斷想著當初如果這樣做或那樣做的話,結果是否會更圓滿。

  慶幸的是,我們愈熟悉如何檢驗自心,就愈了解如何解決自己的問題,也愈容易認出所經曆的一切,無論是貪著、瞋恨、壓力、焦慮、恐懼或渴望,都只是自心的造作罷了。

  對那些投入大量心力,踏實地探索自心寶藏的人而言,無論外在環境如何變化,他們自然而然就會發展出某種名望,贏得他人的尊敬和信任;他們隨時隨地的行爲都會激起旁人的敬重、欽佩和信賴;他們在這世間的成就,無關乎個人野心或企圖贏得他人的關注,也非來自擁有名車、豪宅或響亮的頭銜,而是來自一種寬廣、放松的安適,這也使得他們能夠超越當時的個人狀態,更深入看清人間百態,同時維持著一種基本的喜樂。

  事實上,我們時常聽到某些豪門巨富、達官顯貴或具有影響力的人坦承,世俗成就並沒有帶給他們預期的快樂。雖然手中握有財富或權力,但是他們卻在痛苦的大海中泅泳浮沈,有時候甚至痛苦到以爲自殺是唯一的出路。這麼強烈的痛苦就是源于相信外在的條件能夠帶來永恒的快樂。

  如果你真的想要找到恒常的平靜與滿足,那麼你就得學會安住自心,唯有安住自心才能讓內在的本質顯露而出。想要讓充滿泥巴和雜質的水變清澈,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讓水沈澱下來。同樣的道理,假如能夠安住自心,那麼愚癡、貪著、瞋念等煩惱,就會逐漸平息下來。這時,自心的真正本質——慈悲、清明、無邊際的開闊境界——就會展現出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